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是把双刃剑
2017-03-30蔡洁
蔡洁
摘要: 亨利·菲尔丁是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汤姆·琼斯》是他的代表作,该作品篇幅宏大、内容丰富、情节紧凑、艺术手法纯熟,用写实的手法,描述了17世纪资产阶级政治革命与18世纪工业革命之间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百态。本文重点论述了《汤姆.琼斯》中的金钱主义原则[1]及其对当代人的启示.
关键词:《汤姆.琼斯》;金钱;启示
菲尔丁是英国现代小说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代表作《汤姆.琼斯》是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最高代表,被誉为18世纪英国社会的散文史诗。小说围绕一对青年男女的身世和恋爱波折,广泛描写了18世纪英国城乡社会生活的真实画面,批判了贵族资产阶级的放荡、贪婪与虚伪。
一、作品背景
18世纪英国经过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封建阶级为维护自身的利益,继续实施各种保护制度,损害了资产阶级的利益,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了维护自身的既得利益,资产阶级倡导经济自由和利己主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合理的个人利益演变成极端的利己主义价值取向.人们对于金钱的追求导致人与人之间只剩利益,社会的同情心下降,责任意识淡薄,社会道德情操开始败坏,道德风尚逐渐沦落[2]。亨利.菲尔丁敏锐的观察到了这一现象并在《汤姆.琼斯》中进行揭露和批判。
他的小说语言精炼、人物生动、结构完整。菲尔丁被誉为“英国长篇小说之父”。《汤姆.琼斯》(1749)是菲尔丁的代表作。在创作中,他继承了流浪汉小说反映生活广阔的特点,全方位地描绘了英国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3]弃儿汤姆.琼斯被善良的乡绅奥尔华绥收养,与他的外甥布利非一起长大。汤姆和邻居庄园主魏斯顿的女儿苏菲亚相爱,但魏斯顿从金钱利益的角度出发,反对汤姆和苏菲亚的爱情。布利非忌嫉妒汤姆,多次诽谤诬陷汤姆,导致奥尔华绥对琼斯日益不满,甚至将其赶出家门。汤姆流浪四方,苏菲亚也因父亲逼婚逃出家门到伦敦寻找汤姆。后来汤姆的身世之谜被解开,他原是奥尔华绥妹妹的私生子,是布利非同母异父兄弟。主人公汤姆并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物,但他富有同情心、诚实、正直。小说以他们的幸福婚姻结束。 这部小说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小说抨击了金钱的腐蚀力量。这种力量统治了奥尔华绥的府宅、魏斯顿的庄园,统摄着各种各样人物的心灵。道林律师被金钱收买,帮助隐瞒汤姆的身世并参与把汤姆送上绞架的阴谋;巴特里奇受汤姆最终会给他一笔报酬这个念头的诱惑,才在路上跟随他浪迹四方;老南丁格尔则惯于以“是送钱给自己还是从自己这儿把钱拿走”这样的判断方式来打量每一个到他这儿来的人,以此决定自己的好恶,而他自己唯一的信念就是“世界上除了钱,没有任何东西真正具有价值。”正如菲尔丁所说的,金钱“是所有欺骗的情妇,它使得人们把对方都看成情敌。”[4]汤姆被驱逐出奥尔华绥家门,在社会上四处流浪期间,接触到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期间,势力的客栈老板娘、正直的中尉、卑劣的旗手诺赛顿......菲尔丁在小说中描写的形形色色世态丑相,是工业革命前夕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日益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的真实写照。《汤姆·琼斯》中受到嘲笑与揭露的愚昧、陋习与罪恶虽然并不令人愉快,但菲尔丁此时对人性善仍然抱有信心。山中人向汤姆讲述自己年轻时识人不清,被朋友引诱、情妇背叛的悲惨经历以及自己在大都市中奢靡的生活,并认为金钱是万恶之尤,最终选择与世隔绝。汤姆却表示应当看到“人类中最好的最高贵的人。”菲尔丁不仅否定了避世的思想,也否定了避世的可能性。他透过汤姆之口对山众人说难道您和时间隔绝到了这种地步“表现他对这种逃避现实生活的不理解。作者不是没有看到社会存在的问题,但是更愿意对生活采取积极参与的乐观态度。
