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新”经济的上海路径

2017-03-30调研组

决策 2016年12期
关键词:四新上海经济

调研组

“四新”经济是上海为对接国家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承接上海创新转型发展,率先提出的概念。“四新”经济由“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构成,“四新”具有跨界融合、需求主导、动态变化、高速成长、轻资产等特性,既体现国际产业发展最新趋势,又包括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四新”经济是助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是上海传统产业发展升级的核心动力。

上海在“四新”经济发展中的探索推进,得到中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肯定,中办、国办和国家有关部门多次调研指导,兄弟省市也交流经验,全市上下广泛发动,“四新”经济加快发展的氛围日益浓厚,为上海经济保增长、促转型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新”攸关上海未来

当前,上海经济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面临着制造业和服务业、信息化和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产业和城市“四个融合”的新常态。在新一轮技术革命、产业革命和信息化变革交融对接的时代大背景下,科技创新从技术维度的单一创新转向“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的集成创新,上海已进入“最不典型发展、最典型转型”的历史阶段,产业经济要“求质求新求实求进”。“四新”经济就是从资源依赖转向创新要素引领,实现资源集约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对接《中国制造2025》战略,探索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创新发展。

发展“四新”经济是上海传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在经济“新常态”大背景下,当前已到了不转型升级就要被淘汰的阶段,不可能继续走要素驱动、投资驱动时期的发展道路。推进“四新”经济的发展,将倒逼落后产能调整淘汰,加大节能减排力度;鼓励支持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采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制造及电子商务等新的生产经营模式,发展新经济、新产能;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制造及创意服务不断催生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新”经济在传统产业升级转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把“四新”经济融合到传统产业之中才能创造出新产业,解决好两大“难点”:新技术不缺乏,但新技术成功实现产业化是个难题;形成一种新的业态容易,但最后要形成一个新的商业模式是个难题。需要通过“四新”,把最关键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打通,推动上海传统产业创新转型发展。

从本质上讲,“互联网+”与“四新”是内在统一的,两者都强调了对于现有产业的重构,都突出了创新的重要性。从范围上讲,前者是后者的一种具体形式,“四新”拥有更丰富的内涵。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四新”经济正在不断地拓展新兴领域的边界,改变着创新方式,持续促进人们以“互联网+”思维去思考,去创造,推动者产业走向融合发展之路。

面对全球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等新挑战,上海正全力迈向全球高端“智造”中心。上海在“四新”经济建设过程中,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有利于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落地的良好氛围,加大对战略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和政策实践。发展“四新”经济就是要海纳百川、广聚人才,重视人才集聚和培养,以适应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要求,从制造到智造,利用新技术、新模式推动上海制造业转型升级,从而引领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

“四新”经济的引擎效应

经过两年的发展,上海“四新”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政府企业双向合力,发展如火如荼。根据2014年6月上海市政府第52次常务会议对“四新”经济工作提出的整体要求,上海积极推动以“互联网+”为主线的“四新经济”发展,提出了抓手型领域,2015年又新增创意经济、工业物联网、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的热点领域,表明加快促进“四新”经济发展的决心及行动力,更体现“四新”经济动态变化、包容性特征。

“四新”经济热点领域中,以互联网金融、移动互联网、平台经济等为代表性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增长,2015年服务贸易总额1753.9亿美元,增长9.7%。在第三产业中,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快。已汇集1000余家互联网金融企业,2015年经营收入近260亿元,比上年增长30%,其中第三方支付收入近220亿元。电子商务规模保持全国中心城市领先。2015年实现电子商务交易总额13549亿元,比上年增长28.3%,在全国的占比提升到10%以上,其中,B2B交易快中趋稳,实现交易额10645亿元,增长24.0%,占交易总额的78.6%;网络购物(B2C/C2C)保持高位增长,实现交易额2904亿元,增长50.6%,占交易总额的21.4%,占比较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网络消费领域不断拓展、能级提升。2015年实现商品零售交易额1655亿元,比上年增长52.8%;截至2015年,上海電商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上海在新能源汽车、移动医疗、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云计算、节能环保服务、卫星导航、创意设计等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新技术异军突起。3D打印、机器人等12个可替代传统应用、形成市场力量的新技术迅速发展。3D打印领域,上海推动成立了国内首家正式注册的行业组织——上海市增材制造协会,成立了国内首家医学3D打印云平台,推进了国内首个三维版权交易。在漕河泾开发区松江园形成了3D打印产业集聚。目前,上海围绕3D打印的材料、装备、软件、应用服务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完善了布局。机器人领域,上海已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区,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本地企业与国内其它地区企业在上海竞相发展,集聚了一批“本体”和“功能部件”制造企业、系统集成商、大学和科研院所,形成了从机器人研发、生产、到应用的完整产业链。

