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途径探讨
2017-03-29武汉市汉铁初级中学蒋必武
■ 武汉市汉铁初级中学 蒋必武
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途径探讨
■ 武汉市汉铁初级中学 蒋必武
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介入,特别各类信息资源的井喷,教学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多媒体环境下,教学不再是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权威的知识传授为过程,而成为一个借助多媒体,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信息传递和能力培养过程;教学环节也趋于系统化,不再局限于满堂灌的课堂讲授,而成为一个以学生为中心,运用课堂和课余碎片化时间,通过各种教学设施科学条理地呈现相关知识信息,并促进学习者知识建构的动态非线性交互过程。因此我们要与时俱进构建新的课堂教学策略,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的便利,以适应教学的要求。但不管使用什么途径、使用什么媒体,其最终的目的是减轻师生的负担,同时提高教与学效益。从教的角度来看,我一直认为多媒体信息技术是课前的帮手、是课中的助手,是课后的扶手。从学的角度来看,学习是没有固定点的持续运动,教育是要让真正的学习发生,这是教育的起点。
一、课前的帮手,遵守三原则
随着国家三通两平台的开放和设置,再加上各大传媒集团对教育这块的投入,于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同时良莠不齐。课堂是我们学习的主阵地,基于此,在课前我们在考虑媒体资源时要注意一下三原则。
1.首先选材要让学生惊讶
除教学环节的巧妙设计引发的惊讶外;这里主要是说我根据所教授的内容怎样选材。如我在上新教材七上Unit6是就利用《教学大师》在课前搜集了有关水果的谚语及特殊用法:the apple of one's eye(掌上明珠);the Big Apple(纽约城);top banana(大老板)a lemon(原意一个柠檬,现指没有价值的商品)That car is a lemon.那辆小汽车不值钱。An apple a day keeps doctor away(一天一个苹果,医生不找我.)。当我在Warming Up这个环节就呈现给学生时,就立刻勾起了他们的好奇心,既有想悄悄查字典的,也有想等到我奖励他们的。谁回答了一个问题或者表演了一个对话,我就喊他到讲台上来悄悄告诉他,作为一种奖励。有时我留在课后让他们自己查字典,然后再在全班公布。
2.其次是用材要让学生欢笑
还是这个单元,我在课中见学生疲惫之际就弄一些歇后语:投缘是知音——相交(香蕉),美景不知返——流连(榴莲),洒泪惜相别——离(梨),师傅有后代——师子(柿子),紧急关头撒腿跑——逃(桃),老太太吃(柿子)——专拣软拿,冬天吃(山楂)——寒酸,熟透了(桑葚)——红得发紫。又如:在教《Go for it》BⅡUnit7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第一课时,我先把自己制作的milk shake让学生尝一尝,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紧接着播放制作我自己制作a banana milk shake时拍摄的短片,再用自己带来的实物向学生一一展示影片中的六个制作步骤。同时用英语向学生解释,并且领读和板书生词,为学生自己动手,动口打下基础。【目前流行的翻转课堂模式】(peel,cut up,yogurt,blender,pour…into,turn on,drink)待步骤知晓,生词上口,学生都跃跃欲试。这样我就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准备的实物,用自己的话边做边解释,之后对他们的制作过程和结果进行评比。毫无疑问: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他们的成就全写在脸上:能听懂有关制作香蕉奶昔的步骤,并能表达该饮料的制作过程,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实际生活能力。最后让学生对香蕉奶昔的制作过程进行书面表达,从而达到同声译的效果。
3.最后识材要让学生赞美
赞美如同阳光,总给人带来温暖。因为人最大的渴望就是被赞美。同时赞美是一种导向、是一种标高、是一种梦想。这里的识材是指学生认识到教师所讲的知识的价值。例如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你用他没有想到的方式加以解决,就会什么“爽歪歪”、什么“歪歪爽”等引来学生一片赞美。又如学生遇到 sometime;some time;sometimes; some times几个词的辨析时,不知道怎样很清楚地辨析它们的意思与用法。我就讲了如下故事:some time的应用:some time原本是一对十分要好的朋友,但some与她的父母要移居国外生活,所以要分开一段时间,但some和time十分依依不舍,她们相信sometime会在将来某一时刻还会再见面,时光飞逝,time也因岁月匆匆加上了s变成了times,每年some都会回国看望times,所以sometimes也只是偶尔见一次面,虽然some times会分开很多次,但她们相信她们的友谊会天长地久!就这样学生就很轻松地记住了。其实这也不是我编的,而是在平时浏览资料时就顺手把它下载到自己云盘里。以免“书到用时方恨少。”课堂上有了惊讶声,说明学生人到了,在旅游途中,导游总说一句话:没有到的请举手,常常引来一片笑声;有了笑声,说明学生的心到了,因为学生在思考;有了赞美声,说明学生的情到了,因为赞美是人心底一种积极情感的流露。人到是高效课堂的起点,心到是高效课堂的看点,而情到是高效课堂的靓点,同时更是下一堂课学生期盼的起点。
二、课中的助手,实现三个目标
首先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是让学生掌握方法,最后还能学到知识。教育就是把最有价值的东西,在最恰当的时机教给最愿意学的人。教育与其是“传道、授业、解惑”,不如说是一直在苦苦寻觅那些与你有缘的人。只有找到这些人,你愿意给,她们愿意要。你情我愿。那么怎样才能实现上述目标呢?
