APP下载

信息技术环境下口译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2017-03-31邓军涛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

摘 要: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口译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面临诸多挑战。其中,口译教学有限的教学需求与信息技术环境下过于庞杂的资源分布格局构成了自主设计与开发口译教学资源的核心矛盾。本文认为,通过构建“过滤模型”,经过三组分析程序可实现口译教学资源从庞杂零散分布到针对性课堂应用的分级转化,从而有效化解这一矛盾。

关键词:信息技术 口译教学资源 设计与开发 过滤模型

一、研究背景

信息技术不仅催生了新型口译职业,带来了先进的职业工具,同时还促进了口译教学各个环节的变革。在口译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对信息技术感受最深的莫过于两点:功能不断强大的技术工具和容量持续扩充的信息资源。前者为口译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技术保障,后者则为口译教学内容的充实和口译技能的提升提供了资源基础。相较而言,后者更为重要,因为口译教学资源是一切口译教学活动开展的前提。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口译教学资源的选材来源相当广泛,如网络、电视、电台、电脑只读光盘、电子语料库、移动媒体、报刊等;资源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如电子文本、音频文件、视频文件、模拟动画、课件等;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十分广阔,师生可以按照所需的话题、体裁、口音、技能类型等进行个性检索;資源的获取方式也十分便捷,如在因特网中,使用者几乎可以做到随时随地、免费或低廉地获取所需资源。然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口译教学资源也面临着诸多疑惑。例如,教师在从纷繁复杂的资源中选择时应把握哪些标准?怎样确保资源内容与口译教学目标的相关性?如何判定资源与学习者兴趣、认知水平、学习风格之间的适切性?如何得知资源应用效果的有效性?通过何种方法可以实现口译教学资源的系统化管理和个性化呈现?

基于上述问题,本文提出“口译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的命题。它的内涵可以描述为: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以口译教学目标为指引,以优化口译教学内容和效果为目的,以口译教师为设计与开发主体,在系统科学的理论指导下,通过合理地选取、加工、组织、呈现和评价等步骤,按一定的逻辑关系和呈现方式将口译教与学的资源整合起来的思路、原则与程序。

二、口译教学资源面临的挑战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口译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面临的第一个挑战便是资源的获取与选择。Edelson(1996:1-13)在论述信息化教学资源时曾提出两个重要概念:可利用性与可及性。“可利用性”一方面体现在资源的数量、分布与数字化,另一方面则体现为资源的组织与架构,如索引、检索与传输等。信息技术环境下口译教学资源在数量上的充裕性得到广泛认可,研究者常用“海量”“丰富”“广泛”等词来形容。与此同时,资源分布的零散性、组织与呈现方式的无序性也让资源的有效检索与利用大打折扣,有限的教学需求与过于庞杂的资源成为一对突出矛盾(Hanson,2005;Hill,2001:37-52)。资源的“可及性”主要涉及资源的使用者,即资源与学习者的需求和能力水平之间的关联度。Carabelli(1999:149-155)等研究表明,未经设计与开发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与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认知能力与学习风格等方面通常存在天然的鸿沟。此外,如何选择资源也是口译教学师生面临的挑战,其中,资源来源的权威性与可信度是常规的判断标准。除此之外,刘和平(2011:32-34)还提出了口译教学资源选取时应遵循的语言真实、主题时兴、内容完整、难度适中与长度适宜等标准。

第二个挑战表现在口译教学资源的转化过程。Becta(2008)指出,要将信息化资源转化为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必须遵循4个原则:资源内容与学生群体的文化相关性、资源对学习者学业成就的适度挑战性、资源内容的准确性和资源技术支持的稳定性。Seeber(2006:2403-2408)认为,因特网虽包揽了语种齐全、内容丰富的语料资源,但要将之应用于具体的口译练习或是口译课堂,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如文本特征、语料的难度、语料与大纲要求的契合度、训练内容的循序渐进性等。除此之外,Braun(2011)还强调了口译教学资源开发过程中应注意体现职业性口译实践的真实性以及给训练资源配备上下文情境。在资源的教学价值转化过程中,学习者风格也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例如,Franzoni(2009:15-29)详细探讨了不同学习风格(敏感型、直觉型、视觉型、反思型、序列型等)与信息化资源及媒介(超文本、动画、视频会议、录音会议、数字化杂志、论坛、播客等)之间存在的动态适配性关系。Buch(2001:93-98)研究发现,适应型学习者和发散思维学习者更能从交互性的资源设计中获益;在信息加工方面,聚合思维学习者比同化型学习者对资源在新环境中的迁移应用更具优势。

