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帕菲特人学思想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哲学反思

2017-03-29丁振中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菲特人学思想

丁振中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帕菲特人学思想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哲学反思

丁振中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人学理论指导方面,应坚持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也可以借鉴其他思想家的思想,如帕菲特的人学思想。帕菲特认为,人是为理由行动的能动者,个人不是与身体、大脑和经验相分离的独立存在的实体,把人仅仅视为工具是错误的,人具有某种绝对的重要性。这些对于高校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高校人才培养活动必须向教育的本意回归,实现人的自我建构,要尊重个体的丰富性和差异性,要促进个体对生命的理解与尊重,体现对个体生活、生存状况的关切,使教育成为个体自由全面发展的力量源泉。

人学; 帕菲特; 高校; 人才培养

0 引言

高校人才培养工作需要各种相关理论的指导,特别是从源头上看,需要有关人学思想的指导。因为,高校人才培养活动是一种“人”对“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主体是“人”,对象是“人”,所以,对“人”的认识是否准确,关于“人”的理念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水平与质量。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人学理论指导方面,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也可以借鉴其他理论流派或者其他思想家的思想,例如,英国哲学家德里克·帕菲特的人学思想,则是本文所要分析的“他山之石”。

1 帕菲特人学思想之育人关联

帕菲特的人学思想主要集中在他的两部重要著作《理与人》和《论什么重要》中,包含了他对人的总体认识、对人的权益和义务的阐述,对人的欲望和信念的分析,对人的连续性存在的深入剖析,还包含了他对人格、尊严、人的利益、人的发展等思想观点。在此简单介绍其有关育人或人才培养方面的人学思想。

1)人是为理由行动的能动者。关于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帕菲特是从行动的“理由”角度出发来分析的。帕菲特强调,人是能理解和回应理由的动物,或者说,人是为理由行动的能动者。他指出:“我们是既能理解又能回应理由的动物。我们能理解回应理由的这些能力给予我们丰富的知识和巨大的力量掌控地球生物的未来。即使宇宙别处还有生命存在,但没有什么别的动物能像我们一样。我们可能是宇宙唯一的理性存在[1]。”在帕菲特看来,人如何回应理性,如何采取行动,有四种情况:大多数情况下,理由是由持有信念的真实性提供的,这种行为是“理性的”;如果理由是决定的,那么这种行为是“应当理性的”;如果不是按以真实信念所给予的决定性理由行事,那么这种行为就是“不完全理性的”;如果这些决定性理由是强决定性的,而不按此理由行动,则这种行为是“非理性的”。

2)个人不是与身体、大脑和经验相分离的独立存在的实体。“个人同一性”理论是帕菲特人学的重要理论,他驳斥了非还原论的观点,分析批判了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的观点,也指出了内格尔“我实质上就是我的大脑”等观点,他说:“许多非还原论者认为我们是单独存在的实体。照此观点,时间中个人的同一性并不就寓于物理的连续性和/或者心理的连续性。它涉及一个进一步的事实。一个人是个单独存在的实体,有别于他的大脑、躯体以及经验。……还有另一种非还原论者的观点。这种观点否定我们是有别于我们的大脑、躯体和经验的一些单独存在的实体。但是这一观点主张,尽管我们不是单独存在的实体,但是个人的同一性是一个进一步的事实,个人的同一性并不就寓于物理的连续性和/或者心理的连续性之中。我们称之为进一步事实观点[2]。”在这里,帕菲特表明了他的还原论观点:个人不是与身体、大脑和经验相分离的独立存在的实体。

3)把人仅仅视为工具是错误的。帕菲特的这种对人的认识的思想是在他分析康德“最爱原则”时所体现出来的。康德认为,不能仅仅把理性存在物作为手段,而要总是视为目的。帕菲特指出:“有时在利用他人的能力、行动或者身体来帮助我们达到某个目的时,就是在把某个人当作工具,但这并非就一定是错误的,只是,如果把某人作为工具对待且认为其就是工具性的,从而忽略了其福祉和道德要求,那么,这种把人仅仅视为工具就是错误的[2]。”帕菲特指出,是否把人“仅仅作为工具”,取决于潜在的态度或政策。帕菲特进而指出,把任何有知觉或者有意识的存在物仅仅作为工具对待也是错误的[1]。在分析未来人的人口增长与人的生活质量的关系时,帕菲特又表达了一个相近的另一个观点:把人当成价值的储存者或者生产者也是错误的。以上都是帕菲特对人的认识[2]。

4)人具有某种绝对的重要性。在这样的问题上,威廉姆斯曾举例探讨了人类的福祉与其他动物的福祉之间的关系和冲突:使用农药杀死昆虫来保护人可以吃的植物,是昆虫重要还是人或人类更重要?帕菲特认为,威廉姆斯所讨论的是心理的重要性且是相对的,而帕菲特所说的应该是一个绝对的规范的重要性,他指出:“如果人类兴盛,这本身将比某些种类的甲壳虫兴盛更好。这不是因为我们是人类,而是因为最好的人类生命的善胜过任何甲壳虫生命中的东西[3]。”所以,在他看来,与其他物种的动物相比,人具有某种绝对的重要性,人的兴盛也具有绝对的重要性。

