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考状态下浙江物理教学出现的问题及思考
2017-03-30罗晓东
罗晓东
(义乌市教育研修院,浙江 义乌 322000)
选考状态下浙江物理教学出现的问题及思考
罗晓东
(义乌市教育研修院,浙江 义乌 322000)
实施两年的浙江高考改革方案存在着与初、高中课程实施间的矛盾,整合了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的物理试卷考试效度存疑,选考科目分值的等值处理方式缺乏理论支撑和社会公信力.
高考改革,学考,选考,考试效度,分值信度
时至今日,已有27个省市公布了高考改革方案,“不分文理,合并录取,必考、选考3+3”成了所有方案的共同骨架,直面“选考”将成为全国高中物理教学的新常态.作为改革试点的浙江省,自2014年新方案启动以来,我们一直顺应着改革带来的变化,选学物理的学生数锐减一半且逐年递减,近40%的物理教师已经或面临转岗.本文将分析讨论几个工作中的问题,以期为高考改革的全面推进和完善提供一些研究的抓手和素材.
1 课程设置和学科选择
浙江省义务教育采用“6+3”学制,初中三年实施的是理科综合课程,教材的编写以“认识自然”为主线,内容整合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全日制普通高中实施的是分科课程,物理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相对于分科教学,综合课程一直被诟病的是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由于浙江省的这种特殊性,初、高中学科教学的衔接一直被摆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具体到物理学科,在概念教学中要强调追踪学生的“前概念”,提供丰富的“概念变式”,帮助学生完成对物理概念的同化与顺应,在规律教学中重视探究过程的重演,突出学科的思维特点和认知方法,这些努力能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碎片的整理,构建和完善学科的知识体系.
近期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下发了(2016)97号文件,要求督查纠正普通高中的下列违规行为:高一开设考试科目超过8门;高一阶段要求学生选定三门选考科目;增加课时以及任意停课复习.文件的内容映射了高考新规对教学秩序的冲击,实际上为了让学生对选考科目有充分的认知,普通高中普遍选择了在高一尽可能多的开设选考科目,物理学科为了迎合学生在高二10月份第一次参加学业水平考试的需求,正常三个学期才能完成的“学考”内容被挤压在一年内实施,这里我们不妨将内容和学时列表呈示,如表1.
表1
笔者14年经历过一轮选考状态下的高一物理教学,赶进度成了工作的主旋律,我们牺牲了坚持多年的实验、启思、引探的教学模式,基本放弃了作业及习题的分析和讲评,互动有趣的物理课堂重新被“满堂灌”抢占,一些教师无奈感叹道: “我自己都讨厌现在的物理课”.浙江选考科目两次考试的时间间隔是半年,无论是学校的教学资源还是考生的考试计划都不支持将“学考”拖至第二年4月,所以短期内上述情况难以改观.
心理学有一种症候群叫“选择困难综合症”,说的是成人面对“选择的可能性太多, 了解的信息又很有限”的情形时,会因为压力和焦虑出现心理扭曲[1].“心智不成熟、缺乏自立意识,习惯于由他人为自己做决定”是我国初中毕业生普遍的心理特点,浙江的学生要在高一“大跃进”式的教学环境下做出客观理性的高考选择是非常困难的,浙江方案要真正体现尊重“自主性,选择性”的特点,除了发文规范外更要依托现有的课程体系,做实做好许多基础性的工作.
2 “二考合一”与考试效度
在教育测量领域,由美国教育协会和美国国家教育测量学会编写的《教育测量》一书被国内外专家奉为圣典,这里我们不妨引用书中的一些定义和方法,“效度是刻画考试质量的最重要指标,它反映了考试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考试目的”,高考试卷的效度检测是一项专业性、学术性很强的工作,但鉴于“专业教师对内容结构、分值结构、分数解释的评价是效度检测的实证手段之一”[2],我们不妨对浙江省2015年10月、2016年4月、2016年10月的三份物理试卷作一些比较分析,试卷的难度变化较大但题型、各模块的分数占比稳定.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物理》(2014年版),我们统计了各模块的课时数,计算了各模块的课时占比和各模块在试卷中的分数占比,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暨高考选考科目考试说明》,必修1、必修2和选修3-1为学业水平考试内容,上述内容的学时占总课时的48%,考试的分值为70分,选考加试的30分试题中,选修3-1的考题内容仍有18分之多,学时占总课时的52%的选考内容(选修3-2、选修3-4、选修3-5)在试卷中的分值约为10分,显然试卷的分值结构和学时结构是失衡倒置的.课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高考作为一种教育服务对课程的实施应起到完善和促进的作用,但在高考指挥棒的反拨下,浙江境内一些生源较差的普通高中,教学上出现了严重的投机行为,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必修1、必修2和选修3-1的教学和复习上,轻视甚至基本放弃选修3-2、选修3-4、选修3-5的教学和复习,导致了学生的物理知识出现结构性的残缺,给人才的后续培养埋下隐患.浙江三份物理试卷“学考”部分的试题较为简单,选考加试部分的试题相对较难,若仅考虑“两考”要求有别如此安排也不失情理,但二考合一, 从“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公平层面考量,两部分的得分“功效等值”显然是缺乏解释空间的.
