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竞赛:角色、困境与策略
2017-03-29施晨辉
施晨辉,倪 好
(浙江大学 教育学院,杭州 310028)
■创新创业教育专题
大学生创业竞赛:角色、困境与策略
施晨辉,倪 好
(浙江大学 教育学院,杭州 310028)
创业竞赛是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事业的初期形态,也是创业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经过近20年的发展,它逐渐成为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抓手、优秀创业项目的“跳板”和创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典范。同时,也因片面的创业教育观念使得功利主义抬头,“重竞轻训”导致创业项目低端化取向严重,配套薄弱致使创业项目市场转化难成规模。破解大学生创业竞赛的诸多难题,需以创业教育绿色发展观为理念引领,以竞训协同为实践路径,全链式推动创业实践与成果转化,从而回归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价值理性。
创业竞赛;创业教育;社会创业;竞训协同
创业竞赛是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是许多大学生了解和接受创业教育的主要方式,也是评价大学生创业热情与高校创业教育效果的关键环节。因此,无论是普通本科高校,还是高等职业院校,历来都十分重视创业赛事的组织与建设。我国系统性的高校创业教育事业发端于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的创业计划大赛。从1999年起,采取学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全国三级赛制的“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席卷中国高校并连续成功举办十余届,每届赛事都汇聚了全国上百所高校的选手参与。大赛的举办使创业热浪从清华园向全国扩散,众多企事业单位参与其中,助推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创青春”“互联网+”等创业赛事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然而,面对形形色色甚至铺天盖地的创业竞赛,我们有必要检视它是否还在正确、理性的轨道上前行,它的发展面临着哪些理念层面与实践层面的问题,而国外高校创业竞赛又能提供什么样的启示,以及我国高校应该采取怎样的行动策略。本文试图对上述这些问题进行回答。
一、创业竞赛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多种角色
过去,大学生创业政策更多地关注创业教育的课程建设,对学生创业意识的启蒙、创业精神的培养和创业能力的开发,以及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诸如资金、场地、孵化等支撑性条件。随着对创业人才培养逻辑和创业教育特殊性质认识的深化,将大学生创业实践融入创业教育体系逐渐成为政策关注的重要方面。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其中特别强调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实践环节的深化,包括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扩大覆盖面,促进项目落地转化;举办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办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支持举办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1]。据笔者不完全统计,2015年,广西、四川、福建、黑龙江、重庆等13个省份分别出台了关于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政策文件,112所中央部委所属高校也制定了相关的配套文件和实施方案,还有许多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纳入学校综合改革方案,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在全国高校中积极有序推进。纵观各省份、各高校的“实施方案”,无一例外地提出要进一步搭建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平台,将创业竞赛融入高校创业教育体系之中。近年来,各个层次的大学生创业竞赛风起云涌,呈现出体量大、参与广、种类多、影响广泛的特征。从多份2015年高校就业质量发展报告来看,鼓励学生参与创业竞赛已经成为高校推进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创业竞赛成为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抓手
由于创业活动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创业教育活动应该偏向于实践环节,各个高校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打造。其中,创业竞赛又是实践环节中非常特殊的内容:它一般面向全校开放,各个专业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其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参与和关注,如南京大学2015