第三个挑战表现为教师与学生资源策略的培养。Hanson(2007:95-118)指出,面对日新月异的数字化资源,教师应秉持开放的心态来接纳技术变革与创新,同时还要从职业能力、技术素养和自我效能感等方面加以调适。在“资源式学习环境”下,资源策略的培养对教师和学生都非常重要,教师与学生应具备资源获取、加工与使用的技能与意识(Haycock,1991:15-22)。广而言之,资源策略可以纳入“信息素养”的范畴,学界有关信息素养的研究为口译教师与学生资源策略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启示。根据陈维维等研究者的归纳,信息素养包含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与信息道德四个方面。其中,信息能力是核心,指的是“个体对信息系统的使用以及获取、分析、加工、评价信息并创造新信息、传递信息的能力”(陈维维、李艺,2002:7-9)。据此,资源策略也应包含教师与学生对资源的检索与获取、分析与鉴别、加工与应用、评价与反馈、创新与传播等方面。在资源策略的培养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都至关重要。教师不再是直接的知识传输者,而是学生资源学习的指导者与合作者;学习者则应更多培养学习的自主性,在资源学习中激发积极主动探索的潜能。(Johns,2002:107-117;Talai等,2012:1526-1531)

第四个挑战表现为口译教学资源的管理与评价。从教师的角度来看,精心设计与开发的口译教学资源通常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些资源在一定时期内都具有较强的教学针对性,因此具有重复利用的价值。随着资源数量的累积,要提高资源的检索与利用效率,就必须对资源进行系统化的存储与管理。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口译学习中也涉及资源管理的问题,如术语资源的分类,经典学习资源的存储与复习,语言知识、百科知识与口译策略的日积月累等等,都需要按一定序列和规则管理。例如,林培英(2002:44-47)提倡利用计算机建立教学资源的管理档案,实现快速录入、整理、查找、补充、删减等功能。Carabelli(1999:149-155)则主张建立口笔译教学资源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给译员提供结构优化、易检索、易扩容的资源库。同时要给原素材资源提供二级参数,如:背景知识、上下文介绍、专业门类、文件格式等。声音、视频、文字资料要按照课程、技能、话题、难度、用户类型、个人偏好等标准组织起来,分层级、分门别类。这样方便师生检索,适合个性化的教学与自学需求。资源评价的挑战主要体现在自主学习领域。王玉琴、王咸伟(2005:26-28)认为,大量随机、无序的资源常常会导致学习者陷入“信息迷航和信息超载”的窘境,因而对学习资源进行使用前的价值评判是首要挑战。此外,在资源使用过程中,如果缺乏有效的自我监控与教师监控机制,資源学习的效率将得不到有力保证。

在上述诸多挑战中,口译教学有限的教学需求与信息技术环境下过于庞杂的资源分布格局构成了自主设计与开发口译教学资源的核心矛盾。由这一矛盾衍生而出的是口译教学资源的转化问题,即如何将分布零散、组织无序的各类资源转化为具有实用价值的口译教学资源。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一转化过程可以形象地描述为资源的过滤过程,即将各种原生态分布的信息化资源过滤为对口译教学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资源,这就需要构建一套较为系统的资源过滤操作模型。

三、“过滤模型”的构建

(一)理论基础

从国内外已有经验看,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的指导模式主要有三类:基于“泰勒原理”的资源设计模式、基于瑞格卢斯精细加工理论的资源设计模式和基于认知学习理论的资源设计模式(张恰、马云鹏,2008:88-92)。其中,最具宏观视角和系统指导意义的当属基于“泰勒原理”的设计模式。按照“泰勒原理”四个基本问题的逻辑思路,可以将口译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归结为四个相应的核心问题:①口译教学需要实现哪些教学目标?②需要哪些教学资源来实现上述教学目标?③如何将上述资源科学合理地组织起来?④如何在口译教学实践中确保这些资源的有效性?当然,这四个核心问题主要是从宏观角度进行描述的。

