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素质培养:基于高等教育认证标准
2017-03-29邓嵘
邓嵘
(首都师范大学 大学英语教研部,北京 100048)
高校教师素质培养:基于高等教育认证标准
邓嵘
(首都师范大学 大学英语教研部,北京 100048)
高等教育认证是保障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文章以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和美国高等教育质量认证标准为出发点,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诠释教育认证中师资队伍的认证标准.通过阐明教育理念、教学范式、教师角色等方面的转变,提出基于教育认证标准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以期达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目的.
高等教育认证;认证标准;学生为中心
高等教育认证(accreditation)是一种资格认定,是保障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一种方法和途径;通过认证,对达到或超过既定教育质量标准的高校或专业给予认可,并协助院校和专业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其中的专门职业性专业认证(professional programmatic accreditation,简称专业认证)是由专业性(professional)认证机构针对高等教育机构开设的职业性专业教育(programmatic)实施的专门性(specialized)认证.
1 高等教育领域的教育认证
1.1 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认证
高等教育是指针对就学者并为了就学者进行、促进和实现其高端发展或某些专门领域的认识和学习而设置的学制和资历.这种表述法更强调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的高层文化结构,是一种包含认证、管理和保障的制度行为与组织行为的公共性学制现象.它强调高等教育与同样是“教学”行为的科学探讨、技术传授不同,不仅要求知识的专业性,而且强调在专、深学问基础上的专职师生关系及其专职的教学行为,即特定的学习制度安排、资历认可制度等约束条件.认证是指学校是否通过了某些组织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是由一个合法负责的机构或者协会对学校、学院、大学或者专业学习方案(课程)是否达到某既定资质和教育标准的公共性认定.因此,认证是一种教育机构资助要求的自下而上的进入一个共同体的过程.
1.2 教育认证的发展现状
国外教育认证经过百年来的不断发展,认证体系和程序相对比较稳定和规范.目前,国际上较为著名的教育认证有华盛顿协定(Washington Accord,简称WA)、欧洲工程教育认证网络组织(European Network for Accreditation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简称ENAEE)、美国国际商学院联合会(The Association to Advance Collegiate Schools of Business,简称AACSB)、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European Foundation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简称EFMD)以及美国高等教育质量认证等机构或组织开展的认证工作.
1.3 教育认证标准
中国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框架包括如下七个方面,分别是: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以及支持条件.ABET是Accreditation Board for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美国工程与技术鉴定委员会)的简称,创建于1932年,是专门从事工程(Engineering)、技术(Technology)、电脑(Computing)、应用科学(Applied Science)四大领域的学术机构工程及技术教育认证的,具有公正性与权威性,其宗旨是确保质量,激励创新.其通用标准框架包括八个方面,前面七项内容与我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一致,在此基础上增添了院校支持.
美国高等教育质量认证标准分为院校背景和教育绩效两大通用标准,而开展认证的目的是加强和维持高等教育质量(quality)和正直(integrity),力争使高等教育符合公众期望并使其受到的外部控制最小化.各个教育机构通过认证过程中的被认可和履行责任的程度来衡量高等教育的自由度和质量,以及其致力于追求和实现卓越的承诺[1].
2 教育认证师资队伍通用标准诠释
教和学是每位教师活动的中心内容.教师对于提升、促进、确保和评估学生的学习负有主要责任.在教育使命和目标框架内,教师和其他资深专家应该负责规划和发展院校的学术、职业、研究和服务项目,并在各个方面努力使学生获得成功.
2.1 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转变
法国哲学家弗朗索瓦?佩鲁在《新发展观》一书中提到:人类发展观是整体的、综合的、内生的和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社会的发展实质上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把发展理解为人的基本需求逐步得到满足、人的能力全面发展和完整人性的自我实现过程.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明确规定教师必须明确他们在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的责任,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根本目的是从专业定位及培养目标出发,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学生和师资为主体,以专业和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办学条件和管理机制为保障,构建一个科学合理、适应国情、向社会开放、与国际接轨、可持续发展的工程专业质量保障体系,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把全体学生的实际学习质量作为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的检验标准[2].
