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社会组织介入农村集中居住区文化建设路径的思考
——以始阳社区的文化建设为例

2017-03-29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居民社区农村

张 娜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 成都 610071)

当前社会组织介入农村集中居住区文化建设路径的思考
——以始阳社区的文化建设为例

张 娜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 成都 610071)

农村集中居住区的建造使农民由原来的散居状态进入到聚居状态,居住空间的转变使得邻里关系,生产、生活方式也相应发生变化,建立在原先生活基础上的价值观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迫切需要进行文化建设来重塑“共同意识”。以雅安市天全县境内的始阳社区为例,探讨社会组织在介入农村集中居住区的文化建设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社会组织;文化建设;集中居住区

“社区文化作为居民的群体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包括居民的知识、信仰、艺术、情感、道德、习惯以及社区居民从中获得的各种能力”[1]。由居住于该社区的居民共同创造,承载并塑造着该社区居民的价值观与行为方式,为社区的发展提供内在的精神支撑。

农村集中居住区是在国家进行城镇化建设进程中衍生出来的新型居民社会形态,是传统的农村社区向城市居民社区过渡的产物,这种社区一般是人为建造起来的,它的目的是为了让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促进城市向农村的正向辐射,提高农民生产、生活质量,实现农村面貌的统一化、整洁化、现代化,最终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集中居住区的建立打破了农民传统的散居状态,居住空间变得相对集中,居住环境相对改善,居住方式逐渐接近城镇化。集中居住区建起以后,农民由过去的散居转变为集中性的居住,打破传统的原子化状态,农民由熟人社会逐渐向半熟人社会过渡,此时进行社区文化建设会推动农民现代化的顺利转型。

雅安市天全县始阳镇位于 318 国道线上,背靠二郎山,是连接四川与西藏的咽喉之地,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同时也是天全县工业集中区所在地。全镇总面积达 50 平方公里,共有 14 个村(社)、81个村(居)民小组,人口约 2.2 万人。 2013 年雅安地震的震中距离始阳镇的直线距离不到30公里,地震发生后,始阳镇受灾严重,也正是在这个灾害的驱使下,始阳镇政府建立了始阳社区,将周边6个受灾严重的村落的 235 户村民集中到同一个社区中,由于居住地的转变,农民的心理还没有完全调整过来,社区内的房子缺少开放性,人们不能像以前那样随便的串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减少。由于农民自身的组织化不够,社区仅仅是作为一个居住地而已,社区的情感、文化、精神功能都没有建立起来。

针对这种情况,始阳镇政府向社会组织“Y”抛出了橄榄枝,通过购买社会组织的服务,帮助当地进行社区文化建设,促进当地农民价值观的重建,构筑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适应城镇化的生活。“Y”组织聚焦于农村扶贫与生计发展,以改善村民生活水平,提高社区的凝聚力与归属感为目标,由此重建乡村活力,实现美丽乡村梦。“Y”组织是一家非盈利性社会组织,成立于 2009 年,服务范围涵盖农村合作组织综合发展、农业技术培训、妇女生计发展、公益旅游、社区文化建设、扶贫方法研究与乡村规划等。

社会组织“Y”入驻始阳社区伊始,了解到该社区的特殊性,利用两个多月的时间对入住小区的6 个村 235 户住户逐一走访,了解他们真实的文化需求。首先成立了小型社区党支部,然后在党支部的领导下组织村民统一报名、公开竞争、民主选举,最终成立了小区自治管理委员会(简称自管委),主要负责管理本村村民的日常事务,制定并通过了《始阳镇凤翔新民小区自治章程》。为充分调动社区人员参与小区管理服务,又相继成立了艺术团、老年协会、摄影爱好者等群众组织。通过这些组织开展活动来带动社区文明风气风貌和邻里风气好转,形成和谐互助的邻里氛围。

一、农村集中居住区进行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空间转变导致归属感缺失,文化认同感淡化

农村集中居住区的建立使农民突破了地缘的界限,农村社会也由封闭到开放,农民与原来的居住地发生了疏离,农村共同体呈现出萎缩的状态,交往方式、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农民原来的文化认同感已经消失殆尽,需要重建新的价值体系。而且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理性的经济利益原则与个人主义至上的价值观快速渗透到农民群体中,个人利益被放在第一位,与此同时传统的道德约束,规则的作用也在慢慢减弱,本位主义至上的风气使得农村社区处于一种独立的原子化状态,农民之间变得疏远、孤立、冷漠。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更不容易产生文化认同感。芝加哥大学教授韦思在早年的研究中提到 :“集结于城市的大量人口 ,背景多元化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表面化、无名化 ;居住密度的增加虽然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但人际关系却变得疏离……”[2]。农村集中居住区也同样面临着这个困境。目前多数农村社区主要是通过举办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来增加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但是由于资源和活动形式有限,“社区精神”的培养效果不乐观。社区工作人员“力不从心”,这不利于社区认同感的培育,也不利于增强农村集中居住区居民对新的生活方式的适应性,社区文化认同感迟迟建立不起来,社区文化建设迫在眉睫。

