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体政治建设亟需重视

2017-03-30杨雪冬

决策 2016年12期
关键词:结构性规范化供给

杨雪冬

与经济转型相比,中国的政治发展更为艰巨。党和国家是制度供给的主体,需要更好发挥推动和领导作用。

经济与政治密不可分,相互影响,在中国尤其如此。邓小平曾经说过,经济发展是最大的政治。执政党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抓好发展作为基本路线遵循。中国发展的经验也说明,政治调整、改革和发展归根到底是要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因此,当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是经济意义上,也应该在政治运行过程中得到重视乃至实践。

之所以这样说,有两个主要原因:其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制度供给。党和国家是制度供给的主体,是中国发展和改革的推动者和引领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成功,一定要更好发挥其推动和引领作用。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的政治承诺的坚定确认,到中央深改领导小组密集广泛的决策,再到李克强总理在各种场合对政府改革的强调,可以看出中央在努力更有效地发挥制度供给者的作用。

其二,作为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主体,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政治建设没有落到实处,形式主义依然严重的问题。相当比例的部门并没有按照自身工作的规律,针对自己面对的具体问题开展工作,而是按照大而化之的一般性要求,以及领导的个人偏好“自娱自乐”。

具体来说,有三种现象特别突出:一是重规范化轻结果。规范化是管理的基本要求,但是不同的层级和部门要有不同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规范化的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而不是增加工作成本,模糊工作重点。遗憾的是,现在许多部门的规范化管理演变成了“填表管理”、“台账管理”、“呈批件流转管理”,为了实现所谓的“证据链”完整,层层报送,个个签字。即便是基层社区,本来工作人员就少,也多数成为“填表工”、“报表员”。

二是监督重于其他。监督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改革需要督察,政治规则需要巡视,上级各项决定需要督办。投入这项工作的人员、时间和精力也越来越多。即便是一线执行部门和人员,每年花很大精力用于应对各种监督检查,并不惜把手头正在做的事情放缓推迟。这的确体现了监督的“威慑”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冲击了各个职能部门的主体工作。毕竟,監督只是整个政治体系运行中的一个环节,决策、执行应该占据更重要的位次,监督是决策、执行的补充。如果三者的关系失衡,就会导致政治体系内部资源配置不合理,激励机制错位。

三是服从压倒担当。中国进入了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面临着更为艰巨而严峻的挑战。面对挑战,一方面要统一思想和行动,另一方面也要鼓励担当和责任意识。但是,面对更为复杂多样的现实,统一思想行动与担当责任存在着内在的紧张关系。统一意味着服从,担当意味着打破陈规。在各种监督面前,服从听话往往优先于敢于担当。中纪委曾经发文说,众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鼓励更多的不同声音,更多的适应实际需要的行动。

与经济转型相比,中国的政治发展更为艰巨,因为这是一场自我革新、自我革命。检验这场革命和革新成功与否的关键,是经济转型是否成功,生产力是否发展,民心所向是否更强。这就需要决策者要更为准确地分析判断改革开放带来的新变化、新形势,以及政治体系的内在缺陷和不足。

猜你喜欢

结构性规范化供给
基于应力结构性参数的典型黄土结构性试验研究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关于结构性改革一二三
狂犬病Ⅲ级暴露规范化预防处置实践
高血压病中医规范化管理模式思考
满足全科化和规范化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