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驱动下的职教集团创新发展研究
2017-03-30杨潇岳
杨潇岳
供给侧改革驱动下的职教集团创新发展研究
杨潇岳
供给侧改革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发展的常态逻辑,也是职业教育多元化发展的内在依据。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带动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同时也对技能高端化、素养综合化的专业性职业技术人才供给提出了较高要求。配合新形势下的社会发展,具有单一属性,从属于不同领域的多元主体以职业教育为载体形成了利益趋同、互补的多元伙伴关系,为职业教育及利益相关者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因此作为新型联合体的职教集团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本文以供给侧改革为契机,探寻市场环境下生产方式转变驱动职教集团创新发展的内在机理,力求为职教集团的演变提供新的视域及思路。
供给侧改革 职教集团 创新发展
职教集团是应对当前职业教育与技术产能结构性矛盾的衍生体,对提升校企协同创新、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积极作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随着社会经济活动方式改变,社会结构性、体制性问题日益呈现。未来职教集团发展的着眼点应当放在继续深化合作内涵,促进协同驱动下的人才培养创新、技术产能创新。
一、基于市场环境的职教集团应然状态
共同体理论的代表人物共滕尼斯在其著作《共同体与社会》中谈到,共同体以整体形式存在,其中各个局部受制于它,整体的权威及利益高于一切,正因如此,共同体才有存在的必要。作为共同体的职教集团是以契约或资产联结为纽带的利益共同体。[1]共同价值导向是满足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实现校企紧密斜街发展,因其包含的教育服务产品同时具有受众群体的竞争性与成果的非排他性,归属于准公共产品,带有明显的公益性特点,决定了服务社会、发展职教、资源共享成为发展职教集团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市场经济环境下,职业教育逐渐摆脱“泛文”的影响,展现出鲜明的个性及社会活力,参与社会的层次及范围得到拓展,影响力增强,使得职教集团的朝向越发紧密的联系社会。
(一)以服务为宗旨,促进社会发展
职教集团融合政校企社行等多元主体形成社会复合体,对拓展社会服务层次、深化社会变革大有裨益。内部合作单位通过人、财、物的协调与共享形成“规模效应”,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单位产值的提高,避免了分散的社会组织结构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职教集团的内在本质是围绕校企合作,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能,扩大高新技术型人才对社会的有效供给,同时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实现育人到用人的零距离对接。依靠这一发展本质,所形成的包含多元社会利益机构或群体产生的合力不仅可以促进职业教育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也能够对吸收、整合社会闲散资源起到作用;其次,多样化的教学有效带动以人力资源为内驱力的经济增长。校企合作更利于实现“人才共育”、“专业共建”、“资源共享”,强化校企合作下的有效互动,拓展校企(校)下的人才培养范式,适应复杂市场竞争环境下人才培养创新的要求。
(二)以兴教为本位,实现富职惠民
从育人角度看,职教集团既是载体也是模式,包含校企合作、校校共育等横向合作,与具备“中高职衔接”、“产教研一体化”的纵向合作,形成“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不同用人需求,这与市场利益驱动下的产业结构演变不谋而合,对职业教育的内涵及层次有了更为深刻的诠释。依托职教集团,实现学科、课程、专业的有效衔接,整合不同院校的教学优势,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内化的集团教育资源,利于形成特色优势,扩大资源辐射作用,使校企间形成更为紧密、互补的合作关系。不仅如此,在文化内涵上也有了更深层次的互动,如企业中所特有的竞争、拼搏精神对培养学生的核心品质及综合能力极为重要,使学生在未曾工作就已经收到了企业文化的熏陶,同时优秀的企业文化及校园文化能够带给双方更深刻的变化。
(三)以共享为基础,激活内在合力
共享为多种跨界资源的整合提供了前提。根据市场趋利原则,不同主体为实现自身发展按照一定原则相互结合,形成共同目标,通过内部运作机制消除相互隔离的状态,达成统一,形成“聚合效应”,符合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最优原则。资源上的共享包括设施、人力、信息等方面,校企间的共享解决了学校单一教学资源的困扰,满足了企业对信息资源、技术指导、定岗工人等方面的需求,摆脱了“形式上”的合作。信息资源的共享使得行业协会在校企间真正发挥指导作用,促进信息高效化、透明化。行业协会通过收集准确市场讯息指导企业实践,帮助企业更好更快发展。借助信息共享,学校可以依据产业发展动态明确培养方向,调整专业设置,落实技术研发,使科研与人才培养紧贴市场需求。
二、供给侧改革驱动下职教集团创新发展的宏观逻辑
创新发展职教集团是深化集团化办学体制的必然选择,也是社会多元文化与特色发展的基本诉求。开放、竞争的市场环境始终处于动态的变化中,想要巩固和维护现有基础的同时寻求发展就要坚持突破与创新。从目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表现看,职业教育仍然无法与产业发展相匹配,集团化办学成果稍显不足。因此当务之急,不仅要拓宽培养层次、提高办学效益,更要从综合治理体系上寻求改变。
