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波三坐标雷达:让隐形战机无处可藏
2017-03-31张强
张强
在近日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研制的米波三坐标雷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国防科技大学国家安全与军事战略研究中心军事专家王群教授介绍说:“毫无疑问,米波三坐标雷达可以更好地实现对隐形战机高质量的定位和追踪。在国际上,法国、德国和俄罗斯的米波雷达研究水平比较高,在探测高速、高机动的隐形战机方面都有过人之处。这次我国获奖的米波雷达在主要性能指标上有所超越,但要实现全面超越并保持领先水平,恐怕还得不断加大研发力度。因为随着中国歼-20和俄罗斯T-50隐形战机的列装,在需求的牵引下,西方世界很可能将目光重新转向米波雷达等反隐形雷达的研究。”
王群介绍,米波雷达是指工作波长在1米至10米,工作频段在30兆赫兹至300兆赫兹的一种长波雷达,又名超短波雷达或甚高频(VHF)雷达。传统或普通的米波雷达多使用简单的八木天线或老式网状矩形抛物面天线,基本只能测量目标的距离和方位两个坐标,所以属于两坐标雷达。这种雷达只能实现对平面(地面或海面)目标定位,无法对空中目标定位。而米波三坐标雷达是指既能测量目标的距离和方位两个坐标,也能测量目标俯仰角或高度的米波雷达,它不仅可以对平面目标定位,而且可以对空中目标定位,并用于目标跟踪。
“显然,相对于米波两坐标雷达,米波三坐标雷达的主要优势就是能对目标进行三坐标定位,功能多,目标适应性好,识别能力强。”王群说。
法国、德国和俄罗斯的米波雷达研究水平比较高。像法国的米波综合脉冲孔径雷达(RIAS)、德国的米波圆阵列雷达(MELISSA)、俄罗斯的东方-E和天空-Y雷达等,都是性能不俗、有代表性的米波三坐标雷达。其中,RIAS采用了全向天线单元稀疏阵和宽脉冲全向辐射等技术,MELISSA采用了全向发射、圆阵列多路接收和多波束等技术,而东方-E和天空-Y雷达则采用了有源相控陣、时间-空间数字化处理和单通道接收传输等技术。
公开资料显示,我国的JY-26雷达是一种全新设计的米波特高频(UHF)波段三座标雷达,采用先进的二维数字有源相控阵体制,探测距离达500公里,测量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和机动性强,具备反隐形能力。
王群指出,这些米波雷达的信号处理能力都较强,不但探测距离远、探测范围大、探测精度高、抗干扰能力优,而且低空探测性能得到较大改善,战场适应能力增强,基本都能集搜索、引导和跟踪等功能于一体,在探测高速、高机动的隐形战机方面都具备优势。
近期以来,美国越来越多地将先进武器部署在亚太地区,其中就包括F-22、F-35这样的顶级隐形战机。近日,首批16架美国海军陆战队的F-35B战机还部署到了日本主岛本州岛上的岩国海军陆战队航空站,开启了这款隐形战机的首次海外部署之旅。
有媒体报道称,美国在隐形技术方面已经投入了数千亿美元,先后研发出B-2轰炸机和F-22、F-35战斗机等。如果这些战机的隐形优势在实战中无法发挥作用,美国将遭受严重损失。
在很多人看来,米波雷达就是隐形战机的克星,但原因却没几个人说得清楚。对此,王群介绍:“主要是源自隐形战机当下的设计和制造缺陷。”
王群指出,隐形战机目前主要依靠外形(结构)设计和材料表面涂层来降低其可探测性,实现雷达隐形。但受现有技术和材料水平以及战机制造难度、机动性能、造价与后续费用、维护保障方便性等的诸多限制,推出的隐形战机不得不在上述几方面做出一定平衡,因此一般不可能实现全方位和全电磁波段的所谓全隐形,特别是它在执行特殊任务,携带或挂载暴露在机体外的非隐形配置时,隐形能力要下降很多。所以总体上,隐形战机的雷达隐形,主要集中在战机的前部和腹部,且隐形电磁波段大都在0.3吉赫兹至29吉赫兹的频率范围,基本只能对付主要位于地面和海面且发射和接收都在同一地的微波(单站)雷达——它们在军事上使用最多、对突防战机的威胁也最大。
“显然,米波雷达恰好避开了隐形战机的隐形波段,这正是它探测隐形战机的主要原因所在,是它的先天优势。”王群说。
“总体上看,探测隐形战机等隐形目标的方法,可以大致归为非雷达方法和雷达方法两大类。后者通常作为防空探测系统的主干装备,而前者是补充装备。”王群说。
非雷达方法是依据隐形战机重点是雷达隐形,而其红外、可见光、声波和电子等隐形措施可能缺失或较弱,利用激光、红外、可见光、声波、电子和磁等探测装备,可以发现隐形战机。而雷达的方法就是用米波雷达和先进体制雷达来发现隐形战机。先进体制雷达中首先是超视距雷达,其中的天波超视距雷达工作波段在短波的高端(5兆赫兹至30兆赫兹),而地波超视距雷达工作波段在短波的低端(2兆赫兹至5兆赫兹),它们都不处于隐形战机的隐形波段,因此能有效对隐形战机进行探测;其次是双(多)基地雷达、毫米波雷达和无源(被动)雷达等,它们根据各自不同的探测目标原理,也能有效对抗隐形战机。
王群介绍,相对来说,米波雷达综合性能要好一些,不但探测水平较高,也有一定的机动能力,且在抗杂波干扰、适应气象条件、电子对抗等方面表现不俗。但低空盲区较大,探测和定位精度不太高,用于引导和跟踪能力不是很强,应用场合要受到一定限制。
“鉴于此,在进行反隐形装备体系建设时,既要加大对米波雷达的研究力度,也要深化对相应的先进体制雷达的开发,同时不忘对非雷达装备的积极发展。在构建防空探测系统时,能将米波雷达和相应先进体制雷达综合在一起,并辅之以非雷达装备,组成一体化的高效网络,让它们实现优势互补,进而形成体系化对抗能力,更好地对抗隐形战机。”王群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