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质量管理未来的变革趋势
——寻找质量管理行为可计算化的基因

2017-03-30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万能王福红

智能制造 2017年11期
关键词:社会科学变革互联网+

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万能 王福红

在“互联网+”新商业模式下,企业的质量管理行为面临重大变革。本文从计算社会科学的兴起和质量管理发展的演化历史中,结合智能制造和质量大数据分析、现代质量工程理论,提出质量管理未来的变革趋势是寻找质量管理行为可计算化的基因,并给出所建议的寻找途径和方法。满足互联网背景下质量管理创新的需要,助力“互联网+”背景下的中国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

一、引言

“互联网+”代表着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指的是依托互联网技术实现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联合,以优化生产要素、更新业务体系和重构商业模式等途径来完成经济转型和升级。“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2015年7月4日,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是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的重要举措。

粗放型生产开始向供给侧,高科技互联网+的方向发展。传统质量管理的未来在哪里?传统质量管理变革的未来趋势在哪里?在经济竞争日益激烈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不推动质量管理,就无法推动生产力”。质量管理问题不仅是科学的重要课题,也是许多研究者不断深入研究的一个非常有活力的课题。

在“互联网+制造业”、“互联网+信息技术服务”、“互联网+物流”、“互联网+公益服务”、“互联网+公共服务”和“互联网+商务服务”等背景下,在互联网络和Web技术的推动下,大量从宏观到微观、从自然到社会、从科学研究到个人活动、数据不受时间限制源源不断产生;数据的种类和规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和积累标志着人类社会在不知不觉中步入大数据时代。在新的丰富的数据环境中,数据改变商业本质,计算重塑经济未来,在互联网成为基础设施,数据成为生产资料,计算成为公共服务。在互联网+新商业模式下,在大数据面前,质量管理问题是复杂的,迫切需要更多新的质量管理方法论和应用来满足工商企业及政府组织不断增长的管理需求,传统的质量管理理论和质量管理实践迫切需要变革。

本文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来探讨互联网+背景下质量管理未来的变革趋势,以应对互联网背景下质量管理创新的需要。助力互联网+背景下的中国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互联网+背景下计算社会科学的兴起

自十八世纪,A.孔德提出应从实证科学角度来研究社会科学现象以来,社会科学家借助自然科学的“实验—理论—验证”的范式研究社会现象,突出人文特征,促进人及社会的全面发展,“实验—理论—验证”的范式和采用物理学规律来研究当代社会科学的发展已成为必然。在互联网+背景下,智慧物流、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智慧营销、人工智能、共享经济、社交网络等各种新生商业模式和新兴服务模式的不断涌现,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网络科学、数据科学、物联网等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科学家提出了计算社会科学的概念。2009年2月,美国哈伯大学的戴维莱兹等15位学者在《科学》上联合发表题为《计算社会科学》的论文,宣告了计算社会科学的诞生。2014年1月6日美国乔治梅森大学计算社会科学系教授克劳迪奥·乔菲—雷维利亚的新书《计算社会科学概述:原理与应用》。该书首次对计算社会科学进行了完整而统一的介绍,包括计算社会科学的概念,提出了相关的定义和专业术语,描述了计算社会科学在各个领域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内容,包括信息挖掘、社会化网络、社会复杂性理论和社会仿真等。此外,这本书还详细介绍了社会信息挖掘、社会网络分析、社会复杂性理论和社会仿真模型四种研究方法,解释了如何利用计算方法对不同层面的社会复杂性进行区分和分析。

计算社会科学的发展,科学家用先进的计算和信息技术等对复杂的人类行为及社会运行进行了深入精细的跨学科研究,彻底打破了人文社会科学很难严谨推理和进行精确定量计算的传统观念及原有的学科划分。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不同社会学科的科学家提出了社会科学的可计算化,试图寻找社会科学规律背后隐藏的“基因”。