二、《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中的金钱主义原则
18世纪的英国经历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同时财富也得到大量积累。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物欲横流,人们追求利益至上。過分追求金钱利益,这种金钱原则势必会引起社会道德沦丧,人与人之间感情淡薄。
(一)金钱与婚姻
汤姆长大之后和乡绅魏斯顿的女儿苏菲亚发生了真挚的爱情,这引起了布利非深深的妒恨。在布利非和他的同伙的诬陷下,奥尔华绥愤怒地把汤姆赶出了家园,魏斯顿从金钱地位的角度出发,坚决反对苏菲亚和汤姆在一起,要把苏菲亚嫁给看似很有钱的布利非,这是苏菲亚所不能容忍的,她愤然离家出走,去寻找汤姆,随后他们在伦敦相遇。在伦敦,汤姆由于经不起诱惑,被当时的贵族贝拉斯顿夫人任意地玩弄,随后汤姆自卫伤害到了别人,被贝拉斯顿夫人及其同伙诬陷而被送往监狱,随后又遭到了布利非的陷害,被诬告犯了杀人罪。在这段时间,苏菲亚由于单纯,险些受骗遭到费拉马的奸污,幸亏她的父亲及时赶到救了她,但是苏菲亚也因此被父亲囚禁关了起来,逼着她和布利非结婚,而此刻汤姆即将被法律制裁。就在这个时候,情况发生了戏剧性变化。家庭教师在快要离世的时候把汤姆的身世告诉了奥尔华绥。[5]原来汤姆是伯里奇夫人婚前的私生子,和布利非是同母异父的兄弟。他把布利非扣押他母亲的遗书,设计迫害汤姆的事实真相一字不落地告诉了律师。布利非的诡计被识破,奥尔华绥将他赶出了家门,随后被无罪释放的汤姆成为了奥尔华绥的合法继承人。苏菲亚的父亲了解这这种情况以后,也马上改变态度,同意了苏菲亚和汤姆的恋情,有情人终成眷属。作者透过苏菲亚的出走批判了这种以财产力为基础的金钱交易式婚姻,同时也是针对当时金钱至上的扭曲价值观[6]。
(二)金钱与人性
在这种社会状况下,我们可以看出与罪恶的根源最密切相关的因素——金钱。在现实利益和生活中,金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种种行为和态度。奥尔华绶先生卧病期间,汤姆细心照顾,而布利非却诬告汤姆在此期间开怀畅饮、酗酒闹事,导致奥尔华绶一度认为琼斯是一个不知感激的人。为了得到遗产,布利非盼着舅舅生病死去以便他能得到大笔遗产。再如苏菲亚的父亲乡绅魏斯顿,虽然曾经大加赞赏过这个小伙子,但当他发现汤姆和苏菲亚相爱时,他暴跳如雷,甚至跑到奥尔华绶家中用低劣的话辱骂琼斯,没有半点情义。他完全忘记了汤姆也很多次救过他心爱的苏菲亚,他完全忘记了汤姆和他打猎畅饮的欢乐时光。当他误以为苏菲亚的爱人是布利非时,他竟然毫不矜持的跑到奥尔华绶家中提亲。尽管在文中魏斯顿和布利非并未有过亲密接触,不清楚布利非的品德,但他坚持女儿嫁给他。因为布利非是奥尔华绶的合法继承人,在奥尔华绶先生去世后它将拥有大笔财富。在布利非的心中,金钱高过一切。他千方百计地唆使舅舅赶走汤姆,扣押着他母亲遗书,隐藏汤姆是他兄弟的真相,除此之外,他还勾结律师,破坏汤姆和苏菲亚的爱情。这一点也深深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钱欲彻底扭曲了布利非的心灵,他变成了一个利益至上的资本家。在得知了布利非的真面目后,奥尔华绶决定让汤姆继承家业的时候,魏斯顿的态度完全改变了。他走到汤姆跟前,嚷道汤姆老伙计,见到你我真是满心的高兴!过去的事儿咱们就忘掉吧。我不是存心侮辱你,因为奥尔华绶晓得—-不,你自己也晓得,我是把你当成另一个人啦[7]。由此可见,魏斯顿看中的并不是琼斯这个人,他的乘龙快婿与其说是一个人不如说是金钱的象征。布利非的妈妈也是一个虚伪自私,假正经的上流社会妇女;魏斯顿则是一个顽固保守、粗鄙的乡村地主。商人和店主贪婪庸俗,律师和法官徇私枉法,牧师和信徒都是虚伪没有仁义,整个社会对待富人都是谄媚逢迎巴结的态度。《汤姆·琼斯》深刻反映了英国18世纪的社会状态,对资本家的唯利是图和奸诈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和揭露,同时作者又指出了欧洲各国的上流阶层普遍存在着伪善、诈骗、放荡和罪恶。[8]
三、对当代人的启示
