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田园诗写什么

2017-03-30巴晓芳

东坡赤壁诗词 2017年1期
关键词:农村

巴晓芳

一、规定与超越

先请读者看看下面几首诗词。

例一:《故乡行》:“家住小桥头,清溪日夜流。映门波荡漾,绕屋鸟清幽。燕逐耕烟犊,农听唤雨鸠。捣衣声碎月,能不记乡愁。”

例二:《天净沙》:“青藤绿叶黄花;葫芦扁豆丝瓜;小院灰墙碧瓦。情难作罢,春心缠绕篱笆。 蜂儿飞过墙东;蝶儿追到园中;一片花儿争宠。难留春梦,可怜数点残红。”

例三:《秋山漫兴》:“又是梧桐叶半黄,登高岂止觅文章。横塘开罢花千朵,旷野飞来雁一行。乌桕贿风狂染色,露萤怀月细流光。十年诗事成陈迹,我欲归耕鬓已霜。”

这三首诗词,没有明显的时代烙印,更没有特殊的个性标签。因为,这样的故乡情怀,几乎铭刻在数以亿计的国人心中。这样的农家小院,遍布大江南北。这样的登临心绪,撞击着无数诗人的心扉。人们很难猜到作者是谁,写于何时。

下面再看几首:

例四:《故乡行》:“霞抹绿参差,小舟撑出诗。村分溪两岸,门绕竹千枝。细雨沾衣湿,新秧出水齐。鹭知人摄影,站立候多时。”

例五:《浣溪沙》:“诗意渐从温室浓,无须泥土亦葱茏,枝头约梦嫁东风。 春色移情新蕾上,阳光漫步大棚中。小词沾上草莓红。”

例六:《八声甘州》:“正麦逢小满艾香飘,露月泽青茅。听柴门半启,鸡声犬应,人试镰刀。割罢三行四垅,揩汗带伸腰。始觉东方白,日上林梢。 屈望行车走马,为进村入户,官与民聊。便老翁拂凳、新妇把茶烧。说泸溪,拆窑平矿,汲沅江,复垦种青椒。宜农策,这回不是,痒隔靴搔。”

這三首,尽管读者也不知道作者是谁,但可以一眼看出是当代诗作。因为,这里有明显的新农村时代印记。这三首同前面三首,均摘自首届“孟赛”获奖者的参赛诗作。例一、例四作者为吴华山;例二、例五作者为何鹤;例三、例六作者为刘能英。

同一个作者的作品,甚至是参加有着鲜明的同一主题的赛事,有的作品不可避免地刻下了时代的痕迹、题材的标记,如照相机、温室、蔬菜大棚、干部下乡、惠农政策。有的作品却可以挣脱时代的束缚,如小桥流水、蜂飞蝶舞;如乡愁、春梦、秋思。这些常见的田园景观和普遍的人文情怀,几乎是历代诗人创作的永恒主题,具有一定的超越性,自然不会离开诗人田园写作的笔端。当然,也就会大量出现于此次“孟赛”作品中。这种规定性与超越性并存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此次赛事的内容构成格局,从而也引申出一个问题:田园诗词写什么?

二、传统与变化

一幅美丽的当代农村画卷

当代农村田园风光,这几乎是所有参赛作品的主打内容。翻开每一位作者的诗稿,描写田园风光的作品,俯拾即是。既有田畴屋宇、稻麦溪流的传统描写对象,也有大棚蔬菜、机耕车运的时代田园景观:“小女下乡看外婆,村街楼宇似星罗。不知门号是多少,忙打手机问表哥。”(孙宇璋《乡下探亲》)“喜三农、税免田园。……驾新骑、楼矗牛闲。娃添电脑,叟返童颜。正灯明亮,歌豪迈,舞蹁跹。”(程菊仙《行香子·乡村》)

“楼宇”“村街”“门牌号码”“手机”“三农”“免税”“电脑”等当代词汇,典型地反映了当代农村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更反映出农村已经从自然经济的小农社会,走向现代新农村的时代特色。

一群生动的当代农民形象

文学作品自然离不开人,田园诗当然也少不了田园中的人和事。“孟赛”作品中,忠实记录了田园中的人物活动,既有春种秋收,也有渔樵夜织:“柳线穿梭日月长,村姑织网坐机旁。一镜烟波移远棹,谁家星夜正归郎?”(王琼《渔村夜织》)采茶采莲:“荷塘一望宽无际,红妆绿伞天然趣。一片笑声频,采莲湖上人。”(洪雪莲《菩萨蛮·曲岸风荷》)

同样是传统的农事活动,春种秋收多与汗水辛劳搭配,侧重于反映农民的辛苦;而采茶采莲,则因为有了茶园和莲塘这种天然景色做背景,则显出一种诗意与画境,作品具有一种天然的审美价值。所以,在孟赛作品中,这类借助具有先天审美优势的作品,远远多于描写枯燥的弯腰收割。

然而,有的作品则能于传统农事活动中另出心裁:“点亮红霞日渐升,禾场铺麦闹腾腾。几家大嫂帮新妇,一片欢情引怨声。 悭吝鬼,丑男人,昨天短信好烦心:寄钱不问花销事,催我农行去转存。”(刘贵连《鹧鸪天·禾场上》)不仅写出了打工寄钱存款等农村经济活动的时代特点,还再现了一个饶有趣味的场景,性格鲜明的人物跃然纸上,可惜这类优秀之作还不多见。

