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起的眼量

2017-03-30秦德君

决策 2016年12期
关键词:吴起西河山川

秦德君

国家兴衰的关键从来不在于山川险固,也不在于坚船利炮核武器,而在于“治道”,即政治是否清明革新。

吴起是战国著名的军事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他的《吴子兵法》,有很高的世誉。但比起他的军事才能,吴起的政治见识更闪烁古今,引人深省。

《战国策·魏策》记载:一次魏武侯和大臣们在西河上坐船游览,魏武侯看到山川壮丽,一时豪情,称耀说:“山川如此险峻,国家难道不是很坚固吗!”一旁的大臣王错应声附和:“这就是晋国能够强大的原因。若好好治理,称霸天下是没问题的。”

吴起对王错说:“吾君之言,危国之道也;而子又附之,是重危也。”指出王错的趋炎附和,更是一种危险。当时魏武侯听了,很生气,对吴起说:“你这话有什么说道吗?”

吴起说山川之险是不足为凭的。一个国家的霸业,不会因山河险峻而产生。他例举了地理险固但国家不治而亡的例子:如三苗治下的地方,左有彭蠡湖,右有洞庭湖,北有岐山,南据衡山,天险独具,但“为政不善,而禹放逐之”。夏桀的国家,左面是天门山北麓,右边是天溪山南边,伊水、洛水流经南面,依仗如此天险,但“为政不善,而汤伐之”。而殷纣的国家,左有孟门山,右有漳水和滏水,前据黄河,后靠大山。地势险要,但“为政不善,而武王伐之”。

吴起一口气说了三个先例,强调善政才是国家立于不败之地、图存霸业的根本所在。决不可自恃险固,忘乎所以,玩自娱自乐的游戏。

吴起进一步对魏武侯说:我们攻陷占领的那些城邑,城墙不谓不高,民众不是不多,可照样城破国亡。缘由何在?“政恶故也”。由此地形险峻、地大物博之类,哪里能作为兴国谋霸的凭藉呢?魏武侯听了豁然开朗,称闻“圣人之言”,并把西河地方的政务全盘托付给吴起。

《战国策》记载的这一幕,非常值得品悟。地缘形胜对于国家是重要的,《孙膑兵法·奇正》中说:“形胜之变,与天地相敝而不穷”,20世纪初叶地缘政治学的兴起,也表明了这一点。地缘政治学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国家政治的重要条件,依据地缘形胜和政治格局分析战略形势,对国家安全作统筹规划。但当时吴起的观点,打破了对于山川险固的迷信,强调修明政事、推行良治才是治道之本。自恃险固,颐指气使,那是取败之道。

古往今来,国家兴衰的关键从来不在于山川险固,也不在于坚船利炮核武器,而在于“治道”,即政治是否清明革新。“治道”是中国传统的思想范畴,先秦时已形成,只是秦汉后没能孕育出更多的民主因素。当今世界,许多国家之间自然形貌差异不大,但兴衰强弱各有不同,是“治道”形塑了一个国家的风貌和命运,“治道的形胜”一定甚于“山川的形胜”,这是一种文明的法则。

吴起是名軍事家,但他的眼光超越了“单纯的”军事观点而有深远开阔的境界,懂得“天下之治道,不可不务为也”。西河船上一席言,直击国家兴衰成败的底蕴,比起那些只知武力、只好“陶然自醉”的古今愤青们不知高明多少。而“王错式”的短视和阿谀,则很容易对国民精神形成误导,在吴起看来,更是一种“重危”,尤当警策。

“中原形胜关河在,列圣忧勤德泽深。”惟有内修善政、外修信睦,才是国家兴盛强健之本。一句话,良治才是硬道理。

猜你喜欢

吴起西河山川
昆楚高速公路 西河特大桥上跨成昆铁路成功转体
烟雨蒙蒙青西河
不是兵书的兵书——从吴起说《左传》
山川依旧 风味不改
西河水云间
退耕还林还草 再造秀美山川
退耕还林还草 绿了山川 富了百姓
山川
西河的秋天
争先进位 奋力超越 吴起县高级中学改革创新引起强烈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