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是一生情
2017-03-30郭福基
郭福基
历史将永远记住2008年5月12日。那一天,我国发生了震中位于四川省汶川县的特大地震。岁月真在弹指间,转眼大地震发生已近九周年了,许多往事,仿佛就在昨天,永远铭记在我心中。
汶川是生我养我的故乡,是我生命中不能割舍和魂牵梦萦的地方。她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岷江上游,居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是我国羌族聚居县之一。汶川历史悠久,远在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即建县。汶州各族儿女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近代历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例如:1935年红军长征路过汶川,各族人民不仅大力支援红军作战,还有135名羌、藏族优秀儿子参加了红军。新中国成立后,汶川县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展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社会主义事业,昔日瘠地荒山,今日粮食丰产,花(椒)果(苹果等)成林,六畜兴旺,工商企业发达,人民衣、食、住、行不断改善和提高。但我怎么也没想到,在公元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发生了8.0级的特大地震。地震以山崩地裂的惨烈而震撼了四川,震撼了中国,震惊了全世界。
灾难无情,人间有情。地动山摇的那一刻,震区数千万同胞的安危牵动了中南海,牵动了13亿中国人的心。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展开了我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谱写了气壮山河的壮丽篇章。在贵州,我耳闻目睹了许多抗震救灾的动人情景。2008年初,贵州遭遇了一场百年不遇的雨雪冰冻灾害。在灾后恢复工作尚未完成的情况下,接着,汶川又发生了特大地震。贵州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各新闻单位,驻黔部队官兵和各族人民顾全大局,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号召,以空前高涨的政治热情和人性关怀,用各种方式向汶川地震灾区人民献出了宝贵的情和爱。紧接着,在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领导和关怀下,声势浩大的帮助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启动了。中央提出了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灾区恢复重建的目标任务。为此,除中央拨出专款和各方面捐赠款物外,还明确广东省对口支援汶川。之后,令我欣喜的是家乡不断传来讯息,灾后党和政府对灾民关怀备至,灾区社会稳定,人心安定,灾后重建工作正在有计划有步骤地顺利进行,各项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从那时起,我就萌发了回家乡去看一看的念头。
我的期盼终于变成了现实。最近,汶川大地震发生九周年之际,我回到了故乡,惊喜地看到家乡变了,一个日新月异的汶川已展现在我的面前。当年一度严重损毁的道路如今已畅通平坦,在进入威州镇(汶川县城)的路口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巨大的大禹塑像(相传禹生西羌,治水的功绩万世景仰,为民造福,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广为传颂)。我想这一创意,表明羌区人民传承大禹治水精神,把灾后重建工作搞得更好更快的坚定信心和决心。进入县城,更觉耳目一新,广东援建人员别具匠心,把县城打造一新,布局合理。如:为传承西羌文化,在县城建成了西羌文化广场和博物馆;一座洋溢着浓郁民族风情的体育馆矗立于滔滔岷江河畔,地震时出现的残垣破壁,今日已无踪影。滚滚岷江穿过汶川县城向东流去,过去城中心仅靠一座吊桥连接县城两岸,今日一座雄伟壮观的“红军桥”(由于1935年红军长征曾经路过汶川,因此命名“红军桥”作永久纪念)跨越县城两岸,行人和车辆行驶既方便又安全。学校、医院、居民住房及商场优先建设,反映了援建方“一心为民造福”的核心理念,使灾民安居乐业。据了解,广东在援建过程中,坚持“输血”与“造血”功能并重,把广东的市场优势、产业优势、人才优势与汶川县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培育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增强灾区的“造血”功能,广东投资3000万元建成威州镇建材、农贸批发市场,吸引了国内众多的建材企业入驻威州;汶川依托气候、地理环境,已经发展起甜樱桃、猕猴桃、茶叶、蔬菜、花卉等特色基地5万余亩,扶持发展起一大批种植专业大户。汶川县城周围几个著名羌寨,地震时遭到毁灭性破坏,现在经过恢复重建,昔日景象重现:原生态迷人,游客如潮涌。在回故乡的那些日子里,每到一处,父老乡亲无不发自内心地盛赞党和政府抗震救灾这一伟大壮举,知恩感恩的思想感情油然而生。2010年10月10日,时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在一次谈话中道出了灾区人民共同的心声,他说:“党中央的深切关怀,全国人民的汗水心血,浓浓骨肉情,深深同胞爱,四川人民将永远铭记在心!”
回故乡期间,我特意两次到我的母校——四川省威州师范学校(今民族师范学校,简称威师校)参观,受到校领导盛情接待。虽然自1954年就离开母校到贵州学习工作,但我始终情系母校。威师校坐落在汶川县威州镇的古姜维城下,是川西北高原首创的少数民族地区的中等师范学校。它在抗日烽火中誕生,五星红旗下成长,是一所以“开发边疆”、培养人才为办学宗旨的著名学府。近80年来,威师校已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基础教育的开拓和发展,民族素质的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作出了可贵的贡献。当前,它正在中共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坚持“振兴阿坝,教育为先”的办学理念,源源不断地向羌寨山村、雪山草地输送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献身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教育事业的合格师资。在母校参观期间,亲眼看到经过灾后重建,校舍已焕然一新,校园内充满生气勃勃的景象,校领导班子充满活力,富有朝气,我为有这样的母校而感到欣慰和自豪!
此次故乡之行,虽然时间短暂,但深感不虚此行,亲眼目睹了家乡的巨大变化,特别是党和政府与灾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坚强决心、社会主义国家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非灾区人民无私支援灾区的团结互助风尚,灾区人民不屈不挠的自强不息精神,深深地教育了我,激励了我,终身难忘。此时此刻,我还想说的话太多太多,千言万语汇成一句心里话:期盼故乡的明天会更好!(作者系贵州省政协原常委、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