复旦大学黄吉平教授,在国内开创了《经济物理学》,运用物理实验的思想和计算仿真方法研究经济或金融问题,寻找经济系统变化的规律,试图找出影响经济行为背后的“基因”。波士顿大学的物理学教授H.E.Stanley和华东理工大学周炜星、中国科技大学的汪秉宏教授、上海理工大学杨会杰教授等开创了金融物理学的研究,将金融市场看作一个复杂系统,把其中的各种数据如个股价格、指数、房价等看作是物理实验数据,力图寻找和阐释其中的“物理”规律。试图寻找影响金融市场行为所隐藏的计算化“基因”,掌握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律。如量化选股、量化择时、股指期货套利、商品期货套利、统计套利、算法交易,资产配置,风险控制等有关金融学领域的量化投资技术无不是“金融市场行为”可计算化取得的成就。大连民族学院的许小可教授开创社交网络上的计算传播学,试图使社交网络上信息传播定量化和信息传播的预测成为可能。MIT的可穿戴设备之父—阿莱克斯彭特兰教授,经过数年极具开创性的研究,创立社会物理学这个全新的科学领域,并指出:在未来的智慧社会,社会物理学是关于想法流的科学,正是在想法流的帮助下,我们才得以提高集体智能,促进智慧社会的形成。“可计算化的想法流”也许是未来智慧社会的“基因”。这些均是在互联网+背景下,计算社会科学研究的兴起的案例。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人们对于质量管理行为的可计算化往往是困惑的, 质量管理行为所隐藏的计算化“基因”是什么? 我们致力于寻找质量管理行为可计算化的基因、学习和传播质量管理行为的可计算化思维与方法(电子化数据的收集能力、质量管理行为的数学建模能力、质量管理及制造过程的可视化、基于质量过程的数据挖掘、网络分析等),了解和计算质量管理行为的社会化方法。

三、互联网+背景下质量管理历史的演化与未来的可计算化趋势

质量管理是一门古老的学科, 我国自商周开始,就有了对质量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的研究。赵文斌在《质量春秋》一书中,系统研究从远古社会到夏商春秋、直至清朝末年我国古代质量发展历史,描绘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波澜壮阔的追求质量之路和取得的伟大成就,指出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文化“基因”是融入到到中华民族血脉里的东西,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注重质量,自古以来就是“高质量”的追求者,树立了我国质量文化方面的自信。黄文杰在《中国古代质量管理体制的演变》一文中提到:希望从中国质量管理体制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得到某些启发,健全现有的质量管理体制,以寻求解决中国质量问题的根本途径。宋时磊撰写了《中国古代质量管理研究综述》一文,通过相关文献与研究资料的回顾与分析,指出了目前研究的不足和对策,呼吁现代学者要重视对中国古代质量的研究,尤其要重视古代质量管理方法的现代化研究。荆宁宁从质量管理的演变历程指出,质量管理从最初的仅有质量部门参加的技术简单的检验,发展到目前全员参与的理论和技术复杂多样的全面质量管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知识管理的产生和应用,基于知识的质量管理将取代基于信息的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

西方学者从工业革命以来,按照所依据的手段和方式来划分,大致经历了产品质量检验、统计质量控制(SPC)和全面质量管理(TQM)三个演变阶段。在第二阶段,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统计质量控制技术,采用了工序质量数据采集分析系统(Quality Data Collection Analysis,QDCA系统),QDCA系统是一种新颖的、集软、硬件于一体的计算机辅助工序质量管理系统,用于生产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数据采集、传递、存贮、质量监测和质量统计分析。它既能实现加工现场质量数据的自动采集和监测,还可以对于加工现场采集的质量数据进行进一步的离线质量统计分析,为加工质量的序后控制提供保证,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可以视为质量管理行为可计算化的开端。

SPC监控、基于数据分析的各种质量工具以及基于供应链质量管理的系统集成质量、质量管理专家系统、计算机集成质量系统等是否可以认为是“质量管理行为”可计算化的基础与雏形。

在全部质量管理阶段,基于人、机、料、法、环、测的工序质量是为全面质量管理阶段的“基因”。随着RFID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络技术、可视化等技术手段的出现,互联网络质量预测和质量预防成为可能,如基于在物联网的工序质量被数字化,基于数据分析,工序质量可以实时地被很好的被设计和优化。多工序集成的生产线数字化管理研究的模型、流程与算法使质量管理行为的可计算化成为可能、数据采集技术、数据爬虫技术、制造过程的可视化与制造过程中的数据挖掘技术,促进了现场质量管理活动与质量改进等。贵州大数据中心质量云服务平台的出现,需要采用系统工程的思维方法来研究集成质量管理的涌现行为,企业质量管理行为、行业质量管理行为、供应链质量管理行为、不同质量管理体系的模块化,这些都是“质量管理行为”计算化的例子,这些都为寻找质量管理行为的“可计算化”基因奠定了物质基础。

