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捏塑的时空存在及其形态表现
2017-03-29张丽芬
张丽芬
(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福建 德化 362500)
论捏塑的时空存在及其形态表现
张丽芬
(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福建 德化 362500)
发生在人类造物史上的捏塑,首发于制陶业,然后逐渐扩展到不同的生产和生活领域之中,它既以漫长的时间为存在形态,也以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为存在方式,甚至,还以一种意识形态为存在方式.
捏塑;时空存在;形态
从人类造物发展史上看,捏塑是人们造物的基本方法、方式及技术表现.在历史上,捏塑的最早萌芽,发生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制陶上,当时,原始先民用捏塑的方法捏制陶器,通俗地讲,制陶人采用粘土材料为物质媒介,通过自己双手捏制各种生活器皿及生产工具等造型.后来,随着制陶技术的发展,尤其轮制技术的发明与利用,捏塑退居次要地位,此时,在加固陶器某一局部时,仍然采用捏塑的方法.就是这样,在造物历史的沿革中,捏塑延续并发展起来.
随着制陶业的发展,特别是各种造物与手工的关系生发,捏塑在应用范围上日益扩大,可以说,捏塑成为软性材料成型技术的基础,它不仅出现在手工艺领域,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积极与有益的作用,例如面塑,就是这种捏塑技术的延伸、发展与积极利用.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捏塑在广大时空中存在、发展,以及被有效地利用.不仅如此,它还以具体的物态的形式存在.
1 捏塑是一种常态化的物质形态
捏塑,在人类造物史上,不仅成为造物造型的技术之一,也成为一种物化的形态.
捏塑,简单地说,就是利用手工与采用软性材料捏制各种造型形象的一种方法,在造型技术体系中,它是一种成型技术.就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制陶而言,捏塑就开始分为两种造型的方式:一是主要的造型技术手段,即制陶人采用捏塑捏制各种器物.二是作为一种技术构成要素,在造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例如,为了加固陶器把手、腿部等部位与主体的紧密和牢固程度而采用捏塑的方式.随着制陶业的发展,尤其是在文化生活中应用的扩大,捏塑的范畴也在延伸,秦汉、三国时期,在中国制陶业中出现了堆塑,所谓堆塑,就是利用堆的方法,将陶材料堆积成一个空间造型形式.根据中国陶瓷史记载,三国两晋时期,采用堆塑技术制作的陶器,称为陶塑.但是,由于处于起步阶段,此时的陶塑还不发达.随着造型技术的发展,北朝时期,陶塑成熟起来.“真正可以代表这时期陶塑艺术水平的,自然要数北朝了.无论人物和动物的制作,都已突破了前代古拙生硬的作风.而注意神态的刻划,在继承汉代优秀的传统上,又吸收了佛教艺术的特点.”①由此可见,作为一种技术,它绝非是一种独立的手法,而是与众多的因素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用这样汲取其他文化因素的方式,捏塑在逐渐丰富着自己的内涵.
捏塑不仅作为一种造物的成型技术在造型中存在,而且,也作为一种物化的形态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日常生活中,面塑具有广泛的文化内容和表现形式,在以面食为主食的地区,人们利用面粉制作各种造型的食物,在制作中,家庭主妇更多地采用这种捏塑的方法,制作各种造型的面食.在北方地区,农历(也就是阴历)七月十五,一般的家庭要给每个未成年的孩子做一个面人,这种面人就是采用的捏塑的方法制作的.更普遍的是面塑流行于许多地区,甚至成为一种民俗文化,或者成为一种工艺美术的表现形式,例如,民间艺人利用捏塑的方式,走街串巷制作的糖人,就是一种斯通见惯的民间工艺美术.还有,在许多地区,为了使食物美观好看,与增加食欲,制作者常常利用各种具有可塑性的面粉,并采用捏塑的手法,捏制各种食物.这也是捏塑存在的物质形态,而且,是针对性十分强的具体表现形式.难怪有的美术理论家主张,艺术来源于生活.就是这样,一个民妇自然地采用了一般制作食物的技术及技巧,将最平常最普通食物,制作成具有一定审美形式的食物造型,从而增加了人们的家庭人员的食欲,最终促进了人之健康的发展.
总之,捏塑不仅存在于一般的造物活动中,而且,还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就是它作为造物技术普遍适用性.这种普遍性表明了捏塑作为物化形态,在时空中也是一种常态化的物质形态.
2 捏塑是对可塑性材料的特质利用
捏塑在时空中既以一种物质形态存在,也以一种意识形态存在.
