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7-03-30何绍芬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结构性原理供给

何绍芬,钱 波

(楚雄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楚雄师范学院教务处,云南 楚雄 675000)

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何绍芬,钱 波

(楚雄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楚雄师范学院教务处,云南 楚雄 675000)

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存在供给与需求错配的问题。要使这一问题得以有效解决,需要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切实加强供给主体建设、科学构建供给内容、协同创新供给方式、切实改良供给环境,多措并举,建立新的供给结构,实现教学供给端的转型升级,提高教学供给结构对学生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协调平衡和良性互动,切实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性;措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深刻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基础上对经济治理理念的重大创新。未来一段时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成为我国改革的主攻方向,尤其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改革的重中之重,全国上下正在群策群力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篇文章。当我们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来审视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教学时,发现“原理”课教学同样面临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艰巨任务。

一、“原理”课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

供给侧是经济学概念,它与需求侧相对,指的是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的领域,它涵盖了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和资本、制度以及创新五个方面;需求侧指消费商品和接受服务的那一领域,包括投资、消费、出口,俗称“三驾马车”。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要素的创新、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去除供给约束,释放潜力、增强活力,培植经济增长新动力、形成经济增长新机制,确保我国经济在较长时间里保持中高速增长。我国之所以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现实问题倒逼的结果。众所周知,当前我国投资持续萎靡、股市连续下跌、国内消费增速下滑,而广大民众却在国外疯狂扫货、代购网站大量涌现、跨境旅游持续升温,出现了严重的供需错配问题,倒逼我们必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除旧布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减少无效、低端供给,提高供给质量,实现高水平的供需平衡。

目前,“原理”课教学同样存在供需错配的问题。传统的“原理”课教学重视供给侧,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注重理论灌输,更多地采取注入式、被动式学习,其优点是便于教师掌控教学过程,保证理论讲授的系统性、完整性,但带来的问题是教学手段陈旧单一,忽视了学生的需求,造成了教师讲得费劲、学生听得吃力的局面,教学实效性被弱化了;随着时代的发展,近年来,我们又将教学重心转向了需求侧,从学生需求出发,积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推出了互动式教学、微课堂、慕课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增强了教学活力,但却带来了过于迎合学生而忽视了供给侧自身必须具备的引导力和说服力问题,教学实效仍然不尽人意。所以,“原理”课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

“原理”课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是要回到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去,而是要在供给的主体、供给的内容、供给的方式、供给的环境等方面找问题、求对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潜力,把重点从过多地强调方式方法转向努力提高师资水平、优化教学内容、改善环境条件与创新教学方法协同推进,实现教师提供的“产品”与学生的现实需求相对接,真正把“原理”课建设成为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

二、“原理”课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主体建设问题

在“原理”课教学中,教师是供给主体,学生是需求主体。只有供给主体实力强劲,才能为需求主体提供品质优良的产品。

(一)实行多元主体共建,形成大“原理”教学格局

“原理”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中居于基础理论课的地位,各门课程都以该门课程为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展开和深化;同时,党团组织、学生管理干部等相关部门的工作也在潜移默化地延伸和拓展“原理”课教学。所以,“原理”课教学的供给主体应包括以下人员:一是“原理”课教师,这是第一主体,是较为系统的理论供给者和直接的思想引领者,在供给主体中处于骨干、核心地位;二是其他思政课教师,这是一个重要主体,承担着在各门思政课中进一步巩固、拓展“原理”课知识的任务,对学生学习“原理”课起着深化、提高的作用;三是党团学工队伍和学生社团组织,这是一支重要的实践队伍,通过他们的工作,学生可以将学习到的基本理论运用于社会生活实践,更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回归学习本真,助推“原理”课教学。

