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治疗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
2017-03-29何苗苗
何苗苗
(皖南医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隐喻治疗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
何苗苗
(皖南医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本文主要从隐喻治疗的涵义、理论和优势入手,对隐喻治疗在中国心理咨询的适用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中国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能重视这种符合中国人思维和文化特点的心理咨询方法,提高人们对隐喻治疗的知晓度,并以隐喻为媒介提高心理咨询的效果.
隐喻治疗;心理咨询;适用性
隐喻是一种语言形式,一种交流方式,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它讲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需要通过听者主动参与的意义构建.语言是心理咨询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咨询师需要掌握多种语言技巧,隐喻就是其中之一,咨询师需要理解来访者言语中的隐喻,并且利用隐喻促进来访者的思考和改变.形象直觉和整体系统思维是中国人思维模式典型的特点,中国儒释道三家的经典著作中的隐喻故事不胜枚举,如,儒家用《二十四孝故事》生动地诠释“孝道”;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喜用寓言阐释逍遥游的内涵;佛教禅宗以公案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1 隐喻治疗的简介
1.1 隐喻治疗的概念
隐喻治疗(Metaphor Therapy)指运用隐喻性故事作为媒介,象征性地表达自己经历的一种疗法,隐喻作为有意识和无意识思维过程的自动产物,对于探索个人意义来说是一种重要的治疗工具,是深度心理治疗的基础[1].它特别强调当事人内在疗愈潜能的开发和互动的治疗关系,通过隐喻故事来进行投射或映射,给予来访者策略性干预,以期达到治疗目标.
1.2 隐喻的作用
首先,隐喻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以其所知,喻其不知”,通过张力感的激发,让人们感知符号之间的总体关系,给这些动态关系提供确切的意义,而不是对符号本身,从而超越以规则为基础的语言的范围.其次,隐喻是思想交流的重要方式.隐喻有“让自己明白”转化为“让别人明白”的功能.第三,它是一种意义创造,能促发听者结合自身经验,对隐喻产生新的理解,如,“破茧成蝶”的隐喻,成功者会回顾自己的奋斗历程而深深动容,失败者可能会觉得自己继续努力最终会“成蝶”.第四,隐喻和故事也是一种治疗方法[2].最早把隐喻故事运用于治疗的是美国催眠治疗大师Milton H Erikson,他通过各种隐喻与个案进行沟通,把要对案主说的话,用隐喻的形式藏在故事里.德国心理学家N Peseschkian在他的临床治疗中也大量使用故事[3].澳大利亚心理学家George W.Burns在其著作《101个抵达孩子心灵的故事》《用故事打开心扉:隐喻治疗案例示范》《心灵氧吧:101个重塑人生的故事》中详细介绍了隐喻故事的使用和具体操作[1].
1.3 隐喻故事背后的治疗因子
问题解决的途径埋藏在故事的发展脉络里,让故事主角领悟困境的新转机.这个问题解决途径也叫治疗轴线,它是隐喻故事中的治疗脉络,这样的脉络也就是剧情铺陈,在故事的情节中放进咨询师预想可能有帮助的话语或治疗因子,此过程可以暗含理解或是问题的解决途径,有时则连结到当事人的潜意识资源,也可以是以上的组合.
治疗性隐喻故事有三个主要特征.故事结构有对等性:故事的结构和来访者困境的心理结构对等,同时能和来访者的意识与潜意识沟通;故事有解答性:故事中要有一个“通路”,像是提供一个解答,过程可以明显,也可以隐晦,即使来访者的意识无法发现,来访者的潜意识也会吸收;故事有彻底性:故事中包含许多层面,涵盖多层次的意识和潜意识认知[4].
1.4 隐喻的分类
根据功能,分为匹配型和资源型隐喻,匹配型的目的就是将隐喻故事中的人物和来访者的问题匹配起来,以便让那个人物进入治疗过程且获得一个结果.资源型的功能是找出对治疗有帮助的资源,进而将它们用在解决问题中.根据来源分为来访者生成型、治疗师生成型和合作型隐喻.