来自教学设计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也为口译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带来启示。在诸多教学设计模型中,ADDIE模型最具综合性、简易性和可操作性(余胜泉,2011:12)。ADDIE由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五个步骤组成。基于上述五个步骤,可以将口译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与评价的步骤描述为五个阶段:①分析阶段:作为口译教学资源设计过程的首要环节,分析阶段的目标是确定口译教学的起点,也叫前期需求分析。具体内容包括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需求分析与教师需求分析。②设计阶段:在前期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对所要使用的教学资源的内容和呈现方式进行具体的设计,包括确定教学单元与主题、明确每一单元的学习目标与顺序以及制定课时计划。③开发阶段:在分析阶段的基础上,相关人员选择恰当的媒体素材,按照在设计阶段形成的教学资源设计脚本开发具体的口译教学资源。④实施阶段:利用所开发的教学资源,选择教学策略,确定口译教学流程和教学序列,同时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实施口译教学。⑤评价阶段:从资源设计维度、资源内容维度、资源工具的易用性维度和教学实效性维度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口译研究领域的相关理论为确定口译教学资源的内容范围和开发原则提供了参考依据。先看第一个问题:口译教学资源究竟应涵盖哪些内容?Gile(2011:77)提出的口译“理解”等式提供了一个观察的视角,即C(理解)=KL(语言知识)+ELK(语言外知识)+A(分析)。其中,语言知识包括词汇、语法、风格以及对说话者母语使用中方言、语言误用等情况的了解。语言外知识包括两部分,即译者在口译任务前已经储备的知识和在具体的任务中获取的情境性知识。同时,口译理解还需要借助逻辑思维进行有意识的、深入全面的分析。尽管口译教学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的核心关键词主要涉及双语知识、百科知识、专题知识、情景知识、口译技能和交际技能等。因此,口译教学资源也应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上述内容。此外,口译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的原则主要表现在两个大的方面:语言类的原则,涉及语体、主题、体裁等方面;非语言类的原则,包括资源长度、难度、媒介以及与技能的匹配性等方面。总的来说,研究者较为认同的原则包括取材真实、内容实用、话题时兴、难度适宜、体系科学和形式多样。

(二)“过滤模型”的构建与内涵

基于对上述跨学科理论的综合分析,再结合对口译实践与教学经验的反思,笔者构建出面向课堂的口译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过滤模型”,见图1。

该模型由四类资源和三组分析程序构成。从整体看,口译教学资源过滤是一个由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而多元需求分析、资源要素分析和资源应用效果分析则发挥着“过滤器”的功能。下面按照从上至下的顺序阐释这一模型的具体内涵。

“真实性的资源”是一个宏观概念,囊括了实物资源(报纸、书籍、词典、试题等)、在线资源(网络、电子语料库、术语库、在线百科知识全书、移动通信、电视、电台等)和现场资源(记者招待会、学术研讨会等)。这些资源包罗万象,但不可能都进入口译教学课堂。第一道过滤程序“多元需求分析”是设计与开发口译教学资源的前奏,它为口译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开发和教学评价的实施奠定了基础。这里重点涉及三个维度的需求分析:以各个层次口译教学大纲为参照的教学目标分析,它为设计与开发资源提供了指导方向和政策依据;以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为主要内容的学习者需求分析,它为设计与开发口译教学资源中的话题选择、重点技能聚焦、配套资源准备、难度把握、媒介组合等提供了最具适切性和说服力的标准;以口译职业从业者为主要参照对象的社会需求分析,它为资源语言方向比例的把握、典型话题与体裁的挖掘、课堂资源与职场真实任务距离的比较、现实性与前瞻性职业素质的洞悉都提供了导向性参考。