(二)加强主体培训,提升综合素质

构建多元主体,只是“原理”课供给主体建设的第一步,更为关键的问题是加强学习培训,提升综合素质。培训“原理”课主体的方法途径与其他思政课教师的培训方式并无实质差异,但培训的内容却有不同的要求,应该包括多个方面。一是经典著作学习培训。身为“原理”课教师,只有认真品读经典著作,才能触类旁通,学好基本原理。所以,有必要举办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修班,分期分批地进行学习培训,夯实理论基础。二是时政知识的学习教育。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作为“原理”课教师,必须能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分析、解决现实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加强时政知识学习,时刻关注国际国内重点、热点问题,具有敏锐的时政洞察力,能用“原理”课知识针砭时弊、激浊扬清。三是教学技能强化提高。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时政知识,这只是提高“原理”课供给质量的前提,认认真真讲清“原理”课,让学生入耳、入脑、入心并躬身实践,才算是尽到了职责。所以,教学技能的强化提高非常重要,清晰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时俱进的多媒体素养、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等,都是“原理”课教师应该具备的教学技能。四是职业情感的培植树立。要引导教师从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角度、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兴衰成败的高度来认识自身工作的重要性,让他们带着激情去工作,切实提高供给质量。

三、“原理”课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内容构建问题

教学内容好比是供给产品的原材料,只有优质的材料才能加工成优质的产品。在目前“原理”课教学实践中,存在两种极端行为:一种是重视了教学内容的理论性,但缺乏针对性和时代性,学生成了“低头族”,去获取更感兴趣的信息,这与我们中国人到国外扫货是一样的道理,是对产品供给主体的嘲讽和打击;另一种是关注了学生的兴趣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对基本理论的讲解和对学生思想的引导却被弱化了,虽然有了“抬头率”却没有“点头率”,“原理”课教学实效仍然被弱化。如何打造让学生满意的优质产品呢?这就需要教师科学构建教学内容。

(一)忠于教材突出理论性

“原理”课作为思政课的理论基础课程,其理论性比其他四门课程都要强,这在教材当中体现得比较鲜明。只有忠于教材,才能讲清楚这门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把该门课程应有的理论性凸显出来。正如有的学者所言:“统编教材是众多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学者潜心研究的成果,也是集中了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经验和聪明才智的产物;其中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的论证和阐述都是经过精雕细琢的,是科学、合理、严密、值得奉为依据的。”[1]所以,教师必须在完整准确地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构建教学内容,才能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一是认真阅读教材和相关文献。在有些人看来,“原理”课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是不变的,学懂就可以“吃老本”了。其实,每一轮教材的修订都有新的内容、每一次党的重要会议都有新的要求,“原理”课教师并无“吃老本”之口福,永远是学生、永远是新手,必须以谦虚谨慎的态度认认真真、反反复复地阅读教材和有关党的重要文献,完完整整地把握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二是潜心研究教材。现实中,有些老师好高骛远,总觉得教材那点东西没啥好研究的,不愿围绕教材搞科研。其实,“原理”课教材大有学问,静下心来,很多章节都可以研究出成果,近年来教育部社科司组织的“关于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的解答答案征集”中有一些“原理”课的项目,《2016年度示范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课题指南》也有“原理”课教材的选题,很多教师在这方面已经有了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如果我们能够紧扣教材开展科学研究,对“原理”课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也就会更加全面、准确,学生对“原理”课提供的“产品”的满意度也将大大提高。三是灵活运用教材。如果说对“原理”课教材的阅读和研究使教师做到了真学、真懂,那么学会灵活运用才能进一步做到“真信、真用”。对于一个“产品”,如果只是推销给别人,自己却不用,那一定会让这个“产品”的可信度打折扣。所以,对于教材上阐述的理论,教师要学以致用,这不仅是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的需要,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老师若能把“原理”课的理论学精学深,如“庖丁解牛”般运用自如,就能带动学生对“原理”课提供的“产品”深信不疑。

