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诗歌含蓄的四种技法
2017-03-30邹奕嫦
邹奕嫦
“诗贵含蓄”,“意不浅露”。这是历来被人称道的警策诗诀。在诗歌的创作中为什么要用含蓄呢?其原因不外乎:一是由于创作的主观需要;二是出自欣赏的客观需求。就前者来说,作者需要用有限的艺术画面去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揭示其内在的美感;就后者来说,作者必须运用独特的的技巧去扣发读者的想象力,调动他们对生活的感受来补充作品的意境。可以这样说,没有含蓄也就没有诗歌。含蓄运用好了,可以使诗歌神采飞动,意趣横生,产生灼人的艺术魅力。含蓄作为诗歌艺术的表现技巧,主要有以下四种方式:
一、纯用假托,以虚寓实
作者意在抒情,但不去写情却刻意写景;作者原想言志,但不去言志,却工笔状物。落墨处似实而虚。直观形象不过是作者表情达意的凭借和假托形式,实者在画面外,旨在不言中,作者寄虚于实,读者要依虚寻实。请看唐代刘禹锡的《石头城》诗云: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字面的直意是:被称为“盘龙”的石头城,过去是最繁华的地方,六朝时代,那里酒肆舞榭林立,统治阶级在那里买欢逐笑,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长江的潮水经年拍打着石头墙的城墙,但是城已残破荒废,再无人欣赏涨潮时的壮观景象,又寂寞地退回去了。而那从淮河东边升起的明月却依旧多情,穿过女儿墙来照看这久已残破的古城。如果只停留在对字面意义的理解,不作穿透性深究,那还没有真正领会诗意。诗人写这些不是目的。他凭吊古迹,写盛衰兴亡的沧桑之变,意在借古讽今,抨击时政,发泄自己生不逢时,屡遭贬谪,受压抑、遭迫害的悲愤不平之气。写古,是因为古今有相同相近之处,古成今见;借古是在指桑骂槐,古为今用。作者用城的“空虚”、潮的“寂寞”暗示了自己仕途生活中所遭受的冷遇。用对秦淮河的明月穿透女儿墙来照看久已残破的古城这清冷苍凉景色的描绘,烘托出作者当时孤寂悲怆的苦痛心境。这些在全诗中无一句道出,妙在直言的背后,附着如此深含的寓托。再看明代民族英难于谦的《咏石灰》: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顾,只留清白在人间。
本诗从头到尾写的是石灰的炼制过程。一个斡旋乾坤的英雄人物,在国家、民族处于危机存亡之秋,怎么突然对石灰感起兴趣来了呢?只要细一品味,便可得知,这是托物咏志。写石灰是虚拟,咏石灰是替身。写石灰的炼制过程是隐比英雄在千锤万击,烈火焚身的严酷政治环境中,纵使有粉身碎骨的遭遇,也万劫不复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情绪。咏石灰一身浩洁,一生洁白,是取象引喻,表明自己不向邪恶势力屈服,不為腐败政风玷污的磊落操行为什么是这样?因为作者写的是这样一段历史书怀:明英宗正统十四年(一四四九)年,蒙古瓦刺部族的军队“大举入寇,兵锋锐甚”,在土木堡击败了明军主力五千万,并俘获御驾亲征的明英宗朱祁镇,北京岌岌可危。人民在这危急存亡之际,于谦挺身而出,以国家的安危为己任,出任兵部尚书。他上疏抗言,反对迁都,独排众议,力斥议和,率京师人民修城堡,简精锐,议立景帝,定策固守,最后击退了瓦刺的入侵,使明王朝转危为安,使千百万人民免遭屠戮,为国家,为人民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德胜门”一战,于谦“率先士卒,躬擐甲胄,出营德胜门,以示必死。泣以忠义谕三军,人人感奋,勇气百倍。”正因为于谦身先矢石,义激三军,舍生忘死,所以才取得了德胜门大捷。就是这样一位盛德在民,功勋卓著的民族英雄却遭到宦官集团的残酷迫害,于谦虽含冤而死,但忧国忘身,刚直不阿的高风亮节,却长留人间。
作者从虚处落墨,在实处用意,笔笔写虚是在烘托。云烘成,月自然托出。作者拿石灰的形象与自然的品格特征作类比,通过咏石灰的洁白质地表露了自己的高风亮节,抒发了英雄主义豪情壮志。