四、互联网+背景下质量管理研究内容变革及未来趋势

从文献浏览来看,传统的质量管理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以下14个方面:(1)质量管理发展及演化过程的研究;(2)科技对质量管理影响的研究(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可视化);(3)质量管理方法的创新研究;(4)质量管理体制问题的研究;(5)质量文化的研究;(6)质量管理教育方面的研究;(7)基于经济学意义质量管理对经济学的研究(整个国民经济、各行各业、质量管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研究,即宏观质量研究;(8)质量法律方面的研究;(9)标准和计量制度;(10) 数据信息质量的研究;(11)软件质量管理的研究;(12)质量监管管理制度的研究;(13)质量管理体系理论的研究。

在互联网+背景下,在传统质量管理研究的基础上,质量管理思维方式需要发生改变,借助互联网的翅膀,伴随着计算社会科学的出现,进行质量管理行为的可计算化,使质量管理行为能够在传统质量管理的基础上,发生革命性的变革,以应对海量的大数据和日益复杂的管理环境是质量管理行为未来的变革趋势。

具体来说,在互联网+制造业、互联网+信息技术服务、互联网+公益服务、互联网+公共服务、互联网+商务服务等背景下,质量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需要做哪些变革?质量管理思维、方法应做哪些转变?传统的质量工具需要做哪些变革和创新?哪些质量工具已经失效?在大数据时代,质量的概念需要做哪些变革?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做哪些变革?信息内容的质量评价、信息的传播质量对用户的影响等,都与传统质量时代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何应对新媒体的客户感知质量的变革?图1和图2所示为质量工程的研究内容和未来的研究趋势。

图1质量工程未来变革的研究内容

图2互联网+背景下质量管理未来的变革趋势

五、寻找质量管理行为可计算化的基因

尽管国内外的学者在质量管理研究变革进行了许多探索, 但在互联网+背景下,在计算科学日益兴起的今天,我们呼吁质量管理行为的变革,所有的这些变革,如果能实现质量管理行为的集成化和计算化,必将促进质量管理行为的划时代变革。

寻找质量管理行为可计算的基因是未来质量管理行为的主要变革方面。寻找质量管理行为的“可计算化基因”可从下几个方面的管理实践途径中展开:(1)基于人、机、料、法、环、测等(5M1E)六个因素的工序质量中寻找质量管理行为“可计算化的基因”;(2)基于全面质量管理过程中的领导力、员工力、供应商力和客户力寻找质量管理行为的“可计算化基因”;(3)基于六西格玛、休哈特控、因素实验设计、QFD 、智能制造质量管理服务平台等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中寻找质量管理行为的“可计算化基因”;(4) 基于多源异构数据,质量大数据行为分析的方法论、实践论中寻找质量管理行为的“可计算化基因”;(5)基于人机接口、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智能制造中的管理行为中寻找质量管理行为的“可计算化基因”;(6)基于“基于云计算的各种集成质量管理服务平台”的实践中寻找质量管理行为的“可计算化基因”;(7) 基于实现多个供应链竞争间的卓越业务绩效的实践中寻找质量管理行为的“可计算化基因”;(8) 在大数据生产和大数据的统计监控中寻找质量管理行为的“可计算化基因”;(9) 基于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的水平的管理实践中寻找质量管理行为的“可计算化基因”;(10)在产品认证审核、过程审核、质量管理体系审核中寻找质量管理行为的“可计算化基因”。

本文从一种概念性方法出发,旨在提出一种理念和方向,讨论了质量管理在互联网+背景下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变革的关键研究问题和趋势。我们相信随着质量管理实践的不断发展,随着计算社会科学、数据科学的兴起,质量大数据挖掘技术的快速发展,必将寻找到质量管理行为可计算化的基因,促进质量管理科学的发展。

总之,计算社会科学时代,在互联网+背景下,基因是生物学飞跃的原因,货币是经济学发展的关键。质量管理行为的可计算化时代一定会到来,寻找 “影响和促进质量管理行为可计算化的基因,让质量管理科学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明天。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变革互联网+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变革开始了
数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变革中的户籍制度
创新IT 赋能变革
社会科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