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秘之旅,开始!
2017-03-30
2016年12月22日凌晨,我国首颗二氧化碳监测卫星成功发射,“碳”秘之旅开始啦!
二氧化碳监测卫星?“碳”秘之旅?
这些名词不仅对你来说有点陌生,其实很多专家学者也不熟悉。因为目前,二氧化碳监测卫星全世界只有三颗,而我国的“碳卫星”就是其中一颗。
太空“华尔兹”
未来3年,这颗“碳卫星”将对地球二氧化碳变化进行周期性监测——每16天工作一次,2~3个月完成一次全球监测。
卫星在太空中,怎么能监测到地球上的二氧化碳变化呢?
这就需要“碳卫星”具备一种特殊技能——太空“华尔兹”。
太空“华尔兹”只是一种比喻,旨在表明“碳卫星”可以跳舞一般不停地旋转。
卫星在太空中不停旋转可不多见,这也是“碳卫星”如此稀少的原因之一。中国科学家成功地攻克了这个难题。
“碳卫星”为什么需要不停地旋转呢?原来,旋转可以配合“碳卫星”复杂的观测模式。
我国的“碳卫星”共有三种观测模式:斜看、竖看、盯着看。
斜看,就是耀斑观测模式,利用太阳在海面的镜面反射观测海面上空的二氧化碳数据;竖看,即天底观测模式,是利用地面的漫反射开展地面二氧化碳观测;盯着看,就是卫星在飞行过程中,始终瞄准一个特定目标进行观测。除此之外,“碳卫星”还要观测太阳和月亮,进行对日月定标。
一言以蔽之,就是通过对海洋、大地以及特定目标的观测,收集二氧化碳的详尽数据。
但是,要完成这三种模式的观测,就需要“碳卫星”不停地旋转。因为我们的“碳卫星”只有一只眼睛,它需要从厚厚的大气层中,识别出哪些气体是二氧化碳,还要观察对比一段时间的变化,绘制出一张张二氧化碳“动态图”,这可不容易!
特制“千里眼”
要想得到精准的数据,光靠“华尔兹”是不行的,“碳卫星”还需要一只锐利的太空“千里眼”。
“千里眼”?这是啥玩意?
这就是高空间分辨率的二氧化碳探測仪,能够生产这种探测仪的国家可不多。
我国科学家经过潜心探索,成功实现了高空间分辨率二氧化碳探测仪的国产化,并将它装上了“碳卫星”,给“碳卫星”配备了一只太空“千里眼”。
“千里眼”的工作原理很简单,就是通过大气中的“颜色”来识别二氧化碳。
要知道,太阳光经过空气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分子对颜色有不同程度的吸收。通过“千里眼”对这些色彩进行精准的测量,就能反向推算出二氧化碳分子的数量,从而得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
“千里眼”的威力何止于此。科学家说,当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变化比例超过百万分之四时,“千里眼”就会立即发现。
这就好比在头发丝里找变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是中国科学家对“千里眼”非常自信,因为,它可以精确到0.2微米。要知道1微米相当于1米的一百万分之一,那可比头发丝还要细小很多倍哦!
如此高分辨率的探测仪在中国光谱仪器的研制中尚属首次,也迅速成为领先世界的标杆。
外挂“高精尖”
很多人不明白,费了这么大周折掌握全球二氧化碳分布、变化状况,究竟有什么用呢?
科学家说,在严峻的气候变化面前,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成为必然选择。我们需要相应的技术监测和佐证,否则,每个国家都会各执一词,为自己辩护。
只有精准探测出全球二氧化碳的分布和变化,才能为治理提供帮助。
正因如此,发达国家都开始研发“碳卫星”。
但是,由于技术难度极高,很多国家望而却步。
直到2009年,日本成功发射了第一颗“碳卫星”。2014年,美国发射了全世界第二颗“碳卫星”。
2016年12月,我国发射了全世界第三颗“碳卫星”。
和前两颗“碳卫星”相比,我国的“碳卫星”除了同样搭载高尖端的“千里眼”,还有一个“高精尖”的神秘外挂——多谱段云与气溶胶探测仪。
这台探测仪可以测量云、大气颗粒物等,获取辅助信息,譬如:帮助气象学家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并为研究雾霾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比起日美两国,我国的“碳卫星”在技术层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碳”秘之旅,弯道超越,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