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类专业贫困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2017-03-29管婷婷
管婷婷
(安庆师范大学,安徽 安庆 246133)
高校艺术类专业贫困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管婷婷
(安庆师范大学,安徽 安庆 246133)
高校艺术类专业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其就业难问题越来越突出,艺术类专业贫困生作为特殊的群体,在就业过程中总体处于弱势地位.本文对艺术类专业贫困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解决高校艺术类贫困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贫困毕业生;艺术类;就业
1 引言
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的同时,各类高校入学人数明显增多,毕业人数逐年增加,2016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达到756万人,被称为“最难就业季”.艺术类毕业生又是我国大学毕业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庞大的毕业生就业队伍中,有近30%的大学生来自经济困难的家庭.艺术类贫困大学毕业生作为特殊的群体,在就业过程中总体处于弱势地位,严峻的就业形势使他们在就业中步履维艰.种种数据显示由于社会关系、地域局限、择业心理等因素,艺术类贫困大学生的就业之路更加崎岖,就业率明显低于一般专业毕业生,处于弱势地位.
2 艺术类专业贫困毕业生就业现状
2.1 就业市场供大于求,艺术类专业贫困毕业生缺乏竞争力
近年来,艺考热持续“高烧”,使得艺术类毕业生逐年攀升,社会需要的用工规模并没有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而增长,相关企事业单位反而缩减规模,从而加剧了就业形势的严峻性.艺术类毕业生普遍选择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致使这部分地区和城市的艺术类人才达到饱和状态.艺术类专业大学生把全部的时间精力放在艺术专业学习上,他们普遍文化课较差,个人文化修养、计算机应用、外语口语等综合素质薄弱,如果艺术类大学生毕业转行,无法与普通专业的毕业生竞争.因此,艺术类专业贫困大学生面临人多岗位少的艰难局面.
2.2 艺术类专业贫困毕业生就业渠道窄,自主创业困难重重
艺术类专业贫困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和城市下层家庭,父母均是农民,文化层次较低,生活圈狭窄社会关系简单,没有丰富的社会资源大量获取就业信息,无法给毕业生求职提供更多的渠道.对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的不了解,使得他们的就业观念非常保守,这势必影响贫困毕业生的就业选择.绝大多数艺术类贫困毕业生只能通过每年公开招考教师、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编制,来获取一份稳定的工作.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主要依靠父母、亲友投资或借贷和个人积蓄,资金短缺、缺乏可以依赖的政府资助,知识面不宽,又没有专业人士指导,缺乏企业管理经验、市场推广困难,这些都使艺术类专业贫困毕业生自主创业困难重重.
2.3 艺术类专业贫困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低,初次就业离职率偏高
麦可思研究院《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5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为34%.其中,“211”院校2015届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为13%,非“211”本科院校离职率为26%,高职高专院校43%.报告同时指出,2016年本科就业红牌专业包括:应用心理学、化学、音乐表演、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美术学.红牌专业指的是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专业.艺术类专业中的美术学、音乐表演是几届的红牌专业.艺术类专业贫困生为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急于签约,盲目就业,初次就业后又因为薪酬福利水平不满意、缺少发展机会或空间、不适应或难以融入工作环境等诸多理由主动或被迫离职.
3 影响艺术类专业贫困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3.1 经济压力巨大,难以承担日益攀升的就业成本
就业成本是指毕业生家庭及个人为顺利完成就业,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所支付的各种费用和消耗的各种资源的总和.就业成本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主要是为了就业参加的各类型考试所需的报名费、复习培训费等;另外一部分主要是求职过程中简历的制作费、面试个人形象包装服装费、通讯费、人情礼品费等等,如果求职地点在大中型城市,还产生一大笔的往返路费、住宿餐饮费.这些花费对于普通家庭的毕业生都是笔不小的开支,贫困大学生主要来自偏僻农村,或来自城市低收入家庭,艺术类专业的学习成本的持续性高投入已经使大部分贫困生家庭捉襟见肘,日益高涨的就业成本许多家庭贫困的毕业生难以承受,只能放弃很多就业机会,这使得他们毕业生就业市场中处于劣势的地位.
