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的礼本人学及其时代启示

2017-03-30佳,亓

长治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人学孔子思想

许 佳,亓 光

(中国矿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孔子的礼本人学及其时代启示

许 佳,亓 光

(中国矿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孔子人学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审省孔子的人学思想不仅具有开本清源的作用,而且通过不断挖掘孔子人学中的中国智慧,同时克服其历史局限性,有助于弘扬其礼本思想中“革命性”“人民性”等积极因素,是批判自由主义个体本位人学,创造性转化中国传统人学思想与创新性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民本位学说的重要传统思想资源。

孔子;礼本人学;革命性;人民性;阶级性

近年来,党中央提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1]为此,必须认真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特别是孔子人学。孔子人学是“反思人性、探讨人的理想、认识人的意义和价值的学问”[2]232,是以礼为核心和本源,且兼顾以礼为本的形上之维和“以仁援礼”的形下之维。只有批判地重勘孔子礼本人学的精神立场、传承其哲学基因,才能客观、科学、礼敬地考察其时代价值。

一、以礼为本:孔子人学的形上之维

孔子人学的形上之维就是它的人学本体论判定。而人学本体论就是探求人的本原和最终的根据。对于孔子“人”学本体,学术界历来争讼不止,其中“仁体”论与“道体”说较为流行。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认为“礼”为孔子人学的本体论判定较为合理。

一方面,“仁”“道”是礼本的思想渊源与主要内容,从属于礼本。就人学本体而言,最普遍的说法为“仁体”,而重视万物一体的整体性思维模式是仁的根本,即“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是因为天地万物本来是一体,仁体即是天地万物浑然的整体”[3]173。宋明理学认为“道体即是仁”,仁是一团生生之意,而气是仁体的实体,阴阳二气流行,继而万物生成。然而,这种整体性思维只是一种宇宙万物各守其序的思想,阴阳不过是天地之气的秩序,使天、地、人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诚然,以“仁”为核心的整体宇宙观关切人的自然性,在哲学上是进步的,但其无法经受人的社会性拷问,不但面临“二元对立”的困境甚至终将会“玄思化”,终会与孔子论“人”的初衷渐行渐远。与仁体相对的是“道体”,是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道”作为宇宙万物之根本,在“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是道……万事万物之所不得不由,不得不依,不得不归的道,才是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4]16。但不论“天道”还是“人道”,都仍是一种规范和秩序。正如张岱年所言,“天道与人道是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天道指的是天的运动变化规律。人道是人类行为的规范或规律。”[5]7这里,规律就是万事万物演进的一种秩序。这间接证明“礼”是孔子人学之本。

另一方面,“礼本”蕴含着对人的整体性的科学认识,是孔子人学思想的标志。因春秋礼崩乐坏,孔子才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在这里,“礼治”即以礼治国,是以确定的礼制来建构良序社会。这首先是“仪礼秩序”。如儒服制,其随情形不同而变,大丧、大祭、吉日等服饰各不同,这就是秩序最直接的体现。其次,为巩固秩序的社会合理性,孔子提出了正名说。以名义上的“符号”规范和限制具体个人,使不同阶级、群体与个体间各守其序。可见,形上之维的“礼本”既有抽象的价值规范,又有形下的具体要求,指明了上至宇宙万物下到社会个体都适用的参照性规范。最终,礼本即礼治,内通外达、修内治外,秩序的表里有机统一。

站在历史的高度,“礼本”的真实性与合理性是“仁体”“道体”所无法比拟的。一方面,“仁”与“礼”是孔子人学思想相辅相成的两个重要构成。然而,强调“仁”,就容易夸大其思想中“不变”的东西,陷入唯心主义的桎梏,就忽视了矛盾的主要方面。春秋时期,无论祭祀之礼还是治国理政,抑或伦理规范都离不开“礼”的形上之维的统摄,而抽象的“礼”也只有以仁续之才能更好的实现“礼治”。孔子对周礼的发展在于将广大百姓纳入其“礼治”,并制定了一系列众人皆可行的伦理行为规范。同时,任何道德价值规范只有落脚于人人皆切实可行具体要求才不至于陷入“外在性规范”的困境。另一方面,“礼”与“道”相辅相成,是孔子人学吐故纳新的基础。将“礼”仅仅看作对人的外在——社会、整体、行为的强调是主张“道体”的主要依据。然而,孔子虽对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述而不论,且似更注重文化意义上的观念证成,但“听其言、观其行”,孔子一生的问思具有明显的政治理想和抱负,绝不是仅仅关心所谓的人的“生命价值”的终极意义。反之,从目的论角度,“礼”绝不是“道”的外在形式,而是“道”乃“礼”的价值论确认。