(一)产业结构转型催生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
供给侧改革下的产业结构转型是化解过剩产能、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通过产业结构转型,带动以技术创新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服务业持的续发展,大幅度调整技术、资金所占比例,逐步摆脱要素依赖型经济发展方式。产业升级究其本质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及产品附加值,实现产业价值最大化。伴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改造的振荡期,各专业岗位相比从前有了较大改变,整体劳动力结构与之偏离,这种结构性矛盾使得培养具有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变得极为重要。职教集团是依托校企融合、产教一体化、多元主体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联合办学体,也是培育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理实结合的有效载体。随着职教集团的不断发展,其特殊的组织模式与培养方式在孕育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优势也会愈加明显。
(二)发展理念转变要求提升综合治理能力
十八中全会五次会议立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深刻提炼了社会改革与可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及规律。为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及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为进一步推进综合治理能力提升提出了要求。综合治理是提高办事效率、增强内外驱动力、巩固现有成果的重要手段。当前职业院校同企业一样,面临着矛盾与机遇并存的现象,想要转变发展思路,配合社会发展总体要求,需要从根本上解决管理问题。基于此,职教集团在治理中应当重点应对三个转变,一是打破治理惯性;二是明确治理维度;三是提升治理内涵。要重点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创新职业教育体系;二是构建内外协调关系;三是优化资源配置,形成资源共享、资源互补内外关系;四是营造开放办学环境。如图1所示。
图1 “五大理念”下职教集团的治理重点
三、推动职教集团创新发展的策略
(一)有效提升多元主体的协同发展能力
德国物理学家哈肯(Hermann Haken)教授首次提出协同学这一概念。[2]他认为协同是对照组织系统,使不同属性要素形成相互支持与牵制的关系,借助本身特有的组织能力,发挥有序排列的内在驱动力。职教集团因其内部关联体主流价值文化、治理结构各有区别,行为方式难以协调一致。[3]因此,提升多元主体协同发展对深化职教改革及提升集团服务能力有着积极作用。
(1)文化融通促成价值内化。文化融合有利于集团内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准则,是孕育合力的重要基石。从职业集团的组织结构来看,政、校、企、社基于功能、组织原则等都归属于不同的文化范畴,价值倾向及行为出发点皆不一致,融合多元主体构建趋同的价值体系既是一体化组织模式的需要也是提升综合治理能力的需要。集团化办学是世界合纵经济格局下的舶来品,许多要素来源于西方的直接经验,如集团化组织模式、管理方式、设备仪器采购等;唯独文化是建立在自身发展格局之上,依靠长期的实践所形成,其主要包含如组织的理念、愿景、使命、信念、态度、假设,组织规范及制度,组织的仪式、发展史、有关故事、英雄、典型人物,组织符号、口号、标的物,以及组程序与模式等。[4]文化内涵丰富,涉及范围广,好的文化能够赋予其成员优秀的精神品质、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口碑。因此,职教集团创新发展中应当立足文化探索发展、开展科学研究,依托文化实现职教集团组织体系由“貌合”到“神合”。
(2)治理创新深化合作基础。治理一词源于Robert I.Tricker教授在其1984年出版的公司治理》一书中首次提到现代公司治理的重要性。[5]治理机制又称作治理结构,是顶层设计中涉及关于主体发展的运作模式,亦指一种权利制衡机制。职教集团治理本质是协调与处理其内部相关利益者的责权关系,使目标一致,达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6]如若将文化比作粘合内部成员,形成道而同风的内部关系的无形驱动,治理机制则是维系各方利益关系的外部索引。全面的、综合的考量外部关系是促进治理创新,深化合作的必要条件,也是合理运用治理机制的主要表现。组成职教集团的主体各有特性,其管理及运作方式也各不相同,采取统一、集中的管理不仅有违不同主体的特殊发展规律,也会进一步桎梏合作的深入,因此“分”治显得更为合适。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人才共育、专业共建、资源共享更加强调主体间的协同推进,因此“统”治更为契合。由此看出,在职教集团治理创新中既要尊重多元化的发展倾向,施以“分”治,又要注重协同驱动、凝聚合力,予以“统”治。多维度把握治理创新,不仅可以提高治理的效度与信度,也为治理体系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