(二)居民文化需求表达不足,组织能力有限

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村区域,尤其是西部偏远地区 ,农民的文化生活极其匮乏 ,主要是赶场 ,每年一两次的物资交流会,逢红白喜事看一两场电影,看电视,平时跳跳广场舞。农村活动普遍缺乏多样化的科技传媒手段。而贫困山区电视入户率都不高,互联网的使用更几乎是一片空白,农民对文化的需求完全得不到满足。此外,青壮年都选择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打工或者求学,导致农村精英的大量流失,农村中留下来的多是一些“‘38’‘61’‘99’部队”。开展的活动多为扭秧歌、舞扇子、唱戏之类的陈旧、毫无新意的传统文化活动。与时俱进、创新性的项目少,农村文艺活动整体上处于一种低水平状态。如果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借助社会组织的专业性、理论性的指导与帮助。

二、当前社会组织介入农村集中居住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形式单一,参与人员的多样性不够并且参与度不高

社区文化建设过于简单化。由于目前多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是老年人、妇女,开展的活动以服务她们为主要目标,通常以唱歌、跳舞、读书看报为主。“Y”社会组织在刚进驻始阳社区时组织的文化活动就是定期把居民集中到一起做做游戏或唱唱歌,甚至有时候就只是拍一些照片,浮于形式化,根本就不举办文化活动。举办活动坚持在每月一次的频率上,由于始阳社区的老年人、妇女比较多,“Y”组织在开展活动时也倾向于开展一些符合她们需求的活动,以致于随后的活动中参加人员也多为老人,妇女,形成一个死循环,将社区中的青壮年无形中排除在外。

(二)社会组织提供的文化服务较单调,肤浅,与村民真正的文化需求不符。

由于社会组织在开展活动时并没有进行相应的调研,开展的文化活动没有得到居民的积极响应,居民的参与度较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活动前期的筹备策划主要是社会组织的工作人员负责,甚至有的社区所举办的社区文化活动,从前期策划到举办过程基本上都是由居委会成员和社会组织的工作人员讨论决定;当地居民对于这种现象也是持无所谓的态度,居民的文化主体意识还没有树立起来。二是在举办文化建设活动过程中居民参与度较低。在文化活动过程中,由于场地和时间以及工作人员自身能力等方面的限制,或者对参与群体的调研不充分,未能兼顾不同群体对文化活动的真实需求,导致社区成员参与积极性不高,造成了少数人参与,多数人被动观看甚至完全不参与的现象。可见,居民的文化需求表达不足,需要社会组织进行培育。

(三)社会组织的独立性不够,对政府存有依赖性。

由于政府购买了社会组织的服务,所以社会组织不仅不能完全脱离政府的管控,而且某种程度上变成了政府的附属。西方的社会组织发展比较成熟,他们的资金渠道一般由企业或个人赞助,但中国大部分的社会组织没有筹集资金的渠道或者筹集的资金较少,因此,大部分的社会组织还是要依赖政府的支持。这将会导致社会组织在进行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要以政府的指示为自己行动的准则,无形中被禁锢了手脚,社区文化建设缺少创新性。由于始阳镇政府购买了“Y”社会组织的服务,所以“Y”社会组织在始阳社区所开展的一切活动都要政府同意之后才能开展,通过笔者与“Y”组织的理事的访谈,发现虽然政府为其提供资金支持,但是为期两年的项目,政府仅资助了几万元,仅用于该社会组织的日常开支都捉襟见肘,因此开展活动的质量和频率都大打折扣。

三、提升社会组织介入农村集中居住区文化建设成效的思考

(一)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

1.人是文化建设的主体,发掘社区文化人才

“社区文化建设队伍是开展社区文化建设的主力军。积极发现、培养人才,努力造就一支合格的农村文化工作骨干队伍,是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人力资本,是加强社区文化建设、进一步发展社区文化的迫切要求”[2]。农村这片沃土上孕育着许多优秀的民间文艺人[3],但是这些人才是需要不断地挖掘和培养的。充分调动民间艺人的积极性,为举办文艺活动提供充足的后备力量,使社区文化活动更具创新力与魅力。一方面,广泛挖掘老艺术家们的文艺骨干作用,精心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另一方面发挥党员同志的先锋带头作用。

与此同时要注重群众组织的培育,群众社团组织承担着社区文化建设载体的重要作用。群众社团组织需要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制定组织章程,对组织目标与性质、民主决策、财务收支状况、活动形式等各项内容作出明确的规定。通过对群众社团组织内部的规范化管理使其朝着标准化社会组织过渡。“Y”社会组织在当地社区先后成立了新民家庭教育服务小组、新民小区自管委、凤翔艺术团、凤翔新民老年协会,每个组织都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选出了1名理事,4名委员,并制定了组织章程。