二、以仁援礼:孔子人学的形下之维

在理解孔子人学时,以往较为关注其人学本体论,而忽视了政治考量、道德教化与话语论域。孔子论“人”是希望通过“复礼”“正名”实现社会的良序运行,即“要为这个社会秩序以及保证社会秩序的道德伦理寻找一个人们共同承认的最终的价值依据和心理本源”[6]89。可见,理解孔子人学的形下之维有助于全面地掌握其总体性以及批判地把握其人学本体论。

(一)“推己及人,仁者爱人”的忠恕之道

春秋时期,社会动荡,只有每个人都各司其职,社会秩序才有实现的可能,故孔子提出了很多规范个人行为的伦理原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忠恕”之道,所谓“忠”,为人谋而不忠乎?孔子也说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所谓“恕”,即“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故而,“忠恕”就是要求移情而实现推己及人,这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修己。即克己,注重的是个体自身发展的问题。君子为“仁”,“苟志于仁,无恶矣”,非君子则“巧言令色”,故孔子说:“鲜矣仁”;“君子而不仁者,有矣;未有小人而仁者也”。所以,要靠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克己修身,克服非仁,成己成仁,并且还要自身不断践行,向“仁”而“人”,故孔子曾语:“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其二,爱人。即安人,协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不可能脱离群体而孤立生存,孔子说过:“鸟兽不可与同群,无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爱人作为孔子“仁”思想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基本前提。综上,“仁”既包含相对独立存在的个体,也包含独立个体之间的互体性关联。其三,仁政。爱人在政治上延伸即为“德政”。在仁政方面,孔子论述有很多,从“苛政猛于虎”的感慨到“民无信不立”的箴言,都在强调统治者若失去人民信任,国家必不稳固;为了施行此等仁政,孔子提出若干方法与路径,如“政者,正也”,更要求统治者“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指明民本为国本。

(二)“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成人之道

“仁”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一种理想人格,即成人。孔子认为那些集睿智、无欲、勇敢、多艺、通晓礼乐于一身方为“成人”,但是,现实中只要见利思义,信守诺言已经是全人了。孔子认为历史上只有三个人可以称其为圣人,“殷有三人焉,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之死”,孔子认为圣人是完美的理想人格,而君子“文质彬彬”。两相比较,“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至于“成人”之道,离不开主体意志的选择,“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他还提出了“用中”思想,即“过犹不及”,把相互矛盾的两面有机结合,实现事物的平衡和适度;除此之外,孔子还要求人们在言行举止中要避免四种行为,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君子行事,不一定非要怎么样,也不会随意猜测,不固执,不自以为是、实事求是、适宜适度。

由此可见,人首先要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然后才谈得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性联系,而社会秩序的维持根本在于人,这样便把社会生活统一到“礼”序。为了实现良序社会,需要每个人修“仁”,那么这种修“仁”之心来源于哪里?向“善”向“德”之价值本源又在哪里?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正因为每个人本性相近,所以才有成“仁”的普遍性。再加上人性本善的根源又基于血缘亲情,即孝悌。他要求每一个人“入则孝,出则悌”;待父母要“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故有学者认为,“这种真挚的血缘亲情是毋庸置疑的符合道德理性的,它是善良和正义的源泉与依据,所以说它是‘仁之本’”[7]90。待人真、爱邻人、爱民众,爱自然,层层推进到天下归仁、有序和谐,以至于万物生机勃勃的最高境界,即“依赖于情感和人性的自觉凸显来实现人间秩序”[8]91。总之,是忠恕之道将抽象的“礼”进一步具体化,成为人人皆可循的伦理规范,由此又抽象出理想人格,进而在螺旋上升中与礼的形上之维契合,最终成就和谐的个体,使得建筑其上的国家社会的良序运行。

三、传统的跨越:孔子“人”学的时代价值

我们认为,思考孔子的礼本人学思想,重在客观的对待,且科学审省其方法论,礼敬其批判性、前瞻性、总体性的实践价值,继而运用在以人为本理念的培育、公民时代精神的塑造以及公正社会的建设的过程中。