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制陶开始,捏塑便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发生与逐渐发展起来,尤其成为陶器成型的重要技术,普遍存在于当时社会环境中.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与社会文化生活的需要,捏塑在内容、表现形式上逐渐丰富,并形成独特的文化范畴.在中国陶瓷史上,两晋、南北朝时期,继承了秦汉陶塑的衣钵,并继续发展,捏塑发展成陶塑,并具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文化范畴及审美规范.“北魏孝文帝以后,陶塑艺术有显著进步,并流行铅釉陶俑.这时各类人物佣形态写实,比例匀称自然,还出现骆驼佣,背有双峰,昂首屹立,颇为生动.”②此时,陶塑的造型形象,主要有文吏俑、武士佣、男女侍佣、伎俑、仪仗俑等.至此,捏塑从制作一般的生活用器发展到塑造人物和动物造型形象,其中,作为技术的延续贯穿着陶瓷文化史,作为物质形态因素又贯穿着造型形象的表达.
捏塑,因为借用参与者的双手来实现,所以,它经常发展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并不断得到发展和丰富.换言之,捏塑因为用人的双手作工具,所以,在人们活动中成为最一般、最常见的文化形态.
历史上,走出陶瓷捏塑范畴的,最常见的一种活动,就是采用可塑性泥料进行塑造造型形象的.随着“佛教东渐”,佛教信仰在普通大众间逐渐展开,于是,佛教世俗化程度逐渐拓展与加深.对于一般信众而言,佛教美术既成为传播佛教的主要手段,也成为没有文字辨别能力的信徒理解佛教教义和义理的重要范本.在佛教道场,诸如佛教洞窟、寺庙等,以捏塑为主要造型手段的泥塑流行开来.这是作为佛教美术造型形象存在的捏塑造型形态,从空间上看,这种泥塑凡是在佛教流行的地方,比比皆是.
捏塑,从造物手段逐渐发展成一种家庭手工艺,一是家庭主妇用之制作了可观可食的饭菜,例如面塑,可塑性菜团等食物品种.另外,它也成为家庭手工艺作坊的主要技术,艺人开始利用捏塑谋生,以赚到的财物养家糊口.流行民间的泥塑艺人,要么利用糖料塑造糖人,要么利用泥料捏塑泥人,例如惠山泥人、天津泥人张等,成为名操一时的精品文化形态.捏塑在清代得到很好的发展,它已经成熟为一种的新型的造型形态,即彩塑.“清代的瓷塑,已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地方风格.它们或和实用紧密结合,或作为儿童玩赏品,广泛流行于民间.著名的有天津‘泥人张’,惠山泥人.”③“泥人张”是清朝末期闻名于世的天津泥塑的俗称,因为它的主创者是泥塑艺人张万全,故此得名.“泥人张”从第一代张万全起直到现在已经历数代传承.“泥人张”主要采用可塑性泥料,并捏塑技法进行成型,“泥人张的彩塑特色,是能表现人物的鲜明个性,体格动态合乎人体解剖结构,夸张合理,取舍得当,再涂以明快的色彩,达到形神兼备,令人爱赏不已.”④同样,惠山泥塑发生在江苏无锡惠山,是这个地区泥塑的总称.由于它的代表艺人名叫阿福,因而,人们又称之“大阿福”或“惠山泥阿福”.惠山泥塑采用大胆的夸张和强烈的色彩对比,具有浓郁的民间特色.当然,惠山泥塑也是以捏塑为主要造型技术的.不论面塑,还是泥塑,均采用了捏塑的技术,都彰显了技术的时空延续及延伸.
作为成型技术,捏塑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出现,一直延续下来,它跨越了上万年的历史时空,作为人文主义文化形态,不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在陶瓷文化史上,捏塑,作为成型技术,德化窑白瓷成型技术突出展示了它的文化魅力.
明代,随着德化窑白瓷材料及其工艺的成熟,在成型技术与造型形象表现,以及题材和主题等诸多方面,都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内容及风格.从材料及其工艺上看,明代德化窑白瓷可塑性良好,能够利用捏塑的方法塑造一般器皿和捏塑人物、动物及植物等题材的造型形象.在成型技术上,由于白瓷材料的可塑性特性,瓷工及民间艺人利用这种材料综合采用手捏、雕、塑、堆、刻、镂、粘、接等成型技术,塑造了反映佛教、道教及神仙故事中的人物造型形象.在这个成型的技术体系中,捏塑和堆塑是重要的成型技术,即利用它们进行成型,很少用到辅助性工具和材料,仅仅依靠手工制作便可以实现造型的目的.
然而,捏塑从诞生之日起,就充当着造型技术的重任,成为软性物质成型的重要内容之一.
