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创新酿造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以皖西学院生物工程专业为例

2017-03-29孙传伯陈存武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皖西双能酿造

孙传伯,赵 群,陈存武

(皖西学院 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应用型创新酿造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以皖西学院生物工程专业为例

孙传伯,赵 群,陈存武

(皖西学院 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皖西学院确立应用型高水平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理念,依托地方资源,着力打造地方双能型师资队伍,整合教学资源平台,改革教学管理机制,构建产、学、研、政四维立体教学模式,开展了培养应用型创新酿造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旨在提高学生应用型创新能力,为推动地区酿造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做出贡献.

应用型;创新;酿造;生物工程

对于高等院校来说,拔尖创新人才主要指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和过硬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厚博精深型人才.皖西学院生物工程专业以教育部改革示范专业等优势教学资源为载体,以“省级工程技术中心”等工程实践体系和本领域的“实训实践基地”等实践平台为依托,在“培养应用型创新工程人才”育人理念的指导下,构建生物工程酿造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1 构建应用型创新酿造人才培养体系的具体模式

1.1 立足地区资源,打造产学研互动教育

依托皖西地区资源,突出合作教育对学生立体性影响的特点,体现“工科背景、理科特色、基础宽、专项强”的培养特色,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解决问题的实践创新能力,体现智能结合、德才结合,突现实践创新能力的“人才素质观”,体现产学互动、学研互动的“合作学习观”.[1]在产学研合作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的实践中,特别注重实践基地的建设,与迎驾集团、临水酒业、安徽圣农生物和舒城快乐蜂等等一批大型单位建立了联合研究所和研究中心,共同进行科研开发与成果产业化工作,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同时从产研部门聘请了一批兼职教授和副教授为学生的实践环节注入了有力的智力支持.产学研的实践教学环节受到了学院的极大重视,生物工程学院院长陈乃富教授和负责本科教学的副院长陈存武副教授亲自负责分散式、独立生产实习指导小组的工作,认真制定了实习的管理条例、指导教师巡察规定等,对学生的实习实践进行了严格的考核与管理.产学研合作教育为酿造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1.2 构建酿造课程群,打造“双能型”师资队伍

1.2.1“双能型”师资参与本科教学各个环节

本学科通过长期建设,形成了一支由省级教学名师、教授领衔,具有宽视野、应用成果丰硕、学术界和酿造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优秀教学团队.本专业拥有安徽省省级教学名师1人,校级优秀教师3人,安徽省“生物工程实验教学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1人,校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4人.在专任教师职称结构组成中,教授5人,副教授4人,讲师5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5人,占36%;具有硕士学位的12人,占86%.这些优秀教师都直接参与本科教学的各个环节.如省级教学名师、安徽省石斛研究院院长陈乃富教授主讲本科生课程“生物化学”(省级精品课程);“双能型”教师陈存武教授每年承担2门本科生课程;双能型教师、国家一级评酒师(白酒、啤酒)、国家一级酿造师(白酒)孙传伯是“现代酿造学”和“现代酿造学实验”课程的主讲教师.同时聘任10名龙头企业的工程技术专家为兼职教授,直接参与本科生的工程教育,提高学生应用创新能力.

1.2.2 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构建酿造课程群

课程群是指若干门彼此独立,但内容上密切相关、相承和渗透,具有某一共同属性的一组课程集群.[2]在生物酿造生产过程中,主要包括两大相对独立的工序,即酿造和分离提取.酿造工序会涉及到微生物育种、工艺、反应机理、检测和代谢调控等相关知识.基于此,我们在课程群中分别对应地设置了“微生物学”、“微生物发酵工程”、“生物工程设备”、“发酵过程检测与控制”、“现代酿造技术”几门理论课程,同时配置了“酿造工艺实验”、“生产实习”、“酿造工程实训”三个主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形成酿造课程群.与国内许多高校生物工程专业仅开设一门综合性的“酿造工程”课程相比,我们设计的课程群在对酿造过程有关知识的教学方面显然更加系统、全面和扎实.

在酿造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师在修订教学大纲和设计教案时,从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角度出发,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依据学科的发展,对课程内容的知识点进行调整和有机整合,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微生物发酵工程是酿造工业的基础理论,是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科学,主要讲授微生物代谢调节机制,微生物发酵的基本思路,微生物发酵的基本技术,并分别详细介绍了酒类、氨基酸、饮料类物质及抗生素发酵的机理与控制,内容较多且抽象.因此,教师在教学安排上,就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学时内,提炼出本课程最基本的原理和知识范畴.同时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案例,如授课过程中结合迎驾集团白酒生产与华润啤酒六安分公司生产实际阐述微生物代谢与控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充分激发其创新性思维.

1.3 整合资源平台,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1.3.1 改革原有依附于理论教学的单一实验教学模式,重新合理定位实验教学;整合实验室,优化资源配置,创建新型实验教学资源共享平台.针对皖西学院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现有的实验室,我们把原有的食品发酵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发酵工程实验室和发酵产品检测实验室整合为生物工程综合实验室,资源得到统一配置.

