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毛散文的诗意解读

2017-03-31王兴

青春岁月 2017年3期
关键词:三毛散文

王兴

【摘要】三毛是一位用生命进行创作的作家,在其诸多作品中都展现了作者对于自由生命形式的不懈追求。在这种洒脱不羁的追求中,三毛创作出了许多充满诗意情怀的作品,尤以散文最为突出。三毛散文作品中的诗意亦即其生命诗意的体现,是作者对生活、生命的认知,对自我情感的表达。三毛的散文创作真实再现了其漂泊流浪的传奇人生,体现了作者的真性情,也表达了作者的诗性精神追求。为更好地解读三毛的散文作品,本文将对作者的流浪生活、作品语言、景物描写以及精神追求等方面体现出的诗意性进行分析,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三毛;散文;诗意解读

散文被人们认为是一种最具人性的文学样式,因为其直面社会人生,平等对待世间生命,珍视生活。人们在创作散文时往往全身心投入,以抚慰心灵,张扬个性。三毛曾言,其写作生活亦是其爱情生活,其人生观亦是其爱情观。可见,三毛是用心在写作。三毛在其作品《谈心》中也曾说过,生命的意义以及最终目的便是追寻真正的自由。因此,我们谈三毛散文中的诗意,需先明确这里所说的“诗意”并非指词典上词条解释的事物给人以美感意境之意,而是指作品中所体现的创作者的诗性诗情,包括作者热爱人生、善待生活的态度,是一种精神意义上的理解。三毛的散文中充满着诗意情怀,其一生亦是一首解不尽的诗。

一、流浪他乡的诗意人生

三毛的散文可以看成是其人生传记,多描写旅途见闻及流浪生活。三毛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处于一种流浪状态,她去过很多地方,在世界各地都留有足迹,她以一种自由洒脱的状态生活着,拥抱着自然,追寻着自我。三毛诗意人生的张扬可在其作品《哭泣的骆驼》、《撒哈拉的故事》、《梦里花落知多少》等中寻得痕迹,这些作品都是三毛描写撒哈拉沙漠的文章,也是其流浪他乡创作出的代表之作,其中描写了作者客居异乡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字里行间都能看见三毛在异乡的诗意栖居。撒哈拉大沙漠的空旷、古朴、沉寂带给三毛极大的心灵触动,她曾言:“几年前我去撒哈拉沙漠,那一番渺茫的天地又给了我无边的启示,物质的欲望越来越淡,心境的清明却是一日亮似一日。”在这个大沙漠里,三毛尽情享受着碧蓝的天空、温柔的沙丘,目睹如梦似幻的海市蜃楼之景,与朴实的当地居民交流,这些特殊的生活体验使三毛对撒哈拉有着深切的情感。此外,三毛用她的灵性之笔描写了诸多异乡景色与风土人情,读她写的这些文章有使人流连忘返之感。可见,艰辛的流浪生活在三毛眼里是别样的风景,炙热干燥的沙漠亦可成为其生活乐园。生活处处有风景,流浪也可成就诗意人生。

二、作品语言的诗性自然

读三毛的散文,自有一种诗性情趣,可以说,三毛的散文更像一首散文诗,读之能将人带入一种诗意弥漫之境,使人顿感心灵纯净。有人曾言,散文之美在于朴素,极有道理。三毛散文的语言就十分的朴素、自然,充满诗情画意。在《搭车客》一文中,三毛是这样描写早晨的撒哈拉沙漠的:“早晨的沙漠,像被水洗过似的干净,天空是碧蓝的,没有一丝云彩,温柔的沙丘不断的铺展到视线所能及的极限。在这个时候的沙地,总使我联想起一个巨大的沉睡的女人的胴体,好似带着轻微呼吸在起伏着,那么安详沉静而深厚……”清新自然的比喻,朴实的语言,将清晨撒哈拉沙漠的美描写得淋漓尽致,给人以温暖、舒适、和谐之感,读之如进入梦幻之境。三毛散文中的语言往往透出一股灵性,本色、洒脱而又极具情感。在作品《不死鸟》的结尾,三毛这样写道:“父亲、母亲、荷西,我爱你们胜于自己的生命,请求上苍看见我的诚心,给我在世上的时日长久,护住父母的幸福和年岁,那么我,在这份责任之下,便不再轻言消失和死亡了。”这是丈夫荷西去世后三毛写的一篇文章,字里行间表达着对父母的无尽爱护与不舍,寥寥数语情真意切,自然而凄美。