2.注重观念的转变,培育居民的文化自觉

进行社区文化建设的关键就是将居民的文化需要放到文化建设主体的地位,提高居民参与的积极性。通过成立自发组织逐渐强化居民的文化主体意识,形成文化自觉。通过培育居民的文化自觉不仅要农民自发产生文化上的需求,并且能够主动自觉地组织和参与文化活动,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从而促进社区文化建设。当前社区居民的主体意识还比较淡薄:一是文化消费较低,二是在文化建设中“等靠要”的思想突出,缺乏主动创新精神,很多社区的文化活动除了看电视就没有其他的文化活动了。

培育居民的文化自觉还需要对居民进行积极地引导,对文化能人和积极分子进行适当的物质奖励,提高其积极性。凤翔艺术团每年参加的文艺汇演都能得到一笔奖金,用于艺术团成员衣服、音响设备的置办上面,组织成员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其次开展公共文化活动,引导人们积极参加到公共生活中去,在公共生活的互动中增加人们相互之间的了解与感情,改变社区中居民的原子化的状态,另外通过公共生活还可以使社区成员获得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增强居民互相间的了解和感情,进而强化社区成员的文化认同感。

(二 )进一步发展社工教育,成立专业的人才队伍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精通法律、经济,懂外语、懂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对于社会组织的发展的尤为重要。因此,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社会组织专业队伍,已成为发展社会组织的关键所在。“Y”社会组织人才队伍的专业性不强,社会公益的氛围不够浓厚,并且工作人员工资待遇保障水平较低,专职人员共6人。其他大多为兼职、志愿者等,工作人员的流动性太强,不利于社区工作的长期开展。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努力提高社会组织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参加针对性的业务培训活动,提高组织人才队伍的政治素质、业务水平、专业化程度以及服务意识。朝着规范化与专业化方向发展,为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三 )加大对社会组织的宣传力度,让民众了解,获得民众的认同和支持

由于中国的社会组织起步较晚,发展不够成熟,民众对社会组织的态度就是不理解,不知道,不认同,这对社会组织开展相关活动产生阻碍。一个有较高的社会公信力的组织,就能拥有高的社会威望,这样对于组织而言,也更容易获得丰富的社会资源。因此社会组织必须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自身的名声,获得民众的认可与支持。

(四 )探索资金渠道,祛除对政府的依赖性,保持独立性和自主性

社会组织可以通过承办各类公共文化活动,进行文艺创作,扩大自身活动的影响力,积极争取政府的文化专项资金。此外社会组织还可以向西方学习,向企业和个人有效地募集资金。为了能够有效获得资金,社会组织要加强对自身组织建设的标准要求,努力向正规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同时要将组织内部财务收支状况公之于众,确保资金流向的透明化以增加社会对其的认可与信任,此外社会组织也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来开拓一些资金渠道,解决自身经费短缺的问题。“Y”社会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初步计划利用所在地区依山傍水的地理优势,发展民宿,将赚取的资金用于社会组织自身的发展上面,摆脱对政府的资金依赖。

四、结束语

社会组织在进行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村民的主体地位,以村民的真正需要为主,避免主体地位的错位和主体意识的缺失,尊重村民自主选择文化的权利,提高村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与热情。社区自治的情况下,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只能是人民,但是要是想将文化建设做的好,还需要社会组织技能上和方法上的帮助和政府提供的方向上的引导和规范。

[1]孟固,白志刚 .社区文化与公民素质 [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3.

[2]顾 朝 林 . 城 市 社 会 学 [M].南 京 :东 南 大 学 出 版社 ,2002:157.

[3]夏周青 .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基本路径探讨 [J].西部学刊,2013,(12):39-40.

[编校:杨英伟]

Thinking of Current Social Organization Involved in Culture Construction Path in Rural Dense Residential Areas —Taking Shiyang community as example

ZHANG Na
(Sichuan Provincial Party Institute, Chengdu Sichuan 610071)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Dense Residential Area” made famers from scattered to populated state. As the living space changed, the neighborhood relations, production mode and life style also changed. Values based on the original life are changing accordingly, so cultural construction should be carried out urgently to rebuild the “common sense”. This paper, taking Shiyang community in Ya’an city as example, discussed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when social organization is involved in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rural dense residential areas.

social organization; culture construction; rural dense residential area

D669.3

A

1671-9654(2017)02-0093-04

10.13829/j.cnki.issn.1671-9654.2017.02.023

2017-03-20

张娜(1992- ),女,山东临沂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原理。

猜你喜欢

居民社区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石器时代的居民
社区大作战
石器时代的居民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你睡得香吗?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1/4居民睡眠“不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