(二)结合实际突出针对性

“原理”课为全国统编教材,具有相对稳定性,无法兼顾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生的实际,也无法将每一时期的时事热点重点都囊括进去,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解决。在构建“原理”课教学内容时,要结合实际突出针对性,让“原理”课提供的“产品”既有共性的品质保障,又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从而为学生所喜爱。一是要结合地方实际。我国地域辽阔、地区差异较大,民族众多、民族文化多样,统编教材不可能穷尽对所有地域、不同民族特点的阐述,“原理”课教学内容要得到学生的青睐,必须融入地方元素,将风格各异的地域文化融会到教学中,把当地的历史事件、风土人情、红色资源、模范人物等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对我们提供的“产品”感到可亲、可信、可爱。二是要结合当代社会生活实际。“原理”课给学生的感觉就是远离现实,这除了理论观点的表述方式固化、陈旧以外,主要还因为这门课程对现行政策的解读不够直接和及时。只有把发生在现实中的国内外时事要闻以及党和国家的重大事件及时地引入教学,提供给学生的“产品”才不至于被学生放进“历史博物馆”,而是“装进脑袋”。三是结合学生发展实际。各类型、各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对“原理”课有不同的期望值,对于学生的不同需求,教师虽然无法一一兼顾,但应了解掌握情况,在满足学生共性要求的同时,适当补充一些有针对性的内容,让“原理”课提供的“产品”达到思想引导与行为指导的高度统一,从而为学生真心喜爱。

四、“原理”课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方法创新问题

有了好的“产品”,还必须有好的营销策略和方法。教学方法好比是“产品”的销售方式,与一般商品的销售常常采用实体店售卖、个体推销、网络销售等方式不同,“原理”课提供给学生的“产品”,是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方式进行的。所以,教学方法的创新主要必须围绕这些方面来进行。

(一)创新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原理”课供给学生“产品”的主要方式,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居于核心地位。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并不是要全盘否定传统或是现代教学方法而另起炉灶,而是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恰当的结合点,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一是要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讲授始终是“原理”课供给的主要方式,这是由这门课程的理论性、学术性决定的。所以,主要问题不是教师该不该讲,而是会不会讲。讲并不等于强制灌输,而应该是带着问题讲,是解答式、引导式地讲,要设置问题导向,在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解疑释惑,讲的语气不仅要有义正辞严的豪迈,还应该有娓娓道来的优雅,这样才能打动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是要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为了实现“产品”的有效供给,“原理”课教学还必须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将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演讲、辩论等传统的和现代的视频、微课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坚持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互动,“使讲课者的谈吐自如与听课者的莫逆于心不断地双向回旋”[2],使“原理”课供给“产品”的过程成为师生互动交流、共同提高的过程。三是开设适当的虚拟课堂。虚拟课堂不受时空限制,可以提供学生多样化的“产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需求选择自己的“紧俏商品”;同时,也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解决校际之间教学资源不平衡、师资力量悬殊等问题。所以,适当开设网络课堂是必要的,但不能过多依赖于虚拟课堂,虚拟课堂的可控性较弱,能够在这种状态下购买“产品”的学生可能为数不多,只能适可而止。

(二)创新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如果没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就不能很好地让学生认识、接受和运用“产品”。创新课外活动,是在吸取传统课外活动精华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完善、拓展,使之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向前发展,以适应学生需求的新变化。一是要进一步丰富课外活动的内容。要在保持原有的那些行之有效的活动基础上,增加品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职业技能竞赛、创业大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性论文、红色考察、人物专访等活动,进一步拓展活动领域、增添活动项目,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二是要进一步改善活动方法,提高活动效率。应由教研室统筹安排,制定统一的活动方案,明确活动目的、项目、参与学生与指导教师,让全体教师树立全局观念,形成一个团队,分工协作,实行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宣讲与实作相结合,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助推“产品”的有效供给。三是要进一步巩固、拓展活动阵地。“原理”课的活动阵地,就校内来讲主要是学生社团组织,比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会、哲学研究会等。要充分依托这些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校园广播、校报、宣传栏、校园网等媒体中都能耳闻目睹“原理”课产品,自觉关注“原理”课产品;就校外来讲需要拓展一批实践基地,比如,艾思奇故居、延安革命旧址、毛泽东故居等,让学生走向社会,探寻马克思主义者的光辉足迹,将冰冷的文字与火热的实践结合起来,将“原理”课提供的“产品”从大部头的著作引向现实生活,增加亲切感与可信度,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原理”产品。