三、景物描写的生态诗意

自然之景的描写是三毛散文作品的重要内容,构成了其作品独特的生命态势。三毛在流浪之旅中十分享受沿途的自然风光,并对其极尽描写,读之常常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促人共同享受自然之美。三毛描写景物总是体现景物的自然、生态之貌,给人以特别的感受。在《寂地》一文中,作者是这样描写夜晚的景象的:“斜阳最后的余晖已经消失了,天空雖然没有了霞光,还隐隐透着鸽灰的暮色,哀哀的荒原开始刮着刺骨的冷风。夜,并没有很快就化开来,而身后那一片小树林子,却已经什么也看不清了。”在三毛笔下,荒原的夜晚似乎来的很快,也显得格外冷寂,或许这就是荒原的本色,在刺骨的冷风中完成着昼夜的更替。生态诗意在三毛笔下尽展无疑,然而,在其另一篇散文《荒山之夜》中,同样是写夜晚,三毛却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了景物的描写之中,效果亦极佳:“满辅碎石的沙地平坦地一直延伸到视线及不到的远方。海市蜃楼左前方有一个,右前方有两个,好似是一片片绕着小树丛的湖水。四周除了风声之外什么也听不见,死寂的大地像一个巨人一般躺在那里,它是狰狞而又凶恶的,我们在它静静展开的躯体上驶着。”夜间的沙漠是骇人的,人们容易迷失方向,因而,三毛在描写时也带入了自己的情感,将沙漠的广袤、沙丘的多变、夜晚的沉寂描写得极为细致,既体现了景物的原生态之美,也表达了作者的畏惧心理,具有很强的画面感,诗意情愫颇浓。

四、精神追求的诗意境界

三毛曾言,其作品中有庄子道家的境界,不拘约束,若秋水行舟,不留痕迹。确实,我们读三毛的散文,也能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对和谐的孜孜以求,以及对自然的敬意。读三毛的作品,我们会发现,其所追求的和谐有两种形态:其一,人与人的和谐共处。三毛在流浪他乡的途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她多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友善的态度与人相处,真诚地帮助他人。在《搭车客》中,三毛搭载了一个带着一只大山羊的老人,尽管老人的山羊塞进车后“羊头正好搁在我的颈子边,这一路,我的脖子被羊紧张的喘气吹得痒得要命”,但三毛依然觉得这是一段愉快的旅途,因为她也有收获,不仅帮助了他人,还能够“把羊粪收拾了倒进花盆里做肥料”。这样的乐观与豁达,亦是一种诗性人生的追求。其二,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撒哈拉大沙漠人烟稀少,人往往要面对着无垠的荒原,孤寂之感亦会像野草一般疯长。面对无言的自然,三毛却能自得其乐,与自然和谐共处。《搭车客》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在下午安静得近乎恐怖的大荒原里开车,心里难免有些寂寥的感觉,但是,知道这难以想象的广大土地里,只有自己孤伶伶的一个人,也是十分自由的事。”不管什么样的自然环境,作者都能乐享其中,品出独特的味道。可见,对自由、和谐、平等的追求,是三毛人生的真实写照,亦是其忘我追求的诗意境界。

五、结语

三毛一生都在挥洒诗情,建构她的文学殿堂,她用质朴的语言抒写着诗一般的散文,用澄澈清明的心来看世界,她的笔下写满了温暖与感动。我们读三毛的散文,一定要用心体会作者的率真,作者笔下的真情,用暖暖的爱对她的作品进行诗意解读,才能真正进入三毛的世界,感受她不一样的人生。

【参考文献】

[1] 三 毛. 三毛经典作品集[M]. 成都: 成都出版社, 1995.

[2] 三 毛. 哭泣的骆驼[M]. 桂林: 漓江出版社, 2006.

[3] 三 毛. 撒哈拉的故事[M]. 北京: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84.

[4] 詹明欧. 一个诗意生命的追寻者——论三毛的散文[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9,11(3).

[5] 殷 羽, 韦永升. 诗意的栖居——三毛散文的人生注释[J]. 宜春学院学报, 2009(31).

猜你喜欢

三毛散文
我与《三毛流浪记》
遥想右北平(散文)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老苏(散文节选)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远方
抛锚
娓娓道来的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