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积极品质培养探析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

2017-03-29刘维婷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心理品质心理学个体

刘维婷

(安徽中医药大学 护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1)

当代大学生积极品质培养探析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

刘维婷

(安徽中医药大学 护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1)

当下,随着社会与国家对高素质人才需求日益深化,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自身素养则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重要话题.其中,大学生积极品质的认知则作为话题中的焦点,被专家与学者所反复提起.基于此,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来对大学生积极品质的进行一系列探析,并提出促进积极品质生成与促进的具体策略,以供教育教学与管理者参考.

积极品质;大学生;品质;培养分析;心理学视角

当下,随着时代的革新与国内外文化的互相影响,带有传统惯习的一系列传统不断的被动打破,对迁变之下的个体或多或少的均产生着一系列的影响.或积极或消极,对当下大学生而言,其学业压力、生存压力与工作压力均是显而易见的.在面对这一系列的压力时,其对抗压力与缓解压力的能力,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积极品质.因此,大学生是当下国力发展与社会促进的中坚力量,其大学生品质如何,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直接影响着国民素养的提高,甚至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因而大学生的品质以及整体素养如何,业已引起社会各界与各个高校的高度重视.积极心理学的出现,并在社会各界与高校中的不断尝试,在诸多高校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然而,从现有研究来看,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对高校大学生积极品质促进的系统性分析尚且显得相对不足.基于此,本文意在从积极心理学内涵入手,并结合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提出促进当代大学生积极品质的策略,以供教育与教学工作者参考.

1 大学生积极品质培养引入积极心理学的逻辑

自20世纪以来,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显性学生不断为社会各界所关注和认可.积极心理学是一门学科,也是一种思维理念,在人类个体的发展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就学科本身而言,积极心理学主要是以挖掘人的潜能为主的科学,该门学科在一定的程度上是能够提高个体的思想素养,能够使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获得适当的调节自身的情绪,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生活、生存与工作过程所遇到中的各种困难.从学科特征来看,积极心理学主要是以培养个体积极的思想品质为基础,同时,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积极心理学主要导向与逻辑起点,均是要以培养个体的积极品质看作是主要的重点.并且,值得注意的是,积极心理学在实践中或教学、教育过程中,对个体本体的积极元素进行调动与激发往往是潜移默化的,通过将追求卓越、善于学习、自我控制等向度落实在身体管理之中.对积极心理学角度适应性来说,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是有着极深厚的重要基础的.往往是通过个体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得到可或感受到幸福与快乐为评判标准的,是否能够使个体充满希望等等.从理论属性上来看,介入当下大学生品质的培养,显然是极为合适的.

2 积极心理学理论中积极品质的内涵

2.1 追求卓越与善于学习

从内涵上来看,积极的心理学在教学中主要就是为了能够帮助自我实现,可以更好的发挥个体自身的潜能.积极心理学本身就是对积极品质内涵进行一种的界定,首先就是智慧,也就是通过获得知识来运用知识.善于学习是其中不能够缺少的一种内涵,首先,需要不断的激发个体的学习动机,激发个体本身具备或者要培养个体一定的朝气,使其充满热情去寻求新的知识.其次,积极心理学还强调个体应该要不断的获取内化的知识,在学习中应该要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掌握知识结构,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才能够掌握真才实学.最后,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应该要具备运用知识的才能.个体在学习中不仅只是复制知识,还应该要不断的运用与创新知识,通过实践将知识转换成问题,进而,提高个体解决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2.2 情感健康与自我控制

在积极心理学看来,情感健康主要就是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的需求而产生的内心体验,这经常会体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前沿,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会影响到人的方向与行为选择的.因此,积极心理学主要就是认为,积极的情感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培养个体积极品质的重要前提.在当代大多个体中,是需要他们具有健康的情感,可以合理的调节自身的情绪,体验更多的情感.众所周知,情感本身是一种比较深刻的感受,个体是需要培养更高级别的情感,而在高级情感主要是有对于生活、生命的热爱,对于美的欣赏等等.一般的情感则是表现在爱与感受爱之间,也就是需要学会关心与支持等.同时,积极心理学认为,情感健康也是与适度控制结合在一起的,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是需要有着强大的自我决定性,也就是控制性.自我的控制性主要就是个体在执行能力上等品质,这在社会生活中是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中,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主要包括有:人生规划、分类制定目标、执行计划等.

2.3 交往适应与道德良好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际交往的适应度与心理健康的水平有着很大的联系,一个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够促进个体在事物处理中获得一定的快乐与成就感,甚至是愉悦感.并且,经过相关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一定的程度上是有利于人主管幸福感的形成.换言之,个体若想有良好的积极心态,则必然离不开要有一个良好的人际交往,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可以来有效的促进个体自身的心理品质提升,当然,前提是在交往中要有适当的内容与环境条件.个体在现实实践过程中,首先是需要有着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的意识,在交往中是有利于个体实现自我实现理想,充分的了解他们自身所处于的环境特点,包括学习与工作环境.其次,还应该要培养个体的一些人际交往的特点,比如说真诚、正直等.具体而言,一方面是要求个体要有着积极健康的行为习惯等,在做任何事情的事情要适度,合理的运用各种资源.另外,个体还是应该要具备排除干扰等能力,个体在成长道路上是有着很多的诱惑,其中的变数也是很大.因此,需要确定目标之后,个体要不断完善道德,对外界因难做到合理的调节,对良好社会观、价值观与生命观有着不断的追求.