有的诗歌寓实到离开了作品的时代背景,创作意图,很难分出孰虚孰实,甚而误虚为实。李白的《朝发白帝城》:
早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乍眼一看,这似乎是一首色调明朗、感情奔放的工笔山水诗,而了解这首诗和创作意图的人却会得出与此相反的结论:这哪里是讴歌祖国的名山大川,分明是以景抒情,写的是“羁鸟得释”的惊喜狂情。
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的军事行动,兵败而被扣上“附逆”的罪名,被流放到夜郎(贵州桐梓县)这时李白已经五十八岁了。李白沿长江而上,奔往流放之地,不料第二年的春天,当行至四川巫山附近的白帝城时,几乎在绝望的心境中,忽然传来了肃宗大赦的消息,他像一只脱笼的鸟雀自白帝城返回荆州。李白写这首诗正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这种心情。诗中通过对江水湍急浩荡,飞流直下的描写,充分表达了欢快激昂的心境,在诗的背后,看到了一个欢喜若狂者的形象。
清代的刘熙载在《艺慨.词曲概》中指出:“词之妙莫妙于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如寄深于浅,寄厚于轻,寄劲于婉,寄直于曲,寄实于虚,寄正于宗,皆是。”
二、不言正事,以无胜有
严羽认为写诗“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诗不宜“正言直述”,要带上一些婉约、隐含的劲头。恩格斯曾指出:作者的观点愈隐蔽,艺术作品就愈好。”
不少人认为同是描写富贵的诗句“老觉腰金重,慵便枕玉凉”就远远不如白居易《晏散》中的“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好。这是因为,前者满口的“金”“玉”,写得太直,而白居易的诗好在写“豪富”,不去直写“豪富”的主要标志“金”“玉”上,而是曲笔描其表现形式,让人想出对“金”“玉”的富有来。就表现形式来说,诗人也没有大肆渲染一个豪富人家所设盛宴灯红酒绿的排场上,也没有极力铺陈客散华堂的堂皇富丽上,而是把笔墨用在送客举动的点染上,写了一簇簇送客的灯火从楼台上缓缓下来,送客的笙箫声,也随着灯火悠悠远去,飘散在庭院里,然后徐徐收住,短绝。送客都如此讲究,那就可想而知宴会了。无须多加一笔,这家该多么富有已经显而易见了。
记得近代还价黄宾虹有句画诀曰“知白守黑”,也就是说,“作画打点,应实中有虚,才能显示出灵空不刻板”,使人们在虚拟的“艺术空白”中想象出神奇,来补充画面的意境和气势。这是造型艺术中的表现形式,我想也可以用在语言艺术中,有的诗人已经成功地运用了,并且获得了很高的造诣。《太平广记》中《平曾》条,曾记载唐人平曾所献的《白马》诗。其中有两个妙句:“雪中放出空寻迹,月马牵来只见鞍。”诗人写白马却不写白马本身,只写雪与月。在马蹄印与马鞍之间留出了“艺术空白”,让读者去嚼味、思索,用形象来补充马的形象美,使读者感觉到白马活在雪地之中。可见读者在“艺术空白”中感受体验的美比在直观中得到的美更含蓄、更凝练、更强烈。
再有杜甫在他的《对雪》中刻画一个在大风雪中忍冻枯坐的诗人的心理状态时写道:“炉存火似红”。诗人不说炉中没有火,偏说有“火”,而且還下一个“红”字点出幻境。这种无中生有,以幻作真的描写极其生动,极其深刻的挖出诗人内心对求暖的渴望。它较之“炉中冷如冰”之类的实写,在刻画冷不可耐上有不可比拟的深度。因为诗人不仅未局限于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甚至还融进了诗人本身的主观感情,既有现实感,又有浪漫感。
再如“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二句。芙蓉是荷花,但有时“夫容”二字的谐音。“莲”字谐“怜”,“怜”就是爱,这两句表面的意思是说,由于雾隐露遮看不清荷花的美容,它的真实含义却是讲爱情的。表现妇女在表露自己爱情时的婉曲深情的神态,非常逼真。还有刘禹锡的《竹枝词》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也是用“晴”喻“情 ”,运用双关语巧妙地表现此时此际人物的思想感情,把两种不相关的事物通过谐音统一起来,如此贴切自然,使人感到意外的喜悦。
