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神话”,没有赢家
2017-03-30
辞旧迎新的“贺岁档”又到了,国内演艺市场也迎来了最热闹的“赚钱季”。最近一段时间,各种文艺演出、新电影的宣传广告不断刷屏。然而,不少消费者看过后却大呼上当:事先吹得震天响,其实根本不值那个价。
与股市一样,娱乐圈里也到处是制造泡沫的“高手”。比如某些电影发行方的路数:影片上映前一定要大吹特吹,无论是吹明星,吹导演,还是吹作品,总之要让消费者觉得“不看就亏大了”,于是一窝蜂去抢票。等到观众发现这根本就是一部烂片时,对不起,票是你自愿买的,钱我们是不退的。
还有一些演出主办方,擅长“宰客”之道,基础票价就定得奇高,把传统上会被二手票商加价的利润在一手环节就赚足,然后炒作话题、推高市场预期,再玩一出囤积居奇的把戏,简直就是一场诈骗。
尽管如此,与那些动辄几亿、几十亿的影视资本运作相比,票价里的猫儿腻恐怕只是冰山一角。放大到整个国民经济,娱乐产业也不过是沧海一粟。如果延伸开去,倒是让人联想到另一个类似的市场——房地产。
如果把房子类比成门票,那么买房也是按需购票、按票入座。按理說,有多少座、多少票并不难弄清,可很多中间人偏偏刻意隐瞒供应情况。即使是万人大场,仅仅千人需要,他们也只拿出800张票,并且在舆论上放足风声:雇一万“水军”日夜呐喊,雇一千“黄牛”日夜排队,制造出一种“如果今天抢不上就会天崩地裂、日月无光”的世界末日景象,弄得整个市场人心惶惶,消费者不得不掏光自己多年积蓄,为这种恐慌感付出极高溢价。
为了掩盖真实的供求信息,本来可以发布供给数据的部门不愿发,因为还要靠土地交易完成财政收入计划;本来不必宣传需求恐慌的媒体还在鼓吹,因为他们有的要靠地产商的公关费用获取收益,有的则是随波逐流;指望房地产商有“良心”更不可能,因为通过饥饿营销的方式制造市场恐慌和天价房产,是他们最乐意干的事。当整个行业都因利益而坐在同一艘船上时,只能玩一场“比比谁更贪婪”的游戏。
没错,与演艺市场一样,房地产市场也每天都在制造神话,而且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利益相通、互相庇护的既得利益系统,因此才能将中国房地产的“天价神话”维持住。
然而,泡沫终究是泡沫,总有一天要破灭。“神话”终究难以抵挡身体被掏空带来的彻底崩溃。涸泽而渔,不可能支撑一世。这场游戏里没有赢家:消费者受骗,黄牛们把票砸手里了,销售方收不回成本,行业诚信遭质疑,这些对市场的破坏性都是长久的。正如房地产一旦势头不再,房地产商一定会哭穷、哭税负重,最后的压力还是落在政府身上。经济压力或许可以消化吸收,信用压力却会带来巨大的后遗症。
最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防止系统性风险,防止过分炒作,个中深意,值得各个行业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