由于市场需要,特别是产品在市场适应性所达到的需要程度,促进了捏塑技术向着更加广阔的存在空间发展.在德化陶瓷产区,传统瓷塑限于佛教、道教及神仙故事人物的题材范畴被现代文化生活需要需所打破.清代末期,由于商品经济因素的影响,在德化窑就出现了花卉题材的瓷塑,这种瓷塑的基本型主要采用捏塑的技法塑造而成,然后,在利用粘接技术将各个基本型连接起来,变成为一个相对完成的瓷塑工艺品.生活在清代末期和民国初期的孙学金创作的《瓷梅花》,于1915年还在巴拿马夺得本届万国工业博览会金奖.在德化陶瓷产区,主要采用捏塑技法的瓷塑贴花已经成为现代德化陶瓷工艺美术产品的主要品种之一.
所谓瓷塑贴花,就是指它摄取自然或人工花卉为题材,并利用可塑性较强的瓷泥,经过手工捏制来塑造造型形象的基本型,然后,在经过粘接、黏贴等衔接技术将这些基本型连接起来而形成的陶瓷工艺美术造型形象.众所周知,捏塑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制陶业开始蕴育,并逐渐形成一个相对完成的制陶的技术概念.从这个时期开始,捏塑技术就从来没有在陶瓷文化领域消失.德化现代瓷塑贴花,它是传统陶瓷工艺的延续与发展,是市场需要进一步扩大的结果,也即是文化消费扩大的结果.
在材料及其工艺上,它是对可塑性泥土材料持续利用的结果.长期以来,陶工和瓷塑艺人坚持改进陶瓷材料,使其具有适合的可塑性,这种可塑性需要根据成型要求或增、或减少进行变化,以满足制作者制作工艺的需要.在制陶业中,从秦汉时期的陶塑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宜兴的紫砂陶器,就是了用陶土的可塑性,历代陶工塑造了无已累计的陶质造型形象.尤其德化窑的瓷土,具有更柔韧的可塑性,明代德化窑瓷土是高硅低铝的瓷土,在经过瓷工根据成型需要的巧妙配置,其可塑性更好,即更加适应手工捏制的成型.
在制作技术上,它是手工制作技术保持与利用的结果.为了造物需要,人们最大程度地发挥了自己的双手,不论是心灵手巧,还是巧夺天工,都与灵巧的双手密不可分.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人们利用可塑性粘土与充分发挥手工的作用,捏制了生活需要的各种器具.从此,泥土的可塑性便于人的双手结下了不解之缘.从陶瓷造型发展的长河中,可以清晰看到,属于捏塑的陶瓷器造型形象,不论是日常生活用器,还是用于各种信仰或崇拜的陶瓷造型,其中,许多造型都是人双手灵敏程度的体现,捏制或捏塑,成为这些陶瓷器成型最基本的技术.直到现在,人们依然不放弃这种手工捏制技术,可以说,只要有这种可塑性泥土存在,捏塑就不会从人文环境中消失.现代德化瓷塑贴花,就是这种人文主义文化的展现:它永恒地继承了泥土的可塑性工艺原理与永恒地发挥着灵巧双手的积极作用,将自然主义与理性主义紧密结合起来,进而创造了捏塑的又一个里程碑.
总之,现代德化瓷塑贴花源于最原始的制陶捏塑技术,一方面,它继承了陶瓷材料及其可塑性的工艺技术,另一方面,它继承了手工制作的工艺技术,并将之嫁接在黏贴工艺之上,乃至形成自己的特色,这就是捏塑与人文时空共存的展示.
综上所述,捏塑在人类造物中长期存在与衍生性发展,被应用在社会生产、日常生活中,常常以物质形态、意识形态存在,在它纵贯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形成了时间分布、空间分布的特征.
3 结论
捏塑发生在人类利用可塑性泥土成型的造物开始,它以物化的形态存在,并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捏塑存在于人们的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即便利用它所塑造的造型形象和文化功能都发生改变,但是,作为造型技术的本质是没有变化的,那就是它主要依靠灵巧的双手实现造型的目的,不论何时与何地,只要造型需要这样的技术,捏塑将会自然地出现在参与者的行为中,因此,捏塑具有一个时间观念,又有一个空间观念.捏塑作为造型的基本方法和方式,既以掐物化的形态存在,又以其非物质文化的形态存在,即意识形态的存在.简言之,捏塑存在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它以物化的心态出现,并包含有技术和意识等非物质形态.
注 释:
①②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173.
③④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5.328,329.
〔1〕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2〕王步云.中国雕塑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3〕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5.
〔4〕张伟.雕塑专业基础教程-泥塑人体[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
〔5〕德化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德化陶瓷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4.
J314.8
A
1673-260X(2017)04-0060-03
2017-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