3.2 综合素质不高,专业能力弱,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艺术类专业招生录取政策对文化课成绩要求不高,艺术生普遍专业情结浓厚,文化功底薄弱.高校艺术类专业现行的培养模式使得艺术生重专业课轻文化课情况更加突出,将全部心思放在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掌握上,对与专业相干的公共课程例如英语、计算机基础、思想道德修养等课程不感兴趣,忽视综合能力培养提高,来自贫困家庭的艺术类贫困生也存在这些问题.多数艺术类贫困生是参加集训通过艺考进入大学,他们本身专业水平差基本功不扎实.每天要利用大量时间和精力做兼职缓解经济压力,使他们无法全身心的投入专业学习,专业能力明显落后非贫困生.没有多余时间参加实践活动,使得贫困生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也有所欠缺,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的全面复合型人才,严重影响艺术类贫困毕业生就业.
3.3 就业期望值过高,就业观有偏差
艺术类专业贫困生经济压力大,大部分贫困生靠助学贷款勉强完成学业,前期学习的投入是其它专业的几倍,因此他们迫切希望毕业后能尽快改变贫困的状态,收回高昂的学习成本获得高回报.同时受父母传统保守“望子成龙”观念的影响,他们的就业期望值过高,希望能留在发达城市,获得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对薪资待遇有较高要求.艺术类专业学生普遍思想早熟,崇尚个性化,容易受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差.由于艺术类的专业性限制,使他们在就业时过分强调专业对口,使得就业面较狭窄.部分艺术类毕业生在就业选择时比较功利,较多考虑个人因素而忽视是否符合实际、符合社会需要,同时不能全面客观正确的认识自我,就业观存在严重偏差.
4 做好艺术类专业贫困生就业工作的建议
4.1 政府应完善就业政策,降低就业成本,拓宽艺术类专业贫困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政府要努力完善适合大学生就业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户籍和人口流动的政策制度,取消户口对毕业生就业的限制,构建顺畅的就业信息渠道,尤其要对艺术类专业贫困毕业生制定优惠的就业政策和保障机制.国家应对就业市场进行宏观调控,规范就业市场的运行机制,杜绝暗箱操作,让家庭贫困的毕业生与家庭经济状况好的毕业生有同等机会公平竞争,可以凭借自己的实力优胜劣汰.政府要想方设法降低艺术类贫困毕业生的就业成本,取缔那些以收费为目的的招聘会,完善对贫困毕业生就业的资助政策,减免他们就业参加考试、招聘会的费用.由于艺术类就业市场供大于求,区域需求不平衡,政府应出台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优惠政策,积极鼓励艺术专业贫困毕业生到基层、西部和中小城市就业,努力为艺术类贫困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
4.2 高校应改革教育培养模式,加强就业指导,提高艺术类专业贫困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高校应根据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艺术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规律以及市场需求及时改革专业设置和教育培养模式,增设有用的专业课程,删减不实用专业课程,继续加强艺术类专业的教学质量,同时高度重视学生个人文化修养、计算机应用、外语等能力培养.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在艺术类专业学生德育工作的特殊作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科学的择业观.
学校要为贫困生多创造艺术实践的平台,鼓励积极贫困生参加,通过实践提高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增强他们的专业自信,提高其人际交往与组织协调能力,树立团队合作观念.学校要积极帮助贫困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安排经验丰富的老师教授系统的就业指导课程,依据艺术类专业学生个性特征,将就业能力培养与新生入学教育、主题班会、课程教学以及校园文化相结合,提高贫困生的综合就业能力.
4.3 艺术类专业贫困毕业生要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树立创新创业意识
艺术类专业贫困毕业生要认清当前我国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在选择就业去向时不能只考虑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的城市,求职时过于强调专业对口、追求一步到位,要从自身的条件出发,客观公正的评价自我,摆正就业心态,降低就业期望值,合理定位,到基层、中小型城市、西部地区都将是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渠道.艺术类专业贫困生要勤学苦练、夯实专业基本技能,不断提高自身专业实践能力,同时在大学期间要积极参与人文、社会科学和专业艺术等方面的研讨、讲座及交流活动,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艺术类专业贫困生多参加团体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提高就业能力,培养自己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树立创业意识拓宽就业渠道.
5 结论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长期问题,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严峻.艺术类贫困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弱势群体,正确解决好他们的就业问题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重大作用.要解决艺术类专业贫困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需要政府大力支持,拓宽艺术类专业贫困毕业生的就业渠道,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提高艺术类专业贫困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学生本人更应该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1〕裴春燕.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力问题研究[D].燕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刘小红.高校贫困生就业指导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王一南.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4〕蓝冬玉.高校贫困生就业问题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07).
〔5〕潘祥臻.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G645
:A
:1673-260X(2017)05-0184-02
2017-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