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勿让“长大想当科学家”成为记忆

2017-03-31王学义

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17年3期
关键词:科研工作待遇工作者

王学义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不久前公布了2015年国际学生能力测试(PISA),结果显示,中国“将来期望进入科学相关行业从业的学生比例”仅为16.8%,这一比例不仅低于美国的38%,也远低于该组织成员国24.5%的平均水平,这一数据引发广泛关注。

事实上,早在2013年底,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也曾开展过类似调查。通过对全国5696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只有32.3%的高中生将来想从事科学相关工作,而美国和韩国的这一比例分别为49.3%和44.6%。差距是顯而易见的。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童声齐呼“长大想当科学家”的记忆犹新,如今的现状却已令人警醒。

那么,究竟是谁偷走了孩子们的“科学梦”?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孩子只是一面镜子,映照的是成人社会的现实。大多数孩子不想从事科学相关工作,突出反映了在社会认知度、认可度等方面,科研未被提高到应有的地位,反而随观念日趋多元化,滞后于社会前进的步伐。

当然,“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早已是老黄历,但如今很多科研工作者的待遇仍不完全令人满意。对此,需要予以重视,进一步深化科研机构改革。不过也应看到国家在提高科研工作者待遇方面已下了不少力气,近年来也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相信今后相关效应会逐渐显现出来。

当前亟待引起重视的是社会上关于科研工作的某些刻板印象。长期以来,科研工作被描述为艰苦、单调、寂寞等,难免让人望而却步。而且,科学虽被视为一种荣耀,但很少与生活紧密关联起来。应当想方设法在全社会形成一种“科学最有趣”“科研最快乐、最有意义”的共识,乃至进一步形成“当科学家最幸福、最有价值”的认知。这就需要转变观念,创新传播形式和手段。比如,在欧美国家,科研人士常常被设置为一些热门影视剧的主角,受到全民追捧,而在我国鲜有类似高质量的作品出现。

再者,呵护孩子对科学的好奇心,播下科学的种子,学校和家庭的作用至关重要。几乎每个孩子都会经历“十万个为什么”的阶段,家长应帮助孩子开启科学探知的大门,不能开口闭口“别问那些没用的”。学校特别是中小学要充分利用、开发多样化的科学教育资源,鼓励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应当树立一种观念:所谓“学霸”不单指考试成绩名列前茅,还包括对未知世界保有敬畏之心、探求之欲。

猜你喜欢

科研工作待遇工作者
5·30,致敬最美科技工作者
2019年度山西最美科技工作者
为报复美国 欧盟议会呼吁取消给美国公民免签待遇
做专业发展型班主任,不做“保姆”和“通讯员”
加强档案科研工作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亚健康科技工作者
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定位与对策分析
国王的待遇 ———原载“伊朗漫画网” ▲
“中华慈善优秀工作者(志愿者)奖(共152名)
中国煤矿尘肺病治疗基金会科研工作管理办法(试行)公布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