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基层沃土培养工匠精神
——河南油田采油一厂测试大队QC小组创新攻坚结硕果
2017-03-30唐思琪
□ 唐思琪 唐 勇
深耕基层沃土培养工匠精神
——河南油田采油一厂测试大队QC小组创新攻坚结硕果
□ 唐思琪 唐 勇
“‘工匠精神’就是对工作执着、精益求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QC小组成员对攻关方案的关键数据进行验证。唐思琪 摄
在北京召开的首届全国质量创新大赛中,河南油田采油一厂测试大队技术攻关QC小组的创新攻关成果《偏心配水器偏孔脱扣落物母扣打捞器研制》,在全国20多个行业参赛的116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全国质量创新大赛一等奖。
迎着问题前行
2015年4月以来,测试大队技术攻关QC小组组长安龙失眠了。他盯着案头的测试工艺井问题台账,一个月内已有3口测试任务井因井下偏孔落物,造成测试任务失败,作业返工既给单位生产经营成本造成压力,也增加了班组职工的无效工作量。为此,解决此类疑难问题的可行性论证方案很快摆在QC攻关小组成员面前。
为了尽快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9名攻关小组成员经过协商,按专业特长分成3个小组。接下来,小组成员按各自分工,开始跑现场、收集资料,开“头脑风暴”会议。经过近一个月的精心梳理分析,最终定下“偏心配水器偏孔脱扣落物母扣打捞器研制”的项目攻关方案。方案遵循问题驱动,也就是由问题引出解决方案。方案驱动小组成员设计加工出逐步完善的特种打捞工具,然后带工具到现场验证,引出新的问题,以此循序渐进地推进项目开展,直到彻底解决问题。
填补国内采油测试行业空白的创新工具
2015年8月的一天,测试2队的丁涛班组在安42井进行测试作业时,遇到井下水嘴拔不出来的难题。班组经过打铅模作业,证实是因为井下第二个层段的偏心配水器偏孔内有脱扣落物所致。若按照以前的经验,此类落物井,只能通过重新上作业,起出井下油管,然后在地面换井下工具解决问题。这样一来,至少增加7万元的作业费用。
当这个消息传到安龙这里时,他马上来了精神:“咱的秘密武器刚加工好,正是解决此类问题井的克星,走,上井去。”说完,他带着刚加工好的工具赶到作业现场。班组职工用新研制的打捞工具,成功地将井下偏孔内的脱扣落物捞出。
这标志着一项填补国内采油测试行业空白的创新工具诞生了。此类疑难问题井的作业费用也由以前的7万元下降到2000元。
扎根基层结硕果
在安龙的办公桌前,“甘于吃苦、乐于奉献、勤于思考、敢于创新、善于总结”,这行加粗打印的文字格外醒目。
安龙说:“这是小组成员根据多年经验,共同总结出来的工作准则,包括这次全国质量创新大赛一等奖的取得,如果不是小组成员按这些工作准则工作,要想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说到动情处,安龙禁不住起身打开文件柜,拿出几张QC小组的获奖证书。其中,《卡瓦式打捞器的研制》获2012年国家级优秀QC成果,《提高测压一次成功率》获2014年国家级优秀QC成果,另外,还有4项省部级优秀QC成果,两项国家专利。
安龙说:“自2008年开始负责QC小组以来,多年的实践告诉我,基层班组是最肥腴的创新沃土,每一名职工都有可能给你带来创新的灵感,包括这次偏心配水器偏孔打捞工具的设计灵感,就是来自一位基层班组职工的建议,真的应该好好感谢基层职工,他们才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QC小组的其他成员也都很赞同安龙的这个说法。主管工艺的赵清说:“在我们基层单位,经常要面对一些常用工具的改进革新、一些特殊工具的加工处理,这些创新的金点子和许多有用的信息,在办公室是不可能了解到的,只有勤跑现场,经常跟班组职工一起工作,才能听到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实践工作中,小组成员也确实从与班组职工的交流沟通中及时发现了一些问题,纠正了创新思路中的偏差,少走了弯路。
就拿这次创新工作来说,起初攻关小组的解决思路是向打捞小件落物的方式靠拢,设计出强磁打捞的方案,但地面模拟效果不理想,项目的推进遇阻。为了突破瓶颈,小组成员一方面开展“头脑风暴”,加强网络搜索;另一方面加强与班组职工的沟通交流,特别是向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请教遇到此类问题时,他们的一些想法和处理意见。其中测试1队的老技师孟中青提出的“改进压进头,变投送为打捞”建议,打开了大家的思路。攻关小组由此改变设计方案,重新设计打捞工具,并顺利通过地面模拟。可以说,老师傅的建议为新工具的定型立下汗马功劳。
说到时下流行的“工匠精神”,安龙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提到了‘工匠精神’,这对我们基层科技工作者是最大的激励。我认为‘工匠精神’就是对工作执着、精益求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继续脚踏实地、敬业奉献,想方设法为企业降低成本攻坚克难,打造出我们一线石油工人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