这就要求我们随时注意收集:一是从天上即注意相应的网络比如湖北省第一教育网、武汉市教育云、教材后的光盘、《教学大师》、各大报社等,二是从人间,即远处听课就带着盘子,只要能拷,立马就去带走;学校各备课组集中到教研组,这样交换使用。还有就是寒暑假时确定每个备课组成员一人准备一到两个单元,打包上传集中到群里,然后各自下载再整理。随地注意整理,就是说将收集到的资料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自己班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变通,以便拿来,切忌囫囵吞枣;最后随时注意交流。我们每个人都有三朋四友,遇到区集中开会或者利用qq互传资料,这里就要询问对方上课用后的问题所在,以便自身少走弯路。
三、课后的扶手,达到三种效果
时下流行的一句话是“一个人的成就只要看他晚上八点到十点在干什么,便可以知晓。”基于此,我便采取了如下三种途径:
1.架起一座桥,减轻教师的负担
利用QQ群,将部分有档次或者能锻炼学生能力的题目发到我建的群里,如一篇小阅读、三到五个单选题等,后来基本上各班、各科都这样布置作业。后来学生还把他们在别处培优的题目也放在群里供大家分享。特别是学生能及时与我互动,立即解决问题。我还根据学生发答案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看似增加了时间,其实因为学生一旦呈良性地发展,他们就不会停止追求的步伐,最后我的负担也减轻了,更重要地是立刻知晓学生存在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与学生交上了朋友。
2.制成一架梯,开发学生的潜能
受学生打游戏的启迪,我将群变成了三个:寻梦、追梦、圆梦,呈梯形分布,让不同的学生都有作业可做。如此再一次激发了学生竞争的欲望和信心。如此暗流涌动,千帆竞发。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决定进入哪一个群。特别是QQ“留言”板块的使用,不仅实现师生、生生平等多向互动,而且很好地拓展延伸了翻转课堂。学生在学习我发布的资源和做相关练习时,不同的学生都遇到不同程度的问题,他们就通过QQ语音或者文字留言,师生都能看到或者听到,会解答的学生便直接就回复了。而对于问的比较多的,我就在鼓励他们继续阅读我发的相关资源的同时,我决定在课堂上集中讲解。通过这种途径,我就很好地了解到学生知识的底线和能力的上限,课堂教学自然变得很有针对性。这种有声或者无声的交流既可以同时收到多位同学的发言,给每位同学平等发挥的空间,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变成了一种愉快的活动。为真正实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打下了物质基础。更重要地是在关注所有学生的同时,特别关注了我平常最担心的几个,Lucy,Mike and Lilei。
利用翻转课堂,将原来需要在课堂中花大量时间进行的知识点的讲解,放到了课堂外。而在课堂中,利用活动与微课的结合,又能够强化这些知识点。课堂变成了解决问题的地方,过程层次化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课堂效率有了明显的提升,学生人人有不同程度地发展。很好地实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 特别是资源的模块化,实现了“背景知识点、能力突破点、课后延伸点”三位一体的套餐体系。人人有事做、人人能表现、人人有发展。
3.开辟一片天,健康师生的身心
教师有了兴趣,把每天的“砌墙”、每月的“造楼”悄悄变为“建城”,即由当初的“就业”转化为“职业”,最后质变为“事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后,他背单词不觉得苦,他做阅读不觉得累,他一看见英语就来劲,久而久之他变“要他学”为“我要学”。这样一来自然高效。更重要的是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学生自己超前学,自己扎实地学,老师落实地心操少了,一门心思想办法提高课堂效益,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一个良性互动。师生之间也就生态化啦!长此以往,教师的教有了一定的效益,心从此不再焦虑,身从此不再疲惫,健康便“随风潜入夜”,我们便“春眠不觉晓”。学生的学有了一定的效益,早上醒得早了、上学速度快了、课堂听讲专注了、作业的正确率高了、考试我们就少操心了。有了健康,师生都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而我们在座的更应该规划好我们的未来、享受我们的未来。如此借用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的话,即“ Education just works better if more students and teachers have a chance to live their dreams.(当有更多师生有机会实践他们的梦想时,教育就会变得更好。)
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真正发挥了信息技术资源的广泛性、内容的多样性的优势、弱化了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初步实现了教学组织的多样化和学习过程管理的自主化,技术很好地扮演了“沟通媒介”和“脚手架”的角色,很好地体现了“以生为本”和“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学生常在课前留言板学会说“I don’t understand”,“I see.”,课中大胆说出“I don’t agree.”“let me have a try.”面对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我们眼里应该看到的是“人”和“课程”,聚焦人的发展和构建能培养学生未来关键能力的课程。总之,让技术就像空气一样融入到整个课程的学习中,凸显人的发展和课程的重构,这是我们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不懈追求。
责任编辑 郑占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