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普作品凭什么拿科技大奖

2017-03-31喻思娈冯华

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17年3期
关键词:科普科学创作

喻思娈+冯华

提升公民科学素养水平,少不了优秀的科普作品。近日颁发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有4项授予科普项目,创下了近5年来新高。虽然获奖项目增多,但科普专家表示,我国依然缺乏好的科普作品。同时,有必要探索完善鼓励科学家从事科普工作的各项机制,构建完善的、多层次的科学传播奖励体系。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下称“国家奖励办”)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的科普项目有4项。3项为纸质出版物,分别为《躲不开的食品添加剂——院士、教授告诉你食品添加剂背后的那些事》《了解青光眼战胜青光眼》和《全民健康十万个为什么》系列丛书,关注民众健康和社会热点问题。1项为影片《变暖的地球》,这是近7年来首个以电子/音像出版物为载体的科普获奖项目。

纪录片《变暖的地球》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编导柯仲华代表项目组接受了颁奖(图/中央新影集团官网)

国家奖励办有关负责人介绍,为壮大我国科普创作队伍,提高科普创作水平,从2005年开始,国家科技进步奖专门设立了科普组,奖励对优秀科普作品的创作做出直接贡献的公民。科普组的评审范围暂限于科普图书、科普电子出版物、科普音像制品,须满足2000年以后公开出版发行且公开出版发行已满三年以上的条件。

近5年来,科普项目获得科技进步奖的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同期,国家科技奖的授奖数量总体在精简,科普类作品获奖的占比也随之提高。

专家表示,虽然科普项目在科技进步奖的获奖数量创下了近5年来新高,但并不意味着我国科普作品整体上有了较大的提升。好的原创科普作品仍然较少,形式单一、普及程度不够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科普创作。

国家奖励办有关负责人说,相比其他奖项,目前推荐评奖的科普作品数量少,推荐渠道也较为集中。近年评审还发现科普项目普遍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比如,一线科研人员撰写的科普作品,学术上有较好的保证,但在编排、美工、印刷等方面存在不足,造成整体上质量不高。

曾长期从事科普作品评定的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秘书长陈玲说,我国原创科普作品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不论是作品内容、设计、制作,还是照顾读者感受等方面,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我国好的科普作品为何不多?陈玲表示,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科普创作激励机制。集中表现为专职的创作人才短缺,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科研人员从事科普没有相应的评价奖励机制。

“目前优秀、经典原创科普作品还多是出自老一辈科普作家之手,这些年虽然不少年轻人开始科普创作,但高水平的原创作品并不多见。这与我国文理分科早等人才培养机制有关,很多科研人员文字表达能力欠缺,一些文字工作者对科学专业理解能力又不足。”陈玲说。

在一些发达国家,科普是科学家的本职工作。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王康友表示,向公众解释研究是很多科学家的重要任务。比如,申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项目需要向全社会解释其科学价值,让公众知晓在做什么研究。

陈玲说:“我国评价科研人员主要看发表的论文、设计的产品,较少关注科学传播的情况。科学家科研压力普遍比较大,这样就更少有人有动力写科普文章。”

评价没硬指标,产业链不成熟,也难以在市场上赚到钱,导致原创的高质量科普内容太少。专家建议,有必要探索完善鼓励科学家从事科普创作的各项机制,同时培育科普产业,调动公众参与科学传播的积极性。

陈玲认为,繁荣科普创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人才和市场等诸多方面的成长。奖励科学传播工作能给社会释放一个信号,从目前来看有很重要的价值。参照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我国科普奖励还需要进一步优化,从而构建完善的、多层次的科学传播奖励体系。

发达国家科学传播奖目前以政府和社会团体为主。政府以综合性的奖项为主,科技类社团则多关注专业奖项。比如,英国皇家学会的“迈克尔·法拉第奖”“温顿科学图书奖”,美国化学学会的“詹姆斯奖”,美国天文学会“卡尔·萨根奖”等。

从奖励主体看,既有奖励科普作品的奖项,比如“温顿科学图书奖”“绿色图书奖”,还有表彰个人贡献的奖项,比如“卡林加奖”“开尔文奖”等。

从奖项涵盖范围看,包含了科普新闻传播、科普图书、影视动画、科学评论和科学教育等诸多领域。

陈玲表示,我国虽然也有不少奖励科学传播的奖项,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科学传播奖的设置体系、评奖数量、范围、影响力等方面都存在不小的差距。国家层面有分量的科学传播奖少,品牌知名度不高;奖项種类不够丰富;地方奖项影响力不高;对利用科学传播名人效应设奖重视不足。

还有专家表示,我国科学传播奖项评选范围偏窄,类别比较单一。比如,目前国家科技进步奖中的科普奖项的奖励范围主要还是科普作品。陈玲建议,可以探索在国家科技奖中单列一个科学传播奖,拓宽奖励范围,而不只是科技进步奖的一个项目。“如果从事科学传播也能获得国家级的认可,一些有天分的年轻人就愿意投身科学传播事业,他们的特长就能得到发挥。”

目前,我国科学传播奖项数量少,多数只是一个荣誉称号。专家认为,随着科学传播形势的发展,原有的设奖体系已经难以满足科技发展的需要。可以考虑提倡本行业有影响力的企业参与设立公益性质的科普奖项,扩大科学传播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打造几个在全国甚至国际上知名的品牌。

猜你喜欢

科普科学创作
Jazz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科学拔牙
创作失败
衰落的科学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