《茶花女》书中有一句名言:“金钱是好仆人、坏主人。”是做金钱的主人,还是做金钱的奴隶,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金钱观。布利非为了金钱,污蔑汤姆、拆散苏菲亚和汤姆,沦为了金钱的走狗.而汤姆则利用金钱帮助了黑乔治一家。金钱本身是有用的东西,但如果人们只是盲目地追求金钱而罔顾了它的来源和用途,他就会成为万恶之源。世人常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钱是万万不能的。 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今天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几乎任何事物都与钱有关,钱的确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我们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金钱,既不能高抬金钱万能论,也不能否认金钱的作用[9]。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金钱可以满足我们的基本物质需求。因此不能绝对否定金钱的作用。钱,其实就是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是把双刃的武器,使用得当,便可以帮助人解决大部分的生活难题,但是如果盲目追求金钱甚至是拜金,便也会对自己造成伤害。现今这个社会越来越实际,人越来越现实,注重金钱,追逐物质享受的人越来越多,而与此同时,很多人性中美好的东西都被抛之脑后了,比如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道德观,亲情观等等。但这世界上还是有人像奥尔华绶一样保留着这些人性中最可贵的东西的。之中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不管身边环境如何改变都能保持自身原本那份纯洁。
四、结语
随着人们日常生活与金钱的关系日益密切,金钱观念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在文学作品中。菲尔丁作为一名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作品中着重突出了金钱主题,使金钱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象征意义[10]。《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中不同人物对于金钱的态度值得人们深思。金钱不是万恶之尤,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益.善用金钱利人利己,满目追求金钱甚至拜金害人害己.金钱在影响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金钱至上、物欲横飞的资本主义社会中,腰缠万贯的奥尔华绶殷勤招待街坊四邻、周济穷人,布利非为追求财富不择手段,黑乔治私吞钱财、忘恩负义。
由此可见,金钱是把双刃剑可以利己也能伤人.但我们应该牢记这把剑掌握在我们的手中,如何利用金钱取决于我们自己。
参考文献:
[1] 冼季夏;温凤仙.“矛盾的时代”与“矛盾凸显期”的社会道德——18世纪的英国和市场经济的中国比较.广西社会科学.2014(1)
[2] 历伟.英国启蒙思想与小说:1688-1755--以笛福、斯威夫特、理查逊及亨利·菲尔丁为例.福建师范大学.2013
[3] 十八世纪文学.http://www.baike.com/wiki/%E5%8D%81%E5%85%AB%E4%B8%96%E7%BA%AA%E6%96%87%E5%AD%A6
[4] 徐辉.从汤姆琼斯看英国18世纪的社会状态.作家杂志.2013(9)
[5] 亨利。菲尔丁.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下)[M].萧乾 李从弼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6] 张杰.金钱概念启动对道德判断的影响.湖南师范大学.2014
[7] 亨利。菲爾丁.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上)[M].萧乾 李从弼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8] 张陈晗.十八世纪英国小说中的道德建构--以笛福、理查生、菲尔丁笔下女性形象为例.福建师范大学.2014
[9] 王志刚.金钱观的伦理审视.长春理工大学.2009
[10] 李文琳.论巴尔扎克作品中的金钱观.陕西理工学院,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