经过“多元需求分析”可形成相对具体的“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资源”。第二道过滤程序“资源要素分析”在上述潜在资源与课堂拟用资源之间建立衔接。它包括策略聚焦、难度甄别和语境重构三个关键步骤。口译教学资源与拟重点训练的口译策略之间存在着动态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广泛存在于语料的语音、词汇、句法、语篇、语境、语用等各个层面。通过策略聚焦可以剖析语料特点与凸显性口译策略之间的动态对应关系,从而确保核心语料内容选择的目的性以及资源在口译训练过程中的针对性(邓军涛,2014:70)。系统合理的难度甄别既能确保资源内容对学习者认知水平的适度挑战性,也是维系资源前后内容循序渐进的有力保障。语料的难度甄别可以借助功能语篇分析的框架,在综合借鉴语用学、文体学、系统功能语法、语料库语言学和口译的认知负荷模型等跨学科理论的基础上,从语篇体裁、语场、基调、语式、及物性、语态系统、概念语法隐喻、语气、情态、主位结构、语篇衔接和措词系统等方面加以深入分析(许明武等,2013:29-33)。语境重构是针对信息技术环境中诸多音视频资源或文本资源的语境缺失而提出的(邓军涛,2016:94-99)。语境重构涉及三个维度:第一,语料自身的语言语境,包括构建相对完整的语篇内容,确保语篇内容的衔接与连贯性,提前预知专业术语等;第二,音視频语料的原情景语境,包括熟悉话语内容的组织者与参与者,了解话语进行的背景、目的与时空因素,掌握话语进行的环境因素;第三,学生译员的认知语境,包括熟知与语料内容有关的常识性百科知识,了解相应的口译技能、职业道德与心理素质,以及具备相应的双语知识。从另一个角度看,语境重构也是创建与核心语料相关的配套资源的过程,只不过配套资源的外延辐射的范围可以更宽泛些。

经过第二道过滤程序便形成了以单元为基础、面向课堂口译教学的定制化资源。第三道过滤程序“资源应用效果分析”关注的是定制化资源在口译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效果。它以学习者为评价主体,评价内容涵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资源特征以及资源与学习者的关联性等方面。具体而言,评价者可以从资源内容与口译教学目标之间的契合性、资源内容对口译技能与知识覆盖的全面性、资源难度推进的循序性、资源对学习者需求的适用性、资源内容的真实性与多元性、资源数量的丰富性与内容编制的循环性等方面加以评价。经过第三道过滤程序之后,教师可以保留部分经典资源,修改完善部分资源,或者删除一些没有进一步使用价值的资源,最终形成若干经典资源与待改进的资源。教师设计与开发口译教学资源通常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为充分发挥上述经典资源的效用,教师还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化的管理,以合作共建的方式创建口译教学资源库,以便形成一定的累积效应,从而使之在一定周期内继续为口译教学服务。

(三)“过滤模型”的评价

从形式上看,“过滤模型”是口译教学资源的一个去粗取精的过程,而且有着很强的实践性与可操作性;从构建的理念上看,该模型也折射了上述三类理论基础。首先,该模型隐含了“泰勒原理”中提出的四个核心问题。“多元需求分析”中包含了教学目标;“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资源”构成教学内容的主体;“资源要素分析”旨在创建针对性强、难度合理、构成完善的资源素材;“应用效果分析”旨在评价教学资源在口译教学中的实际使用价值与有效性。其次,ADDIE模型的教学设计理念也贯穿其中,如其中的分析、开发与评价步骤与本过滤模型中的多元需求分析、资源要素分析和应用效果分析就大致构成了映射关系。第三,口译教学理论的要求也在模型中得到一定体现。譬如,口译教学语料的“真实性”原则在资源选取的源头,即“真实性的资源”中便得到体现。口译训练中的“足量”原则要求教师应时刻关注各种渠道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基于多元需求分析经常性收集资源并及时储存。口译信息加工模型和最近发展区等理论都要求合理把握资源的难度,基于语篇分析客观科学地甄别语料难度便很好地满足了这一要求。此外,《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将专业知识与技能结构划分为三个模块:语言知识与能力、翻译知识与技能、相关知识与能力。这也表明,教师在设计与开发口译教学资源时,除了关注核心教学语料外,还应开发配套的辅助资源。

四、结语

从纷繁复杂的信息化资源中过滤出具有课堂针对性和实用价值的教学资源是各个学科都需要面对的课题。对于如何过滤的问题,需要将宏观的教学设计理论与学科的特殊性结合考虑。在本研究构建的“过滤模型”中,多元需求分析和应用效果分析更多地体现了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的共性,而资源要素分析,包括策略聚焦、难度甄别和语境重构,则更多体现了口译教学的学科特殊性。诚然,资源要素分析还可触及更微观的语篇分析因素。总之,过滤机制越精细化,所获取的口译教学资源便越能与学习者的知识、技能、风格、策略等形成最佳匹配性。