由于兴趣、收入、生活习惯、文化层次、价值理念的不同,会影响他们的购买行为。根据前来霍童古镇旅游的人群消费的档次不同,应该制定不同的价格来适应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尽量使每个人的需求都得到满足。
其他分类方式,隐喻可以是治疗师的经历,可以是文化中共有的隐喻,可以是编造出来的隐喻.呈现方式可以是口头、书本、戏剧、视频或DVD、基于玩具的喻、幽默或游戏隐喻.还有日常经历、跨文化和生活经历隐喻等[1].
2 隐喻的优势
2.1 隐喻调动了来访者的主动性
隐喻有互动性,需要听众的积极参与.隐喻呈现新的意象,需要来访者在所包含的许多可能的意思中选择,对意义进行探究.隐喻有吸引力,每个人都爱听精彩的故事,孩子们聚精会神地听老师朗读书本中的故事,或在睡觉前乞求着家长讲故事.成人乐此不疲地看电影,如饥似渴地读小说,亦或是在餐桌上旁兴高采烈地分享着故事.隐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咨访关系.类似于心理测试中的投射测试,能给来访者提供一个自由的、灵活的想象空间在轻松的氛围中构建自己的故事.
2.2 隐喻规避了来访者的阻抗
中国人的“面子”心理使得很多人对心理咨询存在偏见,隐喻故事可作用于潜意识层面,避开了意识领域,直接进入潜意识的层面,当治疗性的隐喻和来访者当下的问题情境相契合时,它的暗示就很容易被来访者接受.在此阶段,来访者自主参与隐喻故事意义的构建,和自己问题情境有关联的部分会引导来访者进行体悟.隐喻治疗引人入胜,特别那些由来访者自己构建,故事本身就带有了他们自己的感情色彩,听故事者也成了故事的一部分.
2.3 隐喻增强了来访者解决问题的能力
成长的过程必然会伴随问题,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人的基本生存技能.精彩的故事通常以主角面临问题或挑战开头,他的任务是要找到解决方法.听者融入到故事中的人物或问题之后,也会参与到解决问题或培养解决问题技能的探索过程之中,为来访者创造出新的可能并提供实现的方法.隐喻故事让听者步入不同的体验领域,重新审视所有的可能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隐喻为来访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开放的空间,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就隐含于故事其中,从而找到适合处理自我困境的出路.
2.4 隐喻可以反复使用
宏观上看,古老的文明懂得故事背后所蕴含的巨大力量.它们连接起过去、现在和未来,故事(神话、寓言、禅宗公案等)一直被当作治疗手段.微观上看,在治疗结束后,来访者也能回忆起故事的内容,用于检验和指导他们的生活;咨询师也可以在咨询中积累丰富的隐喻和故事,不断地应用于有某种相似性的咨询中.
3 隐喻治疗对中国人心理咨询的适用性
3.1 心理咨询中隐喻的普遍性
隐喻和故事是来访者用表达问题的方式.在以对话为主要媒介的心理咨询语境中,隐喻的存在是必要的.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当来访者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模糊的感受或者一个抽象的概念时,他会不自觉地用隐喻来进行类比.例如,经常有来访者在描述压力时,会说就像“胸口压了块大石头”让感觉窒息.
隐喻和故事是咨询的重要工具.心理咨询需要通过语言来实现自己的咨询技巧,心理咨询的对象自知力正常,能跟咨询师进行正常的沟通和交流,人际互动是咨询必然的形式,所以人际互动的中最重要的语言结构和技巧,诸如隐喻,作为咨询必须谙熟于心.所以,在心理咨询的整个过程中,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隐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每种心理咨询流派都有深层隐喻.心理咨询师的隐喻突出表现在秉承着心理学理论的隐喻.当前主流学派里各家之说从各自角度诠释着人类的心理面貌:精神分析学派的动物隐喻、行为疗法的机器隐喻、认知疗法的计算机隐喻、人本主义的自我实现者隐喻,后现代的构建着和发明者隐喻.经典精神分析到现在的后现代主义,每一种理论、每一个流派背后都有默认的形象和理论假设,每一个心理咨询模式内都蕴涵着一个独特的心理隐喻[5].
