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语境下中西禁忌语差异分析
2017-03-29陈虹羽
陈虹羽
(岭南师范学院 基础教育学院,广东 湛江524000)
跨文化交际语境下中西禁忌语差异分析
陈虹羽
(岭南师范学院 基础教育学院,广东 湛江524000)
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语,作为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的语言现象。本文把中西方禁忌语现象分为礼教文化、迷信、种族、羞于启齿、话题禁忌语5大类,并找出它们的形成原因,提出三点跨文化交际的策略,希望能帮助大家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得体,避免语用失误,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跨文化交际;禁忌语;避讳
《礼记·曲礼》说:“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从古籍中可看出,了解对方的禁忌语与否,是跨文化交际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语言中的词跟其所指的实物从理论上说是没有必然联系的,但是人们常常把语言中的词跟事物联系起来,迷信语言的魔力,这在原始人那里表现得十分明显,原始人认为一些事情不能出现,不便出现,那么表达这些事物的词语也应避免说出来。这些不能说或不便说的词语便是禁忌语,禁忌语也叫塔布(taboo,linguistic taboo)[1]。
1 中西方禁忌语现象的对比分类
1.1 礼教文化禁忌语
1.1.1 对长亲名字的避讳
在中国,对长亲的名字要避讳。司马迁的父亲叫司马谈,《史记》中就把“赵谈”改为“赵同”,“张孟谈”改为了“张孟同”;《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母亲叫贾敏,每当林黛玉读到“敏”,就把它念成“秘”,或者是写到“敏”时,都会添减两笔;大诗人杜甫的母亲名字叫做“海棠”,所以杜甫的近3 000多首诗歌中没有一处提到海棠,正如苏轼所说:“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留诗。”这就是父母的名讳在中国的禁忌语。而在西方,人们喜用长辈的名字为孩子取名,晚辈与长辈同名现象十分普遍。
1.1.2 对帝王名字的避讳
在中国,对帝王的名字也要避讳,如不避讳,则被视为大逆不道,重则会招致杀身之祸。如在地名上,浙江的龙泉县,原名龙渊县,唐代避唐高祖李渊的讳,改称龙泉县。江苏的宜兴,山西的宜川,原名为义兴、义川,因为宋代避宋太宗赵光义的讳,而改为宜兴和宜川。在时间上,“正月”的“正”读平声,不读去声,这是因为秦始皇名嬴政,和“政”同音的“正”就改读阴平。二十四节气的“惊蛰”原名叫“启蛰”,因为避汉景帝刘启讳,改“启”为“惊”。在其他事物上,再比如汉明帝名庄,为了避讳,把庄姓改为严姓,《庄子》也就成了《严子》。民部尚书改为户部尚书,也是因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对帝王名字的避讳,到了清朝,简直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在清朝雍正年间,是主考官查嗣庭以“维民所止”为考题,被曲解为“雍正砍头”,“雍正”二字去其头,正是“维止”二字,结果查嗣庭惨死狱中,还被戮尸示众。
但是在西方,有些人却喜欢用伟人的名字为自己的孩子命名,以此表示对孩子寄予的厚望,提起自己孩子的名字时,感到十分自豪。
1.2 迷信禁忌语
1.2.1 数字的禁忌
不少民族都有对数字的禁忌,这跟对“死亡”禁忌也直接相关。在中国,民间认为66岁、73岁、84岁都是人生中的“槛”,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66 不死也得掉块肉”,“73、84,阎王不叫自己去”,因而,老年人往往忌讳说这3个岁数,常常多报一岁,或少说一岁,以回避所谓的“槛”。中国多数地方忌讳“四”这个数字,因为“四”跟“死”谐音。所以在中国,人们一般不喜欢带有“4”字尾的电话号码和车牌号码,有些酒店的门牌号甚至不会出现“4”字。然而西方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人们不会忌讳“4”,反而是“13”这个数字却被他们视为不吉利的凶数。要是“13日”正好赶上星期五,就更不吉利,称之为“黑色星期五”。西方人关于“13”的忌讳一般都源于两个传说:一个是因为耶稣在13日被他第十三个弟子犹大出卖,使耶稣受尽折磨;另一个是源于希腊神话,在哈弗拉宴会中,来的第十三个客人洛基,招致天神的爱宠伯尔特送了性命。因此,“13”这个数字在西方的一些国家中是象征着不幸,他们的门牌号也往往避免“13”这个数字。
1.2.2 谐音的禁忌
在中国,社会上还有许多关于谐音的禁忌语。如在上海,人们去探望病人,不送苹果,因为“苹果”跟“病故”谐音;新娘子上门忌讳吃瓜,因为“瓜”跟“寡”谐音。但是在北方,去医院看望病人一般都带几个苹果,因为苹果象征着“平安”;由于“梨”跟“离”谐音,许多地方,尤其是情人、夫妻在分别时不吃“梨子”,梨也不能分着吃,因为“分梨”和“分离”谐音。又如广东人出租自己的空房子,在出租启示上一般不写“空屋出租”,而用“急宅出租”代替,这是因为粤语中的“空”与“凶”谐音,“急”与“吉”谐音。 在美国西部,“Tres Pinos”是常见的西班牙店名,西班牙语中Pinos的发音为[pinous],近似于英语中 penis(阴茎)的发音,为了避免难堪,人们把Pinos读作[painus]。
