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暴民

2017-03-31

CHIP新电脑 2017年3期
关键词:瓦格纳仇恨现实生活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互联网上人越多的地方似乎戾气越重,许多人在线发表言论纯粹是为了泄愤,许多人乐于在旁煽风点火、散布仇恨。为什么人们会变得如此?如果不幸我们成为了被攻击的目标,那么我们又能够做些什么?德国CHIP为此访问了相关的专业人士。

电视节目主持人杜尼亚·哈亚利在她的Facebook页面上阅读评论或个人消息时,必须忍受“狗屎”和“婊子”之类的字眼频繁地出现。很多发言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内容,纯粹只是为了侮辱和攻击她。对于这样的社交网络,人们似乎该问一下自己,难道这就是“社交”?

杜尼亚·哈亚利并不是唯一一个评论栏被粗言秽语淹没的人,无论是在Facebook,还是在YouTube,各种论坛、博客、网站和讨论组,用户越多的地方戾气越重。许多人开始变得粗鲁和没有礼貌,并且习以为常地相互攻击,动辄以粗言秽语泄愤,而且许多人有意地煽风点火、散布仇恨。

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了一个影响所有网络用户的巨大问题,在德国,政府已经公开对此表示高度关注。德国联邦司法部长海科·马斯表示,这种现象已经“对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的威胁”。马斯先生甚至公开对网络服务运营商放话:如果Facebook、Google和Twitter他们自己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欧盟将不得不通过法规加以监管。

但为什么人们的戾气会变得那么重?为什么人们会仅仅因为籍贯、政治观点,甚至是意见的不同就惨遭恶意的言语攻击?

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不喜欢的人和事,也有特别容易影响情绪的敏感话题,但是即使有人触及到我们的敏感神经或者是碰到我们不喜欢的人,我们无论如何会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选择相对温和的方式和语言去解决问题,只是当我们在互联网上发表言论时,则通常会忘记了应有的教养和礼貌。

为什么人们对数字通信和现实生活有不同的行为标准呢?慕尼黑的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尔大学讲座中,社会学家阿尔明·纳瑟希教授就这种仇恨性的帖子在互联网上出现的原因以及为什么在互联网上人们不像现实生活中那样控制自己的情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纳瑟希教授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在互联网上的行为风险非常低,这也是为什么当我们的沟通方式发生了变化,行为也随之发生改变的原因。

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即使不是在互联网上我们也可以观察到类似的情况:如果同事就坐在旁边,人们不会轻易做一些得罪他的事情,但是如果他不在身边,那么很多人可能就会在他的背后指指点点。这就是纳瑟希博士所说的行为风险问题,当我们与现实生活中的人交往,如果用粗言秽语攻击对方,那么对方可能会同样恶语相向,更坏的情况下,可能会给你一个耳光,但是在互联网上我们完全不必考虑這些可能性,而且由于我们不能够直接看到别人对于自己行为的反应,所以自然行为就变得更不受约束了。

利己主义和匿名性

还有另一个因素,可以解释为什么在线讨论的热门话题总是演变成参与者相互攻击而告终。从讨论开始,敏感的网络暴民随时有可能发难,虽然他们这样做似乎没有获得什么个人利益,但也并不完全是损人不利己。据纳瑟希博士介绍,所有参与讨论的人不可避免地将成为一个故事的一部分,得到了很多类似媒体曝光度的满足感,而且当他们注意到其他人甚至是陌生人都同意他们的意见时,他们会变得更自信。虽然现实生活中也不乏类似的现象,但是远没有互联网上明显。

在互联网上,很容易兴起一个激烈的辩论。不仅是难民问题这种与德国国民切身利益相关的话题能够成为热门话题,而且两个足球队的球迷也可能在互联网上互相攻击以及两个明星的支持者也可以相互攻击,这些辩论还可能会持续很长的一段时间。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也可能会从争论演变成人身攻击,甚至是素食者与喜欢牛排的人也可以掐一架。

失去自我控制

现如今,在各种在线场合中,粗言秽语和人身攻击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了,而更令人不安的是许多煽风点火、散布仇恨的言论。马尔堡的研究员乌尔里希·瓦格纳博士认为,人们的自我调节机制在互联网上经常会失效,由于互联网上一定程度的匿名性,所以当他们在线参与讨论时很多时候没有意识到与之对话的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且在匿名的安全保护下,也更肆意妄为,特别是许多讨论在夜间开始,当人们喝了一杯酒之后坐到电脑前,将变得特别容易被激怒,所以瓦格纳博士建议,那些意识到自己有类似问题的人应该远离键盘,关闭他们的电脑,保持冷静。