五、“原理”课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环境问题

“原理”课产品必须放到良好的供给环境中,才能实现有效“供给”。目前,“原理”课供给环境存在许多问题,突出表现为:供给机制不健全、不完善,没有形成稳定的长效机制;教学环境存在着人性化不足的问题。因此,无论是物质环境还是人文环境都需要进一步改善。

(一)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实现供给环境的制度化

邓小平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3](P333)为使“原理”课教学有稳定的供给机制,保证“产品”供给的持续性和长期性,需要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实现供给环境的制度化。一是建立制度化的组织领导机制。要按照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规定,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设置独立、完善的工作机构,落实专项经费,为“原理”课教学提供组织、领导保障。二是建立常态化的监督制约机制。要建立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制度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加强舆情调研与信息反馈,充分发挥教学管理制度的监督、制约功能,保证整个教学活动规范有序并取得良好成效。三是制定科学的师德师风考核机制。制定师德师风考核评价标准,定期组织师德标兵评选活动,建立奖惩机制,激励教师拼搏奋进,切实提高“原理”课教学的供给质量和水平,用制度规范、调节和保障“原理”课教学有序运行,为“原理”课产品的科学供给提供保障机制。

(二)营造优美和谐的教学环境,实现供给环境的人性化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4](P43)这说明人与环境是双向互动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他们还认为,“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既然人天生就是社会的生物,那他就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发展自己的真正的天性”[5](P167),强调用社会化的标准来把握人与环境的关系。所以,“原理”课教学环境的改良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注重学校的自然条件、校园美化和文体设施等物质环境建设,使之体现育人主题、人文关怀,让物质环境具有教育感染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助推“原理”课教学目标的实现。二是注重挖掘高校多年来形成的大学精神,良好的校训、校风、校规、学风和教风等软实力,进一步加强学校的文化环境、学术环境等人文环境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文化氛围,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渗透作用,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培育良好的行为习惯,使校园人文环境成为“原理”课的第二课堂。三是建设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当代大学生习惯生活于网络空间中,网络中有些错误的言论和虚假的信息很容易让他们产生思想上的混乱,与“原理”课教学目标背道而驰。所以,“原理”课教学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重视优化校园网络环境,使校园网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重要平台,成为学生学习“原理”课的有益补充。

总之,强调“原理”课教学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不意味着否定需求侧的重要性,也非一味满足学生的自然需求,而是以“原理”课教学的最终目的和学生现实需要为出发点,建立新的供给结构,实现教学供给端的转型升级,提高教学供给结构对学生需求变化的适应性,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协调平衡和良性互动,切实发挥“原理”课教学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

[1]武星亮.增强“三个认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目标[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2):99―101.

[2]马秋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入慕课的风险及规避策略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3):123―126.

[3]邓小平著.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德)马克思,(德)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5](德)马克思,(德)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责任编辑 朱和双)

On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of the Course:AnIntroductiontotheBasicPrinciplesofMarxism

HE Shaofeng & QIAN Bo

(SchoolofMarxism,ChuxiongNormalUniversity,Chuxiong, 675000,YunnanProvince;TeachingAdministration,ChuxiongNormalUniversity,Chuxiong, 675000,YunnanProvince)

The mis-matched problem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has been existed for years in the course ofAnIntroductiontotheBasicPrinciplesofMarxism. To effectively solve this problem, multiple measures, departing from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the supply-side, should be taken that include reinforcing construction of the supply subject, constructing the supply end in a scientific manner, adopting coordinated innovative supply methods and improving the supply environment. Only in this way can a new supply structure be set up to transform and upgrade the supply end of teaching, improving adaptability of the teaching supply structure to changes of the students’ demand, promoting balanced and healthy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upply end and the demand end and, finally,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of the course ofAnIntroductiontotheBasicPrinciplesofMarxism.

the course ofAnIntroductiontotheBasicPrinciplesofMarxism;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of teaching; importance; measures

2015年度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研究”,项目编号:2015Y446。

2017 - 01 - 04

何绍芬(1965―),女,楚雄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哲学、社会学。钱波(1965―),男,楚雄师范学院教务处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学、心理学。

B0-0

A

1671 - 7406(2017)04 - 0076 - 05

猜你喜欢

结构性原理供给
化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新时代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通信原理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