2.2 以学生为中心:教育范式的转变
库恩最初把范式当做示范性题解来理解;教学范式(teaching paradigm)是基于特定的教学想象,以及对相应的教学规律的把握的基础上,关于教学的最基本的界定或基本的解释.巴尔和泰格指出高校课程教学方式中的传统“讲授范式”已面临终结,新的“学习范式”则结束了高校教学中讲授课的特权地位,在全新学习范式框架中,高等院校的教学功能定位不是转移知识、而是创造一种学习环境,提供种种经验,促使学生的知识发现和知识建构,使他们成为能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者共同体的成员.当代著名教育学家阿伦?奥恩斯坦提出,当代教学的重心应当放在学习这一方,而不是放在教师一方;应当放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上,而不是放在知识和信息上,因为情感和态度将最终决定学生寻求并获得哪些知识信息;而应当放在学生的长期发展和成长上,而不是放在短期的目标或教师的具体任务上[3].
将学习融入教学,是大学教学发展的现实需要,意味着教学发展中心职能的转换: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大学教学的主体应实现从教师向学生的回归,学生应该成为认识的主体、情感的主体、实践的主体、交往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大学教学应体现“生有”(of student)、“生治(by student)”、“生享”(for student),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这是大学教学改革的基本走向.
2.3 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角色的转变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哈佛大学校长德里克·博克在其经典之作“Beyond the ivory tower: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modern university”中提到:每一位教师都知道课堂上用过的许多材料会很快被学生遗忘.他们之所以愿意继续从事教学工作,是因为他们坚信学生可以学到有用的概念、有价值的思想和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其他一些有持久智力价值的无形的东西.
著名美国教育专家玛丽埃伦·韦默详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学法给教学实践带来了五大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权力的平衡、内容的功能、教师的角色、学习的责任以及评估的目的和过程方面.教育教学是一个把学习过程的焦点从教师转为学生的系统,明显意味着权力关系的转变,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而在整个社会领域都是如此;从建构主义者的观点来看知识不能简单地给学生,学生必须建构他们自己的意义;教师不再只是内容的专家或者课堂上的权威,不再通过提高复杂的传授技能去改善教学;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创造独立自主、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的学生;学生将是终身学习者,他们所掌握的技能和他们在学校教育经历中所培养的学习者意识将在他们的职业和个人生活中享用;评价不仅仅是用来打分,评价是教师促进学习的最有效的工具.
3 基于教育认证标准的高校教师素质
英国著名高等教育理论权威巴尼特认为要使教学卓有成效,教师就必须拥有非凡的能力,以便引领学生自己对有无道理加以区分,使之能够充满远见地给出行事的缘由,而且凭借自己的力量得到可以利用的智力资源.教师基本要求包括广博的知识面、丰富的工程实践经历、卓越的工程教育教学能力和崇高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等,这些是每一位教师都需要具备的[4].
优秀教师有如下特征:满怀激情、语言简练、条理清晰、善于启发、关心学生,基础是学术水平,关键是爱的施与.美国著名教育家博耶把学术(scholarship)分为四类:发现(discovery)的学术、整合(integration)的学术、应用(application)的学术和教学(teaching)的学术.这表明学术不只属于大学中的科研,大学中的教学同样也是一种学术;教学不单是培养学生,它还在造就学者.
美国高等教育质量认证标准明确提出教学课程的设计、维持和创新由那些学术上有所造诣并具备资格的教师或专业人士承担.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特别强调教师必须明确他们在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的责任,不断改进工作,满足培养目标要求.这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即教学是一种对教学实践不断反思的过程.要促进教学专业的发展,教师应该成为一个反思的实践者(reflective practitioner).只有连续在教学实践中反思或反思实践,才能不断地提高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不仅是一种对知识的传播过程,它更是一种创造知识的学术活动.
〔1〕美国中部州高等教育委员会.美国高等教育质量认证与评估[G].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0.
〔2〕陈平.专业认证理念推进工科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2014(01):42-47.
〔3〕Ornstein A C,Behar-Horenstein L S,Pajak E F.Contemporary issues in curriculum[M].Pearson Education, 2004:308-312.
〔4〕林健.胜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科教师队伍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01):1-14.
G451.1
A
1673-260X(2017)04-0224-02
2017-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