新业态加速集聚。网络视听、互联网教育等14个应用信息等技术、从现有领域衍生叠加的新业态已初具规模。网络视听领域,2015年产业规模超过130亿元,占据全国市场四分之一份额。互联网教育领域,上海拥有互联网教育企业近150家,2015年新增企业近60家,企业创新速度加快,新业态不断涌现,产业增长潜力巨大。

新模式蓬勃涌现。“四新”模式创新,包括:再定义创意设计型、平台模式型、并购整合创新型、需求拉动型、痛点突破+跨界应用型、异业联盟型、集成创新型、迭代平移型、碎片整合型、价值链提升型、“互联网+”典型示范型、软硬融合型、跨界融合型、产业链贯通型、业态与模式创新型、协同创新型、空间创新型、时间创新型、营运创新型、主体创新型等十几种典型模式。

新产业初具规模。智慧照明、车联网、北斗导航等10个以科技发展为基础、引发产业体系变革的新产业已逐步从试点转向应用。

政府有形之手的發力之道

上海在推进“四新”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做顶层规划,不分传统和现代,不锁定发展内容,不规定统计口径,不固定推进模式和方法,只提出发展方向,为未来留下发展空间。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四新”经济本质是跨界、协同、自主创新,具有渗透性、融合性、轻资产、高成长、动态变化、基础环境依赖等特性,更加注重无形资产、核心团队、智慧发展和核心竞争力。

上海市为促进“四新”经济的发展,主动积极作为,同时又智慧巧妙的作为,很好的发挥了有形之手的力量。

首先,进一步完善促进“四新”经济发展的工作推进机制,建立服务“四新”企业的绿色通道,坚持问题导向,从企业需求着手,适应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规律,建立服务于各阶段需求的问题反映和解决机制。

在推进“四新”经济发展中,建立了“2+X+17”的工作机制,“2”就是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牵头,“X”就是相关职能部门,“17”就是上海17个区县。依托“2+X+17”工作机制,建立“四新”企业瓶颈问题的发现、搜集、反馈和解决机制,聚焦“四新”企业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加强企业和政府部门的有效对接,以点带面,按照先易后难、分步推进的原则,针对企业普遍反映的面上共性问题,注重通过个案问题的解决,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对策措施。围绕企业瓶颈问题的发现、搜集、反馈机制,市经济信息化委采取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建立了多层次问题导向机制。

针对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市经济信息化委和市发展改革委每季度牵头召开一次市级平台专题协调会,对近期收集和梳理的共性问题以及前期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专题协调会形式,市相关部门和企业面对面交流,共同研究问题解决的方法,同时明确由各区县主管部门负责跟踪后期问题的解决情况。另一方面,对涉及本市层面无法解决的问题,需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的,明确由市级各主管部门积极与国家相关部委对接,争取相关政策突破或先行先试。

上海各级政府积极改进职能和工作方式,顺应产业发展趋势和企业需求;打破传统思维模式束缚,切实解决企业碰到的难题瓶颈,探索管理新模式,使各项政策措施和体制机制真正符合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需要,真正符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在出台各项政策的同时,上海还积极加强载体建设。载体建设是培育“四新”经济的重要抓手,有利于为“四新”企业创造更好的创新创业,信息交互、跨界融合、资源整合的环境。上海提出了“创新基地+产业基地+创新联盟+实训基地”“四位一体”的工作推进模式,经过一年多发展,上海“四新”载体建设卓有成效。

市经济信息化委联手市张江高新区管委会开展第一批50家上海“四新”经济创新基地建设试点,涉及工业机器人、3D打印、高端医疗器械、互联网金融等30余个细分领域,并完成上海“四新”新载体信息对接服务平台搭建工作,推动36个重点领域与科技孵化器对接。同时还开展人才实训基地建设。联合开展实训基地建设工作,推动网络视听、智慧照明、集成电路、物联网等8个人才实训基地挂牌。建设了以企业为主、产学研合作的“四新”重点领域人才培养实训基地,为“四新”提供人才资源。

(作者单位:上海市经信委)

猜你喜欢

四新上海经济
上海电力大学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彭州市:“四新”创建廉洁城区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