3 以积极心理学视角促进大学生积极品质生成的策略

3.1 深化教育实践并建立健全外部支持

从当下实践教学来看,教学与校园生活是紧密的联系,更是搭建全员参与其中的网络平台.因此,校园对于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建构其心态的既开放又封闭的空间.个体在空间中,可以与其他成员进行互动,形成具有个体个性与群体共性特征的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的品质本身是一个合金,在形成的过程中是会受到生理、学习过程等方面的影响的.在当下高等教育中,大学生作为富于理想,而价值观正值形成的重要时期,对大学生的积极品质的培养是极为必要的.在教学实践中、日常教学管理中,甚至于在学生的课外活动中,是应要不断对大学生的积极品质来进行引导的,以积极的心态来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素养与积极的心态.同时,高等教育在教学中应该要保持自身的心理状态.高等教育在开展学习与研究的时候,应该根据教育主体地位的特点来开展,具有时代特征和独具特色的外部活动,来培养积极品质的活动.另外,校园作为一个场域,其他方面教育管理人员也是需要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在生活与学习中倡导健康的生活态度与行为习惯.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就可以使得学生有了全员参与的意识,而积极的品质也会在校园中不断的传承下去.

3.2 强化积极品质的意识与并预防消极品质

积极品质主要就是将人的品质概括出24种,包括好学、谦虚、创新等多种品质.在积极心理学角度上,大学生应该要具有好学的品质、健康情感、交往适应、自我控制等5个方面.大学在各个阶段中是需要培养不同的积极品质,比如说在大一时期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大二时期主要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爱、领导能力.大三阶段,则主要就是培养希望能力、团队精神.大四时期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在不同的阶段中也是需要预防各种消极的品质,就应该要适当的发展相关积极品质,比如说大一阶段的自制力、社会智慧,大二时期的控制力、坚持、谦虚等.大四时期的心理触动、心怀信念.经过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确实是有着一定的阶段性的.但是,另外一个方面中也要承认,虽然大学生积极品质具有阶段性,但是,他们自身的品质在发展中也有着超前性与滞后性,这一点在教育中要深入关注.所以,在当今时代发展中,高校应该要充分重视大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建立健全相关的外部支持,可以搭建全员式参与的网络平台,打造校园覆盖式的课程,高校在培养学生积极品质的时候,应该要秉持着一种积极的认知,提高自身的现实能力,从尽量应该从微观的视角来学生积极品质给予关怀,进而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

3.3 德智体美劳与闲暇教育等模块相结合发展

积极心理学提醒我们,积极心理与品质的培养是多元化.因此,积极品质的培养与发展,受到多种不同原因的影响.在后天的教育中社会生活经历对于个体的发展也是有着重大的影响.这样一来,在一定的程度上,形成具有透彻式的积极品质培养发展渠道也应该是多方面来实现的.积极的心理学角度主要就是强调品质的生成要从多种路径入手.高等教育阶段对于大学生来说,各种教育活动都会对其心里资源的发展与产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教育活动的影响不仅仅会出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同时还是会出现到学生与学生之间,在各种不同的渠道中相互的渗透.当然,值得注意的是,积极的心理品质是与德育相融合的,一些研究学者认为积极心理学品质的价值取向主要就是培养个体积极品质,该种品质在培养的时候是与思想道德教育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却很难被区分开来.其实,积极心理品质与德育进行融合起来,应该说是一种双赢的做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就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来不断的积累信心,将其逐渐的发展成为动力.学生在课堂上是需要可以自由的参与到教学中,这样是可以有着比较丰富的情感,有利于他们主动的取悦自身的情感,乐于接受挑战.同时,对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还应该要体育、闲暇教育结合起来.相关的研究表明,个体积极行为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利于其他品质的形成;通过体育教育则对于学生的价值观念等会产生积极的作用,进而促进其生活品质的形成.

3.4 引导学生个体认知并规范个体行为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坚持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心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媒介、课程教学、各类活动,使大学生在发展中保持热情、精神充沛,在信仰的道路上坚持有所追求,心怀感恩,为走入工作或进入社会发展做好积极的准备.同时,要对大学生进行积极的感恩教育,使个体对国家强烈的归属感,对社会具有积极热情,能够通过积极的心态来不断的奋斗,把自己培养成为敢于接受现实的人.高校在引导学生构建自身认知系统,应该要建立积极心态的引导体系,在教学实践中,使大学生学会解释自我、认识自我,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才能够使个体增强自我的效能感.相关的研究也说明,大学生对于自我品质的了解、能力素养、身体外貌等评价是与他们的心理健康有着一定的关系.因此,高校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使大学生学会正确的认识他人,懂得尊重与理解,利用积极愉快的态度来解决问题.并且,积极引导大学生丰富自身的情感.当代大学生在我国的社会中占据着主体性地位,是我国社会国家建设接班人,大学生具有的素质与积极的品质,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与我国社会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高校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明确的了解自身的教育任务,以积极品质培养为导向进行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培养,这样有利于其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养,则可以为我国社会培养具有综合素养的人才.当然,大学生应该要形成合理的需求,培养良好的心境,良好心境是个体培养积极品质的基础.高校应该要引导学生积极的面对现在与未来,进而才能形成乐观的情感.

〔1〕李自维.大学生积极品质评价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应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09.

〔2〕田奇.从积极心理学视角看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D].首都师范大学,2011.

〔3〕张维贵,李自维,王飞飞.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当代大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J].兰州学刊,2012(09): 222-224.

〔4〕栾海清.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路径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5(01):62-65.

B844

A

1673-260X(2017)05-0033-03

2017-01-15

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K2016A0523)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心理学个体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高校冬季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品质的塑造
中职德育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研究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