或许,每个人都可能偶然采用错误的语气与人沟通,不过,现实生活中特别冲动和容易兴奋的人通常更容易变成挑衅者,并且当他们在线时更倾向于与其他人一较高下。Facebook不是唯一能够为攻击提供良好平台的网站,基本上互联网上每一个角落都可以看到类似的人。瓦格纳博士认为,这是因为许多在线讨论的场合都开始分化,许多论坛上会有不少意见相同的人聚在一起,抱团取暖。这并不奇怪,因为大部分人都喜欢抱团,喜欢与自己观点相近的人和对相同事物感兴趣的人分享,但是这种分化的论坛有潜在的风险:彼此的观点变得越来越相似,所以自然意见与之相左的将成为共同的“敌人”,而且敌对的感觉将越来越强烈。

瓦格纳博士说:“当人们被鼓励在互联网之外采取行动时,情况就变得危险了。”瓦格纳博士解释说:“当一个人认为许多人都认同他的意见时,将强化其观点,甚至演变成一种复仇,他将开始相信以下原则:其他人同意我,我现在是唯一敢于采取行动的人,事情在我手中。”

意见或侮辱?

除了将互联网上的攻击行为在现实社会中付诸实施的犯罪行为之外,虚拟世界中的评论和帖子也可能触犯法律。当然,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但是当自由言论伤及其他人时则另当别论,例如侮辱他人。德国版权和媒体法专家律师卡斯滕·古尔登解释了意见和侮辱之间的区别:基本上,如果口头攻击某人,对人不对事,那么就可以被定性为侮辱,例如如果我们说“你说的是废话”,那没关系,但是如果我们脱离实际问题,开始专注于贬低对方,那么这种行为就应该被禁止,例如那些说“你是个混蛋”的人已经超越了界限。

也就是说,尖锐的评论是绝对允许的,但只能是针对讨论的问题,否则类似的言论很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如果对其他人构成诽谤,那么他就是犯法了,没有人会怀疑诽谤是一种犯罪行为。而适用于现实生活的法律自然也适用于互联网,触犯法律的人自然是需要缴纳罚款或者去监狱。在德国,那些频繁诽谤其他人的人,甚至可能需要坐两年牢。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情况是可能会被处罚的,例如在德国,德国联邦宪法法院在2010年明确指出,诸如“外国人出去!”之类的言论属于意见而不被禁止,但是如果将同样的话当成口号并在特殊的场合使用则是另一回事,例如穿着纳粹的衣服并使用该口号,这很可能激起针对外国人的仇恨和纳粹主义。

如果我们成为了散布仇恨者的攻击目标,那么我们能做什么呢?卡斯滕·古尔登认为,首先我们应该从相关的讨论中抽身,同时要求对方保持文明。必要时与论坛或网络的运营商联系也是有帮助的,例如Facebook之类的网络公司会认真对待类似的事情,并删除相应的条目,因此举报这些攻击的言论是首选。如果对方仍然不依不饶,那么当我们感到受到威胁时,我们可以联系警方,甚至提出起诉,这通常会有结果的,例如文章开头说到的杜尼亚·哈亚利在向法院起诉后,得到了一个限制鼓动者的临时命令,如果他再次侮辱主持人,那么他将可能要支付高达25万欧元的罚款。

判决清楚地表明,互联网并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而作为参与讨论和辩论的人,应该不要忘记问自己两个问题:我想在互联网上解决什么问题?我会在现实生活中袭击对方吗?毕竟,采用适当的语言不仅限于现实生活,也限于网上,网络礼节可以帮助我们尽可能地确保讨论不会演变成彼此相互攻击。

猜你喜欢

瓦格纳仇恨现实生活
当代文化视域中的瓦格纳及其超越
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遇见”瓦格纳(大家拍世界)
别用你的爱,去喂大了仇恨
记住这张仇恨的脸
艺术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名人相册 歌剧巨匠:瓦格纳
海格力斯和仇恨袋
假期归来
《圣经》与瓦格纳歌剧《唐豪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