1.3 话题禁忌语
1.3.1 “死”的禁忌语
无论在汉语还是英语中,“死”这个词是人们最为忌讳说出的词,因而从古到今便出现了许许多多有关“死”的同义委婉语,如《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即便在现代汉语中也有许多,如“病故、逝世、去世、夭折、心脏停止了跳动、百年之后”等是书面语中常用的表达方式,口语中可以说“走了、老了、咽气了、永远离开了、不在了”。如果是坏人死了,可以说“断气了、见鬼去了、见阎王了、到阎王那里去报道了”;如果是因公而死或者是党政干部死了,可以说是“牺牲、倒下、殉职、献出宝贵的生命、光荣了”,用调侃的方式还可以说“见马克思了、见上帝了、升天了、圆寂、卖咸鸭蛋、见爹妈(已去世)”。
在英语中,也用“pass away”“go west(到西方极乐世界)”“fall asleep (长眠)”“pay the debt nature(了解尘缘)”“be with god”等来代替“die”。
1.3.2 女性禁忌语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女性的身上尤为明显。在汉语,一般不用“肥胖”来形容女性,因为在女性看来,“肥胖”这个词是极不礼貌的,用“丰满”“丰腴”则更加容易让人接受;在英语,则用“plump”形容女子丰满,用“slim”“slender”来形容女子苗条,因为“skinny”给人以一种不健康的感觉。至于“ugly”,在英语中被划为了禁忌语之列,一般使用“plain”或“not pretty”形容女子一般,如“His girlfriend is not pretty.”
在西方,年龄与婚姻是女性的两大隐私,因此,人们不便询问女性的年龄与婚姻状况,否则,会触犯到她们的隐私;然而在中国,女性并不介意对方询问自己的年龄与婚姻状况,尤其谈话涉及到“个人问题”时,遇到未婚的,甚至会遇到好心者帮忙介绍。
1.3.3 “老”的禁忌语
中国人不讳言“老”,年纪稍大一点的人在一起甚至比谁更“老”,在年轻人眼里,老人更是智慧与经验的象征,俗话有“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姜还是老的辣”“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诗歌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上种种,都是对年长者的赞美。而在西方,则更崇尚“年轻就是资本”这个思想,没有“老人”(old people),只有“senior citizen” 或 “the longer-lived”,退休的人常指“pensioners”而不是“retired people”。
2 中西方禁忌语差异形成的原因
2.1 地理因素
英国是大西洋上的一个岛国,四面环海,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而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地域的巨大差异必然导致观念的不同,就如“西风”一词在中国就有一种“萧瑟、悲伤”的感觉,在“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看牛鬼蛇神,正节节溃败,东风浩荡西风衰”等文学作品中都有所体现。而在西方的作品里,西风却象征着“积极向上”。原因是中国的西方是一篇荒凉之地,而欧洲的西方是一片汪洋大海,不同的地理环境赋予了“西风”不同的意义,因此也必然赋予了中西词语不同的内涵。
2.2 语言因素
中国人对数字“4”有所禁忌,是因为“4”字与“死”谐音,而“8”字在中国备受宠爱,因为“8”字与“发”字的谐音。还有,人们不能给老人送钟表,因为送钟谐音“送终”。不能给学生买书,因为书谐音“输”。但是在西方却不忌讳这些,因为“four”与“die”的发音相去甚远,“eight”与“fortune”也难以扯上关系。所以语言因素在禁忌语的差异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3 民族文化因素
民族文化因素是造成中西禁忌语差异最主要的因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道德核心是“礼”,“礼”的基本精神是上尊下卑。在“礼”的要求下,在中国形成了“为亲者讳,为尊者讳,为长者讳”的道德取向。
而西方民族文化则以“平等”为原则,“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在17世纪中叶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已深入人心。无论长幼男女,社会地位高低,均可直呼其名。
3 汉英禁忌语知识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几点建议
3.1 进行跨地域沟通
进行跨地域沟通,直接融入两种语言文化氛围中,是了解中西方文化、宗教、道德规范、政治、价值观差异的重要途径和最有效的方法,这些差异往往是学生语言学习过程中的盲点,很容易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例如:
1)A:姑娘,你今年几岁了?