(本文为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16年度专项资助重点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口译教学语料库的创建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16ZA001];中南民族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2016年度教学改革专题研究项目“信息技术与口译教学语料的深度整合研究”[项目编号:JXZX2016017]。)

参考文献:

[1]Becta.Choosing and Using Digital Learning Resources:A

Guide for School Leaders[EB/OL].ictworkshops.wikispaces.com/file/.../choosing_digital_resources.pdf,2008.

[2]Braun,S.,Slater,C.IVY-Interpreting in Virtual Reality,

Project Deliverable 3.3 Conceptual Design [EB/OL]. http://www.virtual-interpreting.net/files/IVY_conceptual_design_report.pdf,2011.

[3]Buch,K.&Sena,C.Accommodating Diverse Learning Styles in

the Design and Delivery of On-line Learning Experiences[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01,(1):93-98.

[4]Carabelli,A.Multimedia Technologies for the Use of

Interpreters and Translators[J].The Interpreters Newsletter,1999,(9):149-155.

[5]Edelson,D.&Gordin,D.Adapting Digital Libraries for

Learners:Accessibility vs.Availability[J].D-Lib Magazine,1996,(9):1-13.

[6]Franzoni,A.L.&Assar,S.Student Learning Styles

Adaptation Method based on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Electronic Media[J].Educational Technology&Society, 2009,(4):15-29.

[7]Gile,D.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revised edi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11:77.

[8]Hansen,I.G.&Shlesinger,M.The Silver Lining:Technology

and Self-study in the Interpreting Classroom[J].Interpreting,2007,(1):95-118.

[9]Hanson,K.&Carlson,B.Effective Access:TeachersUse

of Digital Resources in STEM Teaching[EB/OL].www2.edc.org/gdi/publications_sr/effectiveaccessreport.pdf,2005.

[10]Haycock,C.A.Resource-based Learning:a Shift in the

Roles of Teacher,Learner[J].NAASP Bulletin,1991,75,(535):15-22.

[11]Hill,J.R.&Hannafin,M.J.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Digital

Environments:The Resurgence of Resource-based Learning[J].Educational Technology,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01,(3):37-52.

[12]Johns,T.Data-driven Learning:the Perpetual Challenge[A].

In B.Kettemann&G.Marko(eds.),Teaching and Learning by Doing Corpus Analysis[C].Amsterdam:Rodopi,2002:107-117.

[13]Seeber,K.G.SIMON:An Online Clearing House for Interpreter

Training Materials[A].In Caroline M.Crawford/Roger Carlsen/Karen McFerrin/Jerry Price/ Roberta Weber/Dee Anna Willis(eds.),Proceedings of the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eac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2006.[C].Chesapeake,VA:AACE,2006:2403-2408.

[14]Talai T.&Fotovatnia,Z.Data-driven Learning:A Student-

centered Technique for Language Learning[J]. Theory and Practice in Language Studies,2012,(7):1526-1531.

[15]陳维维,李艺.信息素养的内涵、层次及培养[J].电化教育研

究,2002,(11):7-9.

[16]邓军涛.信息技术环境下口译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D].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70.

[17]邓军涛.数字化口译教学资源的语境重构──以IVY资源库为例

[J].现代教育技术,2016,(11):94-99.

[18]林培英.论地理教学资源[J].课程·教材·教法,2002,(5):

44-47.

[19]刘和平.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M].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1:32-34.

[20]王玉琴,王咸伟.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

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5,(2):26-28.

[21]许明武,邓军涛.口译教学语料的难度甄别:功能语篇分析视

角[J].中国翻译,2013,(6):29-33.

[22]余胜泉.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出版社,2011:12.

[23]张恰,马云鹏.国外教材设计模式研究述评[J].外国教育研

究,2008,(2):88-92.

(邓军涛 湖北武汉 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 430074)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
浙江天正思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以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美术理解与表现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深度融合初探
图们市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全员培训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基于素养提升的信息技术与美术欣赏活动的整合运用
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实施分层教学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