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养结合&护养结合

2017-03-30

晚晴 2017年3期
关键词:医养老龄化护士

近年来,“医养结合”甚至“医养融合”的话题日趋升温。但是放眼世界,尤其在发达国家,与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关的政府事务是由卫生福利部统管的。然而,充斥着“中国特色”的医养结合,在中国至少要涉及三个政府部门,即主管养老服务的民政部门,主管医疗服务的卫生和计划生育部门,以及主管医疗保险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

平心而论,“医养结合”的表述并不准确。因为对于绝大多数老人而言,更为迫切需要的是日常生活照料,以及并非以治愈为目标而是以延缓病情(慢性病)发展和维持生理机能的护理和康复。所以,核心问题其实是“护养结合”。

医养还是护养

在发达国家,老年服务机构通常是以注册护士为领军人物的。“注册护士”的说法在中国是一个很陌生的概念,因为中国的医疗制度与发达国家的差别至少有三:其一,国际上,护理早已成为一个独立的专业。但在中国,“重医疗、轻护理”依然是一种普遍的倾向。其二,医生通过专业注册可以获得处方权,护士通过专业注册也可以获得部分处方权,所以有“注册护士”一说。其三,通过了专业注册的医生和护士,是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场合执业的,而不是像中国这种执业资格通常只赋予医疗机构。

正因为如此,在国外,一个老年服务机构,只要聘用了注册护士,并以其为核心组织起一个包括临床护士、护理士(介护士)、营养师、康复师在内的专业护理团队,护养结合的问题就解决了。同时,老年服务机构和医疗机构会有明显的差别,因为老年服务机构主要是老年人的生活场所,要尽可能地往家庭和社区的模式、格局和氛围靠拢。医院的模式、格局和氛围其实并不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不适宜长期居住。

当然,老年服务机构也要聘用医生,但一般并不驻院。平时采取定时巡诊的方式,急救时可电召医生赶赴现场(医生一般会在老年服务机构附近工作和居住)。但疾病治疗,仍然要去医院。每一个养老机构,都会在开办时就签下自己的定点医院并开辟绿色通道。顺便说一句,这样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减轻医院,尤其是大医院“人满为患”的矛盾。

长期照护服务

从某种意义上说,强调护养结合和长期照护服务,其实是强调医养分开。老龄化社会带来的最大的经济风险,实际上可能不是生活费用而是医疗费用的问题。更早迈入老龄化门槛的发达国家经过多年实践,从上个世纪70、80年代开始,将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非治療性的护理、康复分离出来,形成一门新专业——老年人的长期照护服务。更重要的是,长期照护服务被定义为“社会服务”。全世界都一样,只要站上“医”字的边,成本“噌”地就上去了,这个问题谁也解决不了。所以,迫不得已要用社会服务性质的老年服务来与医疗服务“划清界限”。一般来说,同样的服务内容,用社会服务和用医疗服务,费用居然平均会相差30%。

中国的老龄化进程正在加速,随之而来的是医保费用的巨大支出。有高层官员提出的解决方案是“退休人员应该缴纳医疗保险费”,引来一片谴责声。退一万步说,即使用此办法筹集到部分资金,一旦投入“医疗”这个无底洞,恐怕连个响声都难听到。要解决这个问题,最佳的选择就是建立和完善老年人,尤其是针对完全失能的老年人的长期照护服务和长期照护保险。

医养结合有边界

笼统地提“医养结合”,恐怕会使老龄化的中国社会陷入一个将来难以自拔的泥淖。必须要厘清的是,医养结合是有边界的,简言之,就是治疗疾病的事归医疗服务,其他的生活照顾和非治疗性的康复、护理归长期照护服务。

按照国际惯例,再结合中国国情,要做好三件事:第一,老年服务机构要以有经验的护士(很多养老机构聘用了医院退休的资深护士乃至护士长)为核心组织起一个包括护士、护理员、营养师、康复师、社会工作者在内的专业护理团队;

第二,老年服务机构要聘用有执业资格的医生,但并不一定要驻院,主要职责是定期巡视查房,为罹患慢性病的老人开药,并在抢救时尽可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第三,老年服务机构要与临近的综合性医院签订合作协议,并预设一条紧急抢救时的绿色通道。

总而言之,首先是医疗归医疗,照护归照护。然后,用系统论的语言表述,就是在充分分化的基础上实现功能耦合,最终整合成一个更高层次上的能够有机互联的“医养结合”,以使“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本文摘自中国社保网)

猜你喜欢

医养老龄化护士
医养结合护理模式对多病共存老年患者自护能力及生存质量的作用
基于互联网医疗的居家智慧医养结合服务场景
老龄化是医药行业的福音吗
健康月历
加快疏通医疗体制梗阻
打错了
厉害了,我的护士
北京超老龄化将持续50年以上
刘贵芳和总理谈了谈“医养结合”
寻找护士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