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恋爱满意度综述
2017-03-30郭瑾
郭瑾
摘要:本研究主要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对大学生恋爱满意度的相关概念、理论模型和测量方法。对今后大学生恋爱的指导提供了理论素材。
关键词:恋爱满意度;理论模型;亲密关系测量
一、恋爱满意度的定义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恋爱是大学的常见现象。研究恋爱问题,首先要明确一个与恋爱关系息息相关的概念,即亲密关系。广义的亲密关系,强调的是关系双方的相互依赖程度,指关系双方彼此依赖程度很深的关系,可以是恋人的浪漫关系、夫妻的婚姻关系、也可以是亲密的友谊等。狭义的亲密关系指的是伴侣关系,仅指浪漫关系和夫妻关系,关系双方一般是一男一女。亲密关系满意度即关系双方对亲密关系的满意程度,包括对对方个体的满意度和对双方关系的满意度,包括婚姻满意度、恋爱关系满意度、朋友关系满意度等。
亲密关系作为人际关系的一种,既相似于普遍的人际关系,但也有其独特的方面。不同与其他的人际关系,亲密关系有着它自己的特点,具体表现为:⑴关系双方人际距离非常近,双方的社会距离小到可以涉及至个人私隐区;⑵关系双方除了使用语言表达自我想法,还会用直觉来理解对方;⑶关系双方互依互存,彼此间具有高度的互赖性;⑷关系双方具有高度的亲密感,他们都有想和对方在一起的愿望,分离对他们而言是十分残酷和难以忍受的,并且关系双方都不会轻易用第三人来替代对方。[1]
二、恋爱满意度的理论研究
(一)相互依存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是研究亲密关系的重要理论基础,它提供了分析大量亲密伴侣相处过程的普遍原则,最初是用来分析影响一种社会交往持续或中断的因素。个体在交往过程中会不断评价成本和回报,会在以下情景中选择继续这种交往当他们发现回报大于成本认为替代关系相比现有关系回报少。此理论提出了几个重要的概念成本、回报、资源、结果、比较水平、替代关系的比较水平回报指通过与他人的交往所获得的有益的经验和商品,比如感情、友谊或者物质奖励等相比而言,成本是惩戒性的、个体不想得到的经历,不过亲密关系中最重要的成本是心理负担,如对关系发展的不确定性、对伴侣缺点的挫折感等。
(二)依恋理论
Bowlbys提出依恋理论,用来解释儿童与主要照顾者之间的关系。在面对害怕、疾病或者孤独情形时,儿童会寻求与主要照顾者亲近,照顾者便给予一定程度的感情反应而作为对照顾者感情反应的回馈,儿童会在以后相似的情形下对照顾者的可获得性表现出信任或不信任,出现安全、焦虑或回避型的行为。
(三)平衡理论
亲密关系研究中社会交换理论的一重要发展是提出平衡一不平衡结构,即平衡理论。社会交换理论是平衡理论的基础。平衡理论最初是用来解释经济学,人际交往问题,基本假设为在更多付出会得到更多回报的支付体系,补偿过度的个体会通过控制输出数量、增加质量来重新获得平衡,而补偿不足的个体会通过增加输出数量、控制质量来重新获得平衡,认为个体在人际关系中是寻求平衡最大化,而不是纯收益的最大化,驱动个体寻求平衡最大化而非收益最大化的动力是减少心理压力的需要,因而个体在思想和行为中获得认知一致性的需求是平衡理论潜在的基本过程。这一假设得到了许多研究的验证和支持。
(四)吸引-赞赏模式
这一理论认为,我们喜欢那些能带给我们奖励或者帮助我们体验快乐的人,比如与奖励有关的社会情景可以促使个体产生积极的情绪,在享受完可口的美食、饮料和音乐后我们就可能对周边人产生积极的情感而当我们感觉到头很痛时就很少对周围人产生积极的情绪。
(五) 问题解决模式
问题解决模式是对一些研究成果的概括,这些研究使用双方冲突题解决策略,如退让、顺从配偶的意愿、建设性的处理问题来预测婚姻满意度。
三、恋爱满意度的测量
而在亲密关系满意度的评价方面,历史更加久远,涉及的内容也更加广泛,在测量方法上主要集中于自我报告法。最初测量亲密关系是从婚姻质量开始的,其中引用较多的主要测量工具依次为夫妻调适量表、婚姻调试测验、婚姻质量指标、关系评估量表、婚姻满意度测量。现尽管大量有关婚姻关系的测量工具报告了有效的信效度,但是相比较而言没有唯一准确的工具。
量化测量
Intimate Partner Acceptance- Rejec-tion/Control Questionnaire ,(IPAR/CQ)Rohner 于 2001 年编制,73 项,评估个体对伴侣的接受或拒绝与控制的观念。要求被试依据伴侣对他们的行为来作答。5个分量表,前4个(60项)测量受访者对伴侣温暖 / 亲情,敌意 / 侵略,冷漠 / 忽视,和未分化的抑制的认知。第五个(13 项)测量已经感知到的伴侣的控制。Likert4 级计分。总分是因子分的想加之和,总分大于 150,个体感受到的拒绝多于接受(Rohner,2001)。内部一致性信度0.96,重测信度系数0.97,α系数0.80,各分量表和总分之间的相关从0.49 到0.79(Khaleque,A,2004)。
参考文献:
[1]谢佳佳,理工科大学生成人依恋、应对方式与恋爱满意度的关系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2013.
[2]苏彦捷,高鹏亲密关系中的日常冲突及其解决[J].应用心理学,2004,10(2):37-42.
[3]申靚,人格特征与互动方式对亲密关系满意度的影响[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5.
[4]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