2 高校人才培养之问题反思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基本职能,高校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包括人才培养的理念、主体、客体、目标、途径、模式与制度等要素,所涉及的内容很多,包括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和管理、质量控制等各方面。这其中,任何一方面的内容或任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高校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针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问题,可以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反思,笔者在此以人学为视角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问题进行哲学反思,以期为提升高校人才培养水平提供一些思路。

1)“抽象人”的教育人学理念。高校人才培养是以科学认识“人”、充分尊重“人”为前提和基础的。虽然高校都强调“以人为本”,但这里的“人”并非是现实的、具体的人,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抽象人”,即把学生的学习生活抽象化、概念化,强调共性的约束,忽视个性发展,对具体的现实的有思想、有个性或有特殊才华的学生尊重、支持不够,这样的人才培养工作也就很难逃出片面的、僵化的、机械的、没有温度的怪圈,被培养者的独立精神、内在生机难以激发,受教育者的内在的幸福感也难以生成。例如,高校教学管理行政化,学生被编入专业、班级,按统一的专业培养方案、专业教育计划实施教学,按班级统一管理,个性化发展突出或者有特殊才能、特殊爱好的人才往往得不到特殊培养。这往往远离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初衷,也很难培养出个性化发展突出、能为社会做出独特贡献的杰出人才[4]。

2)把学生当作独立的、可加工实体。如上文所说,过于强调共性约束、忽视个性发展是需要反思的,但过于强调个体,把学生当作独立的、可加工的实体的理念和做法同样也是值得反思的。帕菲特强调,个人不是与身体、大脑和经验相分离的独立存在的实体,这意味着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不能把大学生看成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要让大学生与自然、社会、他人开展各类交往实践。然而,很多高校忽视了这一点,狭窄的校内专业培养和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使大学生远离了现实的生活世界,很难做到身体力行、在实践中思考、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大学生只是被当作一个个独立的、可加工的实体,这样很难培养出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5]。

3)把人仅仅当工具。帕菲特指出,把人仅仅当成工具是错误的。他所强调的是把人作为目的,不能忽略了人的福祉和道德要求。在工具理性主义的影响、支配下,高校培养人的教育活动,往往被比如成、理解成类似于工厂加工产品的活动,把学生培养成“批量的产品”来满足所谓的社会需求,不考虑学生愿望、福祉和诉求,于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人被物化、被片面化、被工具化,把人看成只为外在目的的工具,这样的人才培养就异化为生产活动,而非以培养全面自由发展的人为最高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

4)人文缺失,忽视人的重要性。帕菲特所强调的人具有某种绝对的重要性,是把人类与其他物种相比较而言的。但无论如何,他对人的重视这一思想可以借鉴并提升。高校人才培养忽视人的重要性,就会使人才培养工作出现人文缺失的现象。这种现象体现为:观念上把高校人才培养与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混为一谈,弱化了甚至偏离了高校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教学管理模式没有充分体现民主精神,没有为广大师生参与管理提供制度化的机会和平台,从而压抑了师生的民主意识和创新精神;课堂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缺乏多元性、开放性、灵活性;人文缺失导致高校批判精神的缺失等。

3 高校人才培养之改进方向

在哲学反思的层面,在上文借鉴帕菲特人学思想的基础上,再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指导,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改进方向再提两方面想法。

在理论层面,马克思主义人学在把握人的本质时,看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到了人的社会性,看到了人通过社会实践实现自我的提升、完善与解放,看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才培养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应该既能促进活动主体“人”的提升、完善与自由全面发展,又能促进活动客体“人”的提升、完善与自由全面发展。高校人才培养活动必须向教育的本意回归,实现人的自我建构,要尊重个体的丰富性和差异性,要促进个体对生命的理解与尊重,体现对个体生活、生存状况的关切,使教育成为个体自由全面发展的力量源泉[6]。

在政策层面,近日出台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也为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方向,意见要求高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发展、创新性思维、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1] Derek Parfit. On What Matter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31,214-216,442-443.

[2] (英)帕菲特.理与人[M].王新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304-305,560-561.

[3] 丁振中.帕菲特人学思想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6:57-64.

[4] 罗海鸥.抽象人:制约杰出人才培养的教育人学理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3):5-8.

[5] 母小勇.马克思人学视野中的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机制[J].教育研究,2014(7):9-14.

[6] 韩淑萍,姜德刚.论人学视野中的教育真义[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2):5-8.

[责任编辑:缪宁陵]

The Philosophical Review of Talent-cultiv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ferring to Parfit's Hominology Thought

DING Zhenzhong

(Changzhou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164, China)

The talent-cultiv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be guided by the Marxism theory, and it can also learn from others, such as Parfit's hominology thought. Parfit believes that human beings are the only rational beings that can both understand and respond to reasons; a person is not the kind of separately existing entity distinct from his brain and body; people have some kind of absolute importance and it is wrong to regard any person as a mere instrument or tool. The talent-cultiv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return to its origin of achieving self-construction, respecting the richness and diversity of individuals, promoting the individual's understanding of life, and concerning about individual living conditions to make education be the source of individual free and full development.

hominology; Parfi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lent-cultivation

G 640

A

1672-2434(2017)05-0001-03

2017-09-11

2014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4SJD516)

丁振中(1976-),男,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菲特人学思想
菲特(中国)制药科技有限公司
菲特(中国)制药科技有限公司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菲特(中国)制药科技有限公司
《借东西的小人》:跟小小人学“说”法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北人学没
家园忧思与人性之殇——“生态学”与“人学”视野下的“山珍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