3.2 隐喻故事治疗更加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在思维内容上,中国人习惯于用具体形象的描述来表达抽象的事物,通过联想推理和分析,形象地表达事物,反映客观事实.在模糊、感性、直觉、辩证思维方式基础上,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注重直观经验.中国人喜欢用“取象比类”的方法,即用具体的事物来隐喻深刻、丰富的道理,正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隐喻和故事呈现得就是一种象征符号,人们都全神贯注于故事的语言中去,来访者可以主动探索,并从中探寻他们生活的意义.中国古代儒家、道家和佛家的众多故事中都对人们有着启发、保护和警示的作用.
在对认知风格上,中国人倾向于综合思维和整体优先,中国人习惯把事物当成一个整体看待,充分注重该事物之间的联系,并把以往的经验移植到新对象上,进行类比式的判断[6].隐喻和故事语言可以将个体置于一个更大的画面的语境之中,减轻无序和混乱给人带来的痛苦,重新组织和整合事物;故事可以在时空拉远或拉近距离,从不同的视角看自身困境,就会形成一个反馈环,将行为、信仰、行动或生命的模式从消极状态转向积极状态.人类学家琼?哈利法克斯研究了众多的部落群体,发现“故事和神话是一种连接物,它们连接起了文化与自然、自我与他人、生者与死者,由此在人们的讲述之中将整个世界连为一体变成为现实[7].
4 应用隐喻治疗的注意点
隐喻使用需要考虑文化差异.后现在主义心理治疗学的观点认为不同的文化构建了不同的心理问题,咨访双方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在隐喻的选择和理解上难免出现差异,因此,需要咨询师有意识地觉察隐喻的文化背景,理解来访者的隐喻.
隐喻是心理治疗方法,更是治疗的交流方式.George W.Burns认为将隐喻本身看做一种交流方式而非疗法也许更合适、更地道,它可以被遵循各种心理理论基础的心理治疗者所使用,隐喻可以作为工具箱中的可选对象.
隐喻治疗也有不可用的情况.以下几种情况隐喻就不适合:直接干预策略有效,那就不需要构建煞费苦心的、间接的隐喻;认知风格倾向于独立型的来访者则不适合,因为隐喻是一种模糊的和间接的方法;缺乏主动性的来访者不合适,因为这样的来访者无法积极主动理解和构建隐喻的意义;咨询师本身具有逻辑思维和分析思维的特点,难以理解间接的隐喻.
咨询过程中注意收集故事,每个咨询案例都是一个故事,咨询师可以积累很多的隐喻和故事,当两个来访者具有某种相似性时,征得故事主人同意的情况下,之前形成的隐喻和故事就可以反复应用.
〔1〕(澳)波恩斯.用故事打开心扉:隐喻治疗安全示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2〕麦地娜·萨丽芭,叶舒宪,黄悦.故事语言:一种神圣的治疗空间[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5(5):30-34.
〔3〕(德)佩塞施基安.积极心理治疗:正向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4〕王筱夫.“隐喻故事疗法”辅导学生偷盗行为的个案例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6):33-34.
〔5〕孟维杰,马甜语.论心理学中的“隐喻”[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101-106.
〔6〕周力.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 [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6,8(6):73-75.
〔7〕麦地娜·萨丽芭,叶舒宪,黄悦.故事语言:一种神圣的治疗空间[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5(5):30-34.
B844
A
1673-260X(2017)04-0078-03
2017-01-18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SJD201401);2016年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K2016A0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