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微博时代的传播与发展
2017-03-29柴裕如
文/柴裕如
随着技术发展,网络及移动设备的普及,微博逐渐成为我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一些问题也在渐渐浮现,如何正视并解决微博运行中产生的问题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微博的出现及兴起原因
微博究竟从何兴起又为什么会迅速蹿红呢? 2009年8月,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用户可以通过网页、WAP页面、手机客户端、手机短信、彩信发布消息或上传图片。微博凭借“自由、高流动性、高个人化与迅速传播”的特点吸引了民众的高度参与。
二、微博的特点
(一)自主性
微博不同于广播、电视、报纸等,是以一种简单的浏览器,供网民在上面自由言论,微博重上自由、个性、开放,网页的主权属于博主个人,即使是网站服务提供者也不能轻易侵犯 。博主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风格自主设计并发表观点与志同道合者互相交流。写作和发布内容包罗万象,受到的约束和把关相对较少。
(二)简约性。
微博在操作技术上是相对简单,技术含量不高。信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查看方便明了,并且不需要通过专业性软件制作。网民只要上相关网站注册,就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拥有自己的微博。且所需要的费用少,是否开通会员不影响基本操作,决定权在网民自己手中。
三、微博带来的具体问题
(一)虚假信息多
微博具有“自媒体”性质,在微博上大众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在娱乐方面,常有一些娱乐记者为了追求轰动、吸引粉丝在网络上曝光明星的隐私话题,但发布的消息内容含糊隐晦。微博在转发评论方面的传播十分迅速,消息往往还未被证实就已经造成了广泛的影响,这对当事人和受众的生活造成极其恶劣的负面影响,危及媒体公信力。
(二)信息冗余,作者版权受到侵害
如今微博字数少,门槛低,使信息得以快速传递。一个热点新闻出来之后被大量转载,信息内容千篇一律,传播效益不佳,降低阅读效率,造成了媒介资源和注意力的浪费。另有些网友在不明作者与出处的情况下便随意使用他人作品,造成侵权行为。最近林志颖在微博中使用篡改后的摄影师作品,该作品作者朱庆福以侵权为由,将林志颖诉至法院。最后法院审结判决林志颖构成侵权,赔偿朱庆福30余万,并在微博置顶位置连续72小时发表声明,向原告赔礼道歉。
(三)语言暴力盛行,违背法律道德
微博凭借发布门槛低、支持各种形式的发布与转发而成功吸引了大众参与。微博被认为是“草根盛筵”,是大众展示自己生活、抒发情感的平台。但是在这个平台上也会出现一系列问题触犯道德和法律。某些微博用户也会在微博上刻意曝光他人隐私,如身份证照片、家庭地址等,对他人生活造成困扰和伤害。
四、探析微博问题的产生缘由
纵观微博不断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相关平台技术存在漏洞
目前我国的微博仍处于萌芽状态,准入门槛低,建设模式照搬西方运行。由于用户的真实身份信息只用于后台注册,前台发言则可以继续使用匿名,所以部分用户仍可以有恃无恐地发表具有人生攻击的言论。
(二)把关人缺失
微博虽然降低了写作门槛,激发了大众的表达欲望。但大部分信息流于表而、较为肤浅,甚至连时间地点等关键信息都存在缺失问题。这样的信息不经过把关就发布并传播,再经过部分受众传播过程中的添油加醋或是错误揣测很容易产生误差,导致不实信息的出现。
五、如何解决网络直播问题的方法
(一)加强相关法律的制定,增大处罚力度
相关部门加大监察力度,例如2016年2月25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有关业务局会同北京市网信办就传播淫秽色情信息突出问题联合约谈新浪微博负责人,要求其切实履行好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主体责任,开展自查自纠,全面清理淫秽色情信息。公安部应设立网安警务室,工信部组织技术力量针对主流平台开展信息安全评估,并及时配合相关部门做好网络言行违法违规信息的依法处置。
(二)明确定位,严格把关
由于微博具有 “传受合一”的特点,信息只能通过时间的顺序排列进行。对于这一现象,相关平台应加强人工筛选和把关工作,对微博先审后放。明确定位,高效及时地完成对微博事件的分析汇总,推动微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同时在门槛设置上也应采取措施,例如在微博注册时填写真实的身份信息,待系统确认无误后才能拥有自己的账号。
(三)全社会共同努力,相互配合
渤海大学教师王吉鹏曾发表《网站的下一个称呼:老鸨》和《经营网络色情的CEO能判多少年?——网络色情的法律范畴分析》等文章,批评了国内几家著名的门户网站的网络色情现状。这些文章很快被国内多家网站和媒体转载。博客中国针对这一情况,在网站上推出《中国互联网呼唤反黄运动专题》,被批评的网站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其内容进行了更改和删除,互联网反黄事件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这一胜利表明,微博环境的净化,不仅需要政府和技术平台,还需要人民的监督和管理。因此,社会公众也应善用微博发声,积极参与公共事件,行使自己的权利。
[1]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谢耘耕.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3]冯结兰.博客及其传播学意义探析[D].广西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