考试效度的另一种实证方法是“检测考试结果的稳定性”,理论上接受相同课程教育的考生面对不同的考试版本应具有考试结果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检测不难操作也应该进行,我国的高考在人才的选拔、评价和录用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我们在大力推行制度改革的同时应不放弃对考试科学性和准确性的追求.
3 等级赋分与分值信度
2016年11月4日,浙江省 “两考”成绩揭晓,物理的两类考生陷入一片长吁短叹之中,一类是2015年入学参加“学考”的考生,他们疑虑 “A、B等级都去哪了?”,后悔不该选物理;另一类是2014年入学参加“选考”的考生,他们的“赋分”在环比中被秒杀,感叹“学得好不如选得好!”,对比强烈的是物理和技术学科,于是技术学科在学生中的关注度一夜暴棚.为方便教学研究,笔者统计了一所重点高中物理和技术学科两年的选课人数、10月份选考人数和考试的“赋分”结果,数据如表2所示.
表2
浙江选考科目的记分体制在教育测量中称作“正态分制”,分值反映的是考生在考生群体中的相对位置,以“相对位置”表现考生的能力要满足三个前提条件,一是考试内容基本稳定;二是考生群体相对稳定;三是考生个体同质平等[3].以各学科往年的学业水平考试为例,因为每年的毕业生是同质稳定的,将位列前15%的考生学业水平认定为“A”等是具有公信力的,不同年份的 “A”也具有等值可比性.新规实行后学生拥有了“参试科目”和“参考时间”的选择权,因此任何科目的任何一次考试,考生群体的组成是随机异质的,所以高二学生在与高三学生的混战中,“学考”要进入考生数的前15%取得“A”的概率小了很多.
分数要具有可比性,必须经过等值处理,“正态分制”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美国的 TOEFL 考试、SAT考试、GRE考试和我国的CET考试,均采用正“正态分制”反应考生的成绩,但浙江方案对7门不同科目,两年四次的考试成绩用“正态分制”来等值处理,创造了世界考试史之最,在教育测量领域我们无法寻求到相应的理论支持,诸多不可控变量对等值信度的影响也日益显现出来.
两年 的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个有成绩追求的学生都会用足考试机会,在除高一外的两年时间内,参与最多达22场的考试,学生的考试压力和负担并没有减轻,虽然选考物理的考生可申报91%的高校专业,但专业录取锁定物理学科的仅是为数不多的名校专业,高校供给侧的这种需求,让考生有机会选择绕开相对难学的物理学科,同时也定制了一批学力顶尖的考生群体,按考生人数“比例赋分”使浙江的物理选考成了优秀学生血腥的角斗场.无奈的物理考生发挥了建模的特长,提出了一种“动员爷爷奶奶参考扩大比例基数”的自救方案,这虽然是一个苦涩的笑话,但若高考政策不在实践中斟酌调整,沿用学科思维外推,浙江物理确有“亡科绝种”之忧,而这与制造业大国的国情相背,也与“中国制造2025”的远景相违.
综上所述,浙江省的高考改革在“课业选择”和“考试参与”上赋予了学生更多的选择权,但方案本身还存在一些漏洞和弊端,改革不是趋利避害的权宜之计,我们在大力推行的同时更应该小心求证.我国基础教育的成绩在许多方面是受到国际推崇和尊重的,如学科竞赛和近年来盛行的PISA测试等,高考改革须“且行且斟酌”才能真正实现扬长避短.
1 席娜·艾扬格.选择的艺术[M].林雅婷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168-170.
2 谢小庆. 谢小庆教育测量学论文集[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2012:36-42.
3 黄光扬.教育统计与测量评价新编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12-116.
2016-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