1.3.2 建立专业方向模块化实训教学,结合企业生产实践和毕业专题实践,注重创新能力培养.以综合性实验为依托,让学生有自己的独立发展空间,比如啤酒发酵综合实验,从啤酒酵母的选育、活化、染色、计数、麦芽汁制备、发酵、产物检测等全部过程都由学生自己拟定方案、实施,最后由指导老师验收.

1.3.3 开展“研究性学习”、“国家创新与创业项目申报”、“科研导师制”、“优秀毕业论文培育计划”等科技实践活动,积极挖掘开发创新性实践教学的有效载体,扎实培养高水平创新酿造工程人才.从大一下学期开始,围绕着学生的学习兴趣、专业方向定位、研究性课题申报、助研选题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申报全程给予帮助和指导,让学生有方向感、成就感.

1.3.4 结合科研、面向社会,加强“零距离”实践基地与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培养创新型酿造人才.比如与安徽省楚井坊酒业、安徽味甲天酱油、无限极等公司有生物酿造课题,我们就现实需要解决的问题列出子课题,让感兴趣的学生自由选题以小组的形式参与进来,让学生在实际解决问题中得到创新训练和能力提升.

1.3.5 跟踪市场需求,开发政府信息模块课程,多维度培养酿造新人才.学院与六安市政府农业委员会、食品药品监督局、科技局等政府部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定期邀请政府工作人员为学生讲解最新行业管理政策和法规,让学生充分了解市场动向,有力地提升了学生分析和判断问题能力.

1.4 改革教学运行机制,制定“应用、创新与教学”的管理模式

1.4.1“双能型”教师培养:选送工程背景良好、主动性较强的中青年教师与实习学生一起进入企业进行学习实践,学习时间不少于3月/年,每个企业为期一年,至少经过四类酿造企业的专业学习和挂职锻炼,最终通过生物酿造工程专业工程师培养指导委员会出具的资格考试方能合格,合格后可进行生物酿造工程专业工程师核心课程的授课;并且每年选送1-2个中青年教师进入地方企业挂职锻炼,结合实践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挂职期满后考核合格后发放双能型教师认证证书.

1.4.2“一流师资”授课:我院以“卓越酿造工程师班”的形式来完成酿造人才培养,每位教学名师、教授每年必须承担2门次以上生物工程酿造课程、指导酿造类毕业论文2人次以上,保证一流师资参与应用型创新酿造人才培养的本科教学.同时出台激励措施,奖励教师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业余科研的都落到实处.

1.4.3 卓越生源行动:应用型创新酿造人才的培养采用2+1+1模式,即前2年宽口径基础理论学习,第3年校内创新创业实训、企业专业见习和专业理论学习,最后1年在企业顶岗实习和做毕业设计(论文);本科毕业后具备工程师的基本条件,通过自身努力可获得注册资格,可参加工作或继续攻读工程专业的高级学位和其他专业的学位.应用型工程师的生源由本校入学新生自愿报名,通过考试与面试择优录取.组织成立卓越工程师培养指导委员会,全面负责生物工程专业酿造工程师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企业联络、经费保障等事务.

2 构建应用型创新酿造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之处

2.1 依托地方资源,确立培养应用型创新酿造人才的教学理念

依托地方资源,顺应现代酿造工业发展趋势与需求,率先在“应用型创新酿造人才培养”中提出创建“2+1+1”多模块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其中创建“零距离”产学研结合示范实践教育基地的构想和实施,突破了产学研结合的空间瓶颈,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深化和转化,给创新提供了更充分的空间.人才特点是主动学习、创新实践、积极管理

2.2 资源整合,构建优质教学、科研、企业和政府四维创新人才培养支撑平台

优质资源整合,系统设计优化本学科应用型教学、科研和地方资源,构建了应用型创新酿造人才“产学研政”共享平台.平台特色是:优质教学、科研、企业和政府思维平台.[3]

2.3 改革机制,实施制定“应用、创新与教学”的管理模式

建立“双能型教师培养和一流教师授课”机制,使优秀教师参与应用型创新酿造人才教学;建立“卓越师资行动”的学生管理机制,使本科生致力于应用型创新酿造人才培养的实践;达到教师乐教、学生好学的目的.

〔1〕耿珺.《化学教学论》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4):1-4.

〔2〕赵宏宇,季祥,蔡禄.生物工程专业发酵课程群建设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2016,43(4):793-797.

〔3〕王义民,苏华.高师人文地理野外实习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1,14(1):173-176.

G642

A

1673-260X(2017)04-0200-02

2017-01-27

本文系安徽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KJ2017A403)、安徽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大项目(KJ2016SD61)、皖西学院质量工程项目(2016wxxy35,2016wxxy64)和皖西学院省级大学生创业创业训练项目(AH201510376027)联合资助

猜你喜欢

皖西双能酿造
玫瑰花红曲酒酿造工艺的初步探索
双能X线吸收法在肌少症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
黄昏十月末
回马枪
回马枪
回马枪
2014年《中国酿造》目次
酿造保健酒的研究进展
第二代双源CT双能扫描模式对胰腺癌的影像诊断价值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