(3)特色优势推进内核提升。相比于一般组织的契约关系,职教集团内部衔接更为紧密。以资源的共享与互补为例,资源共享与互补是职教集团发挥“集群效应”的重要桥梁,也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在集团化办学中,信息透明化使得主体间契合度更高、决策更准确、行动更具导向。如政府及时释放区域发展的相关信息,利于市场决策方寻找差距、调整战略。核心竞争力是优势效应的集中体现,其产生依赖于主体功能性的发挥与特色优势的形成。作为办学联合体,职教集团首先应避免形成松散的组织结构及网络关系,夯实与巩固基础设施、技术、人才的共享,彰显资源优势,将此作为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保障;其次,完善与强化包括机制、结构、品牌等要素,构建载体保障;再者,合理引导与促进内外竞争,契合市场需求重塑产品、服务,提升质量,形成充分的创新保障。
(二)把握两个关系,建立全面平衡的关系机制
(1)要素投入与结构优化的关系。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市场供侧与需求侧逐渐呈现矛盾态势。对企业而言,多元化、高端化、特色化需求与现阶段单一、落后、过剩供给不相匹配,高要素依赖型产业比例较高,高端制造业、服务业发展相对不足。对职业教育而言,专业与岗位存在严重错位,缺乏高端技能型人才有效供给,对教育资源投入仍然局限于规模和数量,专业及教学设施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与低效并存。据此,对职教集团创新发展而言,要素投入与结构优化并行不悖。通过集团化办学提高区域内要素投入与产出比例,合理优化产业及教育结构。职教集团要素投入中既包含技术优势下的产能投入、人员配给投入,也包含专业优势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投入。优化结构方面,既有专业结构、师资结构优化,也有基于集团化办学人才培养层次、结构的产业结构优化。厘清要素投入与结构优化的关系,对调整职教集团规模与质量同等重要。
(2)一元治理与多元共治的关系。通过文献分析我国职教集团的运行模式,依据主导机构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围绕政府权力架构的职教集团,政府既是牵头单位亦是权力主体,以行政权力整合区域内的职教资源,为保障行政干预的实效性,通常将集团下设为事业单位或教育局直管机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内部最高决策部门为管委会,管委会主任由政府部门选派。另一类是政府委托高职院校牵头的职教集团,内设理事会,通常由牵头单位主要负责人担任理事长一职,负责全面主持集团工作,实际运作中,理事会由政府部门监管,或多或少会受到行政决策干预。综上所述,无论何种组织模式,始终基于行政权力,而非以相互利益为纽带,以至于管理体制僵化,无法带动企业参与积极性。近年来,受现代管理思想的启发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要求,逐渐发展出混合所有制职教集团,参与主体以技术、资金、知识等所占比例享受集团内相应权利,参与集团管理。混合所有制职教集团优势在于:一方面,拓展资源渠道,形成多元融资格局,风险公摊;另一方面,满足多方利益要求,决策更加科学。就宏观而言,为满足区域下的产业结构调整及产能布局应当妥善处理一元治理与多元共治的关系,既要充分汲取政府在统筹教育资源上优势,也要挖掘混合所有制中多元主体科学决策的潜力,将职教集团的发展落于实处。
总之,创新职教集团发展有利于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提升职业教育综合治理能力,促进政、校、企、社间专业共建、人才共培、资源共享,融合多元主体在信息、技术、设施、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形成规模效应。从区域经济角度看,职教集团的创新与发展具有调节产业布局、统筹优势资源、使职业教育与产业契合度提高等作用。创新与发展职教集团不仅关乎供给侧改革下高端技术人才的培养实际,更关乎合理配置资源,建设“两型社会”发展战略。在职教集团创新发展中应着眼于推动多元主体的协同发展能力,深刻把握好两个关系,根本提升职教集团运作质量。
[1]高卫东.职业教育集团的内涵类型与功能[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34).
[2]赫尔曼·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凌复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3]郭静.职业教育集团产权改革与实现形式[J].教育发展研究,2013(5).
[4]范国睿著.学校管理的理论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吴淑现,席酉民著.公司治理与中国企业改革[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6]听十祥松著.国有公司产权关系和治理结构[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长沙职业技术学院发展规划处)
本文系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集团化办学的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研究与实践》(ZJA2013014,主持人:张良)、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立项课题《基于集团化办学的高职示范性特色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XJK015BXY043,主持人:张良)和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湖南物流人才供需信息集成共享与服务平台构建研究》(13C643,项目负主持人:张良)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