一种新鲜的当代农业样貌

今天,楼房、电视、手机、轿车等,已成为农村面貌和农民消费的重要特征。打工经济、土地流转、城镇化进程以及农村政策、支农扶农举措等诸多重要变化,在作品中均有所表现,如“……干部万村根扎,凝聚力千钧。进户民情访,嘘寒送暖温。惠风轻拂稻花村。喜看扶贫,喜看共耕耘。喜看挖塘修堰,贮满万家春”(程菊仙《喝火令·赞“新三万”活动》),反映了湖北省独有的“三万”活动。

其次,是生产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农业机械化、新的耕作方式,成为今天农业生产的重要景观。但耕作方式,特别是农业经营管理模式如何在诗词中反映则有一定难度。应对这种挑战,有的诗人在大胆尝试,如王崇庆的《水调歌头·一位老农话春种》:“老汉倒闲了,忙碌是公司。铁牛昼夜驰骋,怎得误农时?秧有育秧工厂,栽用插秧机器,服务价相宜。转眼绿千顷,双手哪沾泥?……”还有《喝火令·观插秧机插秧》《蝶恋花·农民总经理》《八声甘州·参观监利县育秧工厂》等,较好地表现了“三农”中的一些新景观。

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

在反映农村新变化、新风貌的同时,诗人对农业灾害也表现出忧虑。“尘土飞扬旱到云,禾苗心事两堪焚。可怜人定胜天笔,终向田间写祭文。”(何鹤《回乡见百年不遇旱象》)反映对农村旱情的关注,以及大旱中对雨水的渴望:“久旱秋禾半欲焦,风雷忽至雨来潮。天公预酿丰收酒,争到檐前饮一瓢。”(程菊仙《雨》)

对农村管理中的不良现象也有所揭露与批评。“板车拉货到村头,两两三三进小楼。民宅敲开交易定,一张选票一壶油。”(孙宇璋:《选村官前夜》)聊聊28字,典型再现了选举前夜一个村官候选人贿赂选民的场景。语言生动,批评委婉含蓄,藏而不露,于轻松谈笑间反映了农村基层选举中的问题。

相比这种婉转批评,有的批评直截了当,痛快淋漓,如洪雪莲的《减字木兰花·“土地日”赠父母官》:“为官一任,莫教农田丢一寸。寸土皆金,留与儿孙细细耕。 商招垃圾,一堵围墙圈十里,纵使高升,也是千秋戴罪人。”痛斥一些地方肆意侵占农田土地,而无实际效果的“商招垃圾”行为。

打工经济在给农民增收、农村土屋变楼房的同时,也使农民劳动力大量外流,农村“空心”,这种令人忧虑的现象,也进入了诗人的笔端。如王琼《浣溪沙·秋访甲洲村》就表现了诗人的这种忧患情怀:“秋过长河访甲洲,波回縠皱荇沉浮,穿林忽见小洋楼。 一缕烟飘空寂寂,清寥谁听鸟啾啾,村庄儿女去难留。”“白水苍苍一叶舟,出村只待赶潮流,如今谁解稻粱忧。……”

这类诗作,尽管数量只占全部参赛作品中较小比例,却是不可或缺的篇章,难能可贵。如果没有这部分内容,则会造成内容的缺憾,降低成色。

三、观察与思考

田园诗中的农村画卷、农民画像、农业样貌,大体上表现了今日的农村田园,关照到了今日农村的现实生活,反映了这些年来发生在农村土地上的变化。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作品对农村社会的观察视野似乎还不够开阔,尤其是对农村社会的深层变化还谈不上全面反映;对农村的现状、发展态势,缺乏高屋建瓴的总体把握。参赛作品中,桃花源式的乡村风貌、安居乐业的农民以及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占了绝大比例,甚至不少是“今天的村庄唱着过去的歌谣”。今天的农村田园,其面貌的丰富性、问题的复杂性,远远超出“过去的村庄”。然而,这种丰富性在诗词中表现不够,有的还是空白,如,土地流转、打工经济、耕作模式变化,即使偶有涉及,也仅仅是触及皮毛。农村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甚至危机,如“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耕地抛荒、水流污染、治安恶化等等,对这类消极现象,作品的觀察与反映还远远不够。这是需要引起诗人重视的地方。

二是作品内容浅层描述者多,深刻表达者少;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不多,能震撼心灵的作品更是凤毛麟角。翻开参赛作品,到处莺歌燕舞,花红柳绿,小桥流水,国泰民安,桃花源几乎无处不在。这些内容当然不错,作品基调也属健康,但是仅仅停留于此,则显然将农村社会的巨大变化进行了简单化处理,失之于表面化和人云亦云。没有读懂在这个巨大变化中人们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所带来的深层意义和长远影响,低估了农村四化进程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而对一些严重问题或危机,缺乏深切的人文关注和剖析,则是作品缺乏时代精神高度的重要原因。

今天的“三农”,有着无比丰富而复杂的话题,主要表现在农村经济转型、农业生产方式更新,新一代农民思想观念变化所带来的一系列与传统的冲突;表现在新农村建设、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这些冲突、矛盾和问题,都是农村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副产品。都有待于政府管理的进一步完善,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在这一持续的改革、完善过程中,诗人要有敏锐的眼光,深刻的观察,敏锐地捕捉,真诚地抒情,努力承担应有的时代使命。

(作者系湖北日报传媒集团高级记者,中华诗词学会理事、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秘书长)

猜你喜欢

农村
农村小学音乐教学要有农村的“味道”
记忆里的“农村”
四会地豆镇加快推进农村集中供水全覆盖
从“量”入手 提升农村小学生阅读质量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农村老人健康令人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