(一)坚持以人为本,成就现实的人

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人本身的探求。孔子的人学与西方的人学的分歧就在于孔子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的生命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一方面,孔子对人的本质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所反映的人的本质相契合,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9]501另一方面,孔子人学思想的根本性质主要表现为阶级性基础上的人民观。马克思认为,任何一种思想都建立在特定的生产所有制之上。春秋时期,人民生活困苦自不待言,因此,在关注底层群众疾苦的意义上,孔子人学存在一定的人民性,但他作为新兴地主阶级,其学说的阶级属性以及封建社会制度背景决定了其思想的狭隘性。故而,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它,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对于孔子人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众所周知,马克思认为人是现实意义上的人,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成就现实的人。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就是坚持马克思所创立的实践唯物主义人学,对孔子人学的认识要坚持历史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在这里,历史性主要体现在对以往人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而革命性对于理解“现实的人”更为重要,这体现在马克思的人的解放学说不同于那些抽象的人的形上玄思,他认为,人的本质体现在社会实践关系中,而人们终究会形成怎样的社会关系取决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唯有理解了这种历史性与革命性,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展孔子人学思想。

(二)弘扬公民精神,探求人的本质

现代社会的人的异化,“单向度的人”已是现实。因此,如何培育公民道德、彰显公民精神成为当务之急。而今,新自由主义及其普世价值的渗透导致个人主义泛滥,人不断丧失自我。然而,人非孤岛,整体性是一种人类的社会事实。在这里,以“公共性”为核心的公民精神就越发显得重要。

培育公民精神的关键在于促进公民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对于为政者,人具有社会人和政治人的双重角色。与此相映,孔子“仁政”思想就是要求为政者以德服人,以民为本。这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为政者不仅要“慎独”,还要把服务人民的公仆意识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非但如此,公民要有政治人意识,不仅受政治影响,还应有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这样才能在实现公共利益中实现自我,彰显社会公义公正;与此同时,“礼”所反映的个人内心之道德自觉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培育公民精神的时代意义。早在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就深刻认识到善恶观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内心道德自觉是建设新国民精神之利器。由此可见,批判地吸收借鉴孔子礼本人学中的养料,就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公民精神的时代内涵与培育之道。

(三)培养正义秉性,构筑公正社会

在一定程度上,“礼”是从公正社会的目标高度对为政者和百姓所提供的指引。而要建设公正社会,离不开民之正义秉性,而这一秉性必然要在一定的“制度条件”下。因而,制度公正乃公正社会的主题,为政者要在坚持和创新制度安排的前提下,真正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在任何时候,无论是谁,治理国家需要利用多种手段,而只有以人民为主体,才能真正实现长期执政,孔子所称的“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正是此意。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只有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才能不断提升治国理政的现代化水平。与此同时,社会矛盾控制在一定秩序内与孔子的社会良序论有异曲同工之处。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矛盾和问题也不断增多,这就对在发扬人的主体性的前提下促进人的发展提出了新挑战。对此,首先应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作用,寻找符合我们时代需要的“礼”,通过法治教育与德育,养成规范意识和节制德性。其次要真正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特别重视核心价值观引导的具体实践,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保障社会平稳有序。最后,要借助公正社会建设的力量,既坚持阶级性是构建公正社会的根本,又要坚持人民公正秉性的培育,将坚持人民性与实现以人为本的公民精神融入于公正社会的建构与自我完善中。

[1]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1-26.

[2]张岂之.中国思想学说史(先秦卷:上)[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陈来.仁学本体论[M].北京:三联书店,2014.

[4]金岳霖.论道[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5]张岱年.中国哲学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

[6][7][8]葛兆光.中国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The“Ceremony”of Confucius's Human Science and Its Present Enlightenment

Xu Jia,QiGuang
(The School of Marxism in CUMT,Xuzhou Jiangsu 221116)

Confucius's thought of human be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We should constantly excavate Confucius's thoughts of Chinese culture and find the Chinese culture gene to overcome its historical lim itations,which is helpful to carry forward the positive factors such as"people".It is an important ideological resource of our country,which is critical to the individual departmentalism of liberalism.It also contributes to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thought of human science and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arx people's standard.

Confucius;the ceremony of human science;revolutionary character;people's character;class character

B222.2

A

1673-2014(2017)04-0004-04

(责任编辑 杨晓娟)

2017—03—21

许 佳(1993— ),女,山西介休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亓 光(1983— ),男,江苏徐州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

猜你喜欢

人学孔子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孔子的一生
思想与“剑”
孔子的一生
《借东西的小人》:跟小小人学“说”法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北人学没
家园忧思与人性之殇——“生态学”与“人学”视野下的“山珍三部”
中国梦的人学新境及其希望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