三、语近情遥,意不浅露
诗歌要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艺术画面毕竟是有限的。要怎样才能囊括更多的内容呢?那就是要在简短的诗行里通过虚张声势,旁敲侧击,故作玄虚等方法去制造意境。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影射、暗示去扩大读者的思路,舒张诗的意脉,在画面外造出一个广阔的艺术天地,从而扩大诗的艺术容量,起到言简意长,语近情遥的作用。古时有个画师给他的学生命题作画,话题是:“踏花归来马蹄香”。许多学生见题后画了一匹高头骏马,马蹄上沾了很多鲜花瓣,唯有一个学生没有画花,他只画了几只蜜蜂追着马蹄飞舞。画蜜蜂比画花好,好在有弦外之音,寓意深藏。要语近情遥,就必须词约义丰,委曲婉转。唐代金昌绪有一首题为《春怨》的诗:
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唐代另一诗人施肩吾也有一首诗:
皎洁西楼月未斜,低声嘹亮入东家。
却令灯下裁衣妇,误剪同心一半花。
前者是写一位妇女怀恋思念去“辽西”的征夫,后者是写一位妙手笛音。这两首诗与一般的闺怨和赞美诗作比,显然是胜人一筹的。前者把对征夫的真挚思念之情概括在打“黄莺”的一个动作之中,因为黄莺吱哇叫声惊扰了她在梦中与久别亲人的相会啊。诗人用打黄莺这一“高着”,强烈地表现出这个少妇复杂的内心世界:既有远离的苦痛,追求的渴望,又有不甘于接受命运的摆布的反抗。后者对吹笛手妙音之动听含而不露,而是以完全陶醉于笛声者裁衣妇,由于神情完全进入笛音之中,甚至下错了剪刀作衬托。这妙手笛音还消作浅薄的注释么!这两首诗的“诗味”四溢,立意新奇、含蓄蕴藉。艺术的天地经诗人和读者的共同开拓而更宽广了。要语近情远,在诗中特别强调“诗味”浓烈,“余味”无穷,读起来如聆听雅奏,余音绕梁,如饮佳茗,回甘满颔。
四、曲虽有尽,余味无穷
诗中所渲染的,所表达的都是为了主题,当主题只要用一两句话就可以点破时,作者偏偏不去这样做,极其巧妙地戛然收了笔,卖个“关子”,甩出艺术悬念,主题到底是什么?作者不摊出,留给读者去想出。如唐朝诗人卢纶的《塞下曲》(之一):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这首诗写的是中唐名将浑瑊雪夜追敌的壮举,诗中用惊起宿雁高飞的画面来衬托敌军溃败敌军夜逃的情景,用“月黑”“大雪”等诗句来描写追击时的艰苦环境。当追击写到刀剑交飞的决定性片刻之前就悠然而止,来个欲知结果如何,读者自去分解。读起来好像不解渴。正在这里,让你欲罢不得,总得去求索。这个结局作者没有作最后的交代,给读者在想象中得出。虽然作者没有写出,作者从诗中提供的一切又完全暗示了结局,令人回味不尽。再有在《随园诗话》中有这样的四句话:
大雪满天地,故为仗剑游?
欲知心底事,月上酒家楼。
这首诗的引人之处,在于不把话说破,有的人写诗就不是这样,总担心读者不懂得自己所表达的倾向和意图,总是颠三倒四地说个没玩没了,把话说尽了,说到百分之九十九都不行,非说到百分之百不可。“诗味”是读者借助诗人提供的客观形象玩味出来的,你一点也不给人以嚼味的机会和余地,这味又从何而解呢?我们是在读诗,不是在解数学题,非得弄出一个准确的结论。这首诗旨在写一种急切的心情,只是写了“刀”、“雪”就已经形神自见了,不必再去涉笔了,再写一点也是画蛇添足。
含蓄并不等于晦涩、朦胧、深奥、诡秘。更不等于猜谜。因为猜谜是没有诗意的,也不能传导作者的思想感情。含蓄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其目的就是要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要达到“意不浅落,语不穷尽,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