B:28,怎么了?
B:在哪里工作呢?
A:在第一小学教书。
B:有男朋友了吗?
A:没有呢,有好介绍吗?
这段对话,在中国人的眼里,十分平常,表示关心对方,但对英美人来说,却像审问犯人一样,年龄、个人问题、以及工作都是他们的禁忌语。
2)A:You are so beautiful.
B:Where,where.
3)A:Thanks for your help.
B:No,you are welcome.
以上两个例子,在中国人看来,可能是谦虚的表现,可英美人却会很反感,认为这是一种虚伪和敷衍的态度。
从以上两个例子可知,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必须了解对方的交际风格,以免适得其反,使交际陷入困境。
3.2 使用吉祥语
吉祥语就是吉利的、好听的话。使用吉祥语也跟文化有关,一般人都认为吉祥语具有逢凶化吉、富贵降生的神秘莫测的力量,这也是语言崇拜的一种表现。所以,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尽量多使用吉祥语。因为“8”在某方言中和“发”谐音,所以中国人认为“8”是吉祥的数字,所以与中国人交往,选日子要选“初八”或“8”号,挑房号最好是“808”,手机车牌尾数最好是“8”。 桔子的“桔”在许多地方由于跟“吉祥”的“吉”谐音,每逢年节给别人送一盆金桔放到家里,以祝吉祥如意。
接待西方国家的客人,切记不要订带有“13”数字的房间。据了解,美国人一般喜欢数字“7”,英语中有“Lucky seven”的说法,部分原因是传说中的上帝只用了“7”天创造了人类。很多美国人把带“7”的日子定为自己的结婚日,所以西方人做祷告和出游都尽量选带“7”的日子。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说吉利的话,取吉利的名字,选吉利的日子,寄托着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这多数是一种民间风俗习惯,图个吉利美满,也不必都看成迷信。
3.3 适当的恭维
恭维语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言语行为之一,但在不同文化的具体实施中却可能很不一样。“外貌”和“成就”是西方文化环境中恭维最常涉及的话题,特别是恭维他人的“外貌”,是非常普通的现象。尤其是对于女性,换了衣服,做了发型等等,只要有了点变化,似乎都必须受到及时恭维。在西方文化中,男性称赞女性的容貌、身段、穿戴打扮等,可以说是很平常的。但是,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基本上是个禁忌。现在的情况虽有一些变化,类似对女性外貌方面的恭维逐渐多了起来,但依然要受具体情境中各种因素的限制。因此,如果外国男孩用“You are a sexy girl”来赞美一个中国女孩,一般不容易被接受,有时甚至会被中国女孩视为犯了禁忌。但是在美国,人们并不会觉得有什么不适合,甚至母亲也会用“sexy”来形容自己的女儿。因此,适当的恭维,对跨文化交际有着重要的帮助。
4 结语
现在的时代,是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无论个人、社会、民族、乃至国家与国家之间,都存在着文化差异甚至文化沟壑。前人对禁忌语的研究,都很少寻找其成因与提出建议,这也是笔者对于前人研究的创新之处。中西民族文化的不同是中西禁忌语的差异的最大原因,“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了解中西禁忌语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把万能钥匙[2]。否则,便会在跨文化交际中闹出笑话。
[1]齐沪扬,陈昌来.应用语言学纲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匡玉梅.现代交际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刘志明
Taboo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Languages in the Contex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HEN Hongyu
(Lingnan Normal University,Zhanjiang Guangdong524000,China)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taboo,as an important part of language and culture,is a widespread phenomenon in human society.Its phenomenon in Chinese and Western Languages is divided into 5 categories:etiquette culture,superstition,ethnicity,shame and topic taboo.The causes of their formation is fond out,and three strategie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re put forward in this paper,hoping to help people to be tactful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avoid the pragmatic failure and achieve the purpose of successful communicati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forbidding language;taboo
H030
A
1674-5787(2017)03-0097-04
10.13887/j.cnki.jccee.2017(3).24
2017-04-24
陈虹羽(1989—),女,广东湛江人,硕士,岭南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