届毕业生中有28.8%参加过创业竞赛[2]。此外,创业竞赛能够汇集校内外诸多力量,如企业创业导师、天使投资人、杰出创业者、公司法律顾问、创业教育者等各行各业的代表,以发挥其甄别和遴选优秀创业项目的积极作用。同时,从工作机制上来说,将举办创业竞赛作为抓手,可以同时连接创业课程、创业培训、创业孵化等环节,形成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链条。其中,发端于清华大学的创业竞赛是典型代表,它逐步构建起了以“创业启蒙—创业课程—创业赛事—创业实践”四大内容为支撑的创业教育体系,希望通过创业赛事串联起其他三块主要内容,协同构建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初生、培育、孵化和成长生态,在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辐射作用。种种现象和数据表明,创业竞赛不仅成为校园创业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也成为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抓手。
(二)创业竞赛成为优秀创业项目的“跳板”
创业竞赛是创业项目的练兵场,许多风险投资人和天使投资人在各项创业赛事中发现具有潜力的创业项目,并最终达成投资意向。2015年10月,在由宁波市人民政府、赛伯乐(中国)投资集团等联合主办的中国(宁波)大学生创业大赛上,30个项目创业团队展示了各自的亮点并说明计划融资额度,其中27个项目在总决赛现场获得了2.83亿元的意向投资。尽管有许多大学生的创业项目被认为过于理想化、价值偏弱,没有推向市场的可行性,不过,其中足够优秀的创业项目往往能够获得多方投资人的青睐,从而实现从创业想法到创业项目,再到初创企业和创业成功企业的转变。纵观高校中已经落地运营的创业项目,大多都是在创业计划大赛中一路披荆斩棘,最终百炼成钢。据统计,自第四届中国杭州大学生创业大赛启动以来至2015年11月,共有90个项目在杭落地转化,注册成立了90家大学生创业企业,其中“成长组”项目成立79家,“实践组”项目成立11家,而且在落地的90个参赛项目中,有75个项目为在杭大学生或毕业生的创业竞赛项目。
整体而言,形式多样的创业大赛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创业团队的历练和创业项目的最终落地。专家面对面的指导和评价不仅为创业项目提供了检验的机会,而且优秀的创业项目更容易吸引媒体的关注和投资人的青睐,最终脱颖而出。
(三)创业竞赛成为创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典范
创业竞赛影响广泛,一方面是参与创业竞赛的学生人数众多、持续时间长。作为创业教育的一种实施方式,创业竞赛直接影响创业团队数百支、大学生数千人,间接影响全校师生。这种全校性的创业活动,其覆盖率与影响力要远超过一门创业教育基础课程或某个创业精英培养班。另一方面,创业竞赛不仅影响了校园,也通过媒体传播、舆论扩散、价值输出等方式构筑了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良好互动模式,进而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越是广泛,越有利于高校与企业以及其他社会力量之间的合作,从而达到“双赢”或“多赢”。
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不完善和合作双方意愿不均衡是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瓶颈,机制的不完善突出表现在高校与企业缺乏互动性、缺乏长效合作机制、合作方式单一等方面[3]。而创业竞赛改变了以往“创业人物进校园”的单一模式,成为校企协同育人的关键内容。在近些年的创业竞赛中,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高校与企业有了更加紧密的合作,而且这种合作比创业教育的其他方式(如课程共同开发、人员互派、项目共同孵化等)更加成熟、稳固和有效。创业竞赛中常见的校企合作形式有经费支持、品牌与冠名支持、股权投资、评审与辅导支持、竞赛平台支持等。总体而言,创业大赛中的校企合作关系更加持久、双方意愿更加强烈、合作内容更加多元。
二、大学生创业竞赛面临的发展障碍
创业竞赛在我国萌芽、发展和壮大的十余年历程中,硕果累累,培育了诸多优秀创业项目,也有不少项目如今已经成为高成长型企业。在“互联网+”“绿色创业”“智能装备”等新理念的引领下,无论是从创业竞赛的规模上还是创业竞赛的品质上来说,我国近年来所取得的成就都是值得肯定的。但同时也要清楚地看到,创业竞赛从价值观念上、操作实施上和支持措施上都面临着发展障碍。
(一)片面的创业教育观念引起功利主义抬头
目前,高校中存在着不少有关创业竞赛的乱象。例如,大学生创业者为了赶制创业计划书,不惜连续熬夜影响身体健康,更加无暇顾及本应去修读的专业课程,抱着侥幸心理,即通过创业大赛项目获得保研资格,呈现出典型的“应试”特征[4]。从评价指标上来看,创业竞赛过度关注创业项目的经济价值,罔视创业项目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5]。例如,一些高校为举办创业大赛而举办创业大赛,将创业竞赛当作“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来做,其关注的是与短期名誉相关的就业创业工作绩效问题,更有甚者直接以创业竞赛替代创业教育,忽视了创业教育的长期性、复杂性和大学颐贤育人的本质。可见,无论是大学生参与创业竞赛的意图还是高校开展创业大赛的目的,都显示出一定的短视倾向和功利主义倾向。究其原因,高校和大学生都误解了“创业教育”的出发点——创业教育重在“教育”而非“创业”,创业只是手段,教育方为目的。如果创业大赛催生出了一堆创业项目,而学生并没有从中获得任何知识、技能以及情感价值观上的教育,显然这些大赛的意义是不完整的。高校是高等教育机构,从根本上不同于以追求行政效率最大化的政府机构和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的商业实体[6]。高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是知识的传授、创新与应用以及专业人才的培养。如果只是关注创业项目数量的多少,能够创造多大的利润,能够实现多少人的就业问题,那企业显然比高校更适合在这方面对社会做出贡献。
(二)“重赛轻训”导致创业项目低端化取向严重
大学生创业大赛项目常常因为重复率高、科技含量低、市场前景窄等原因而受到诟病,这也是目前各级各类创业比赛众多而成效并不让人满意的主要原因。尽管有许多优秀的创业项目在大赛后获得天使资金和风险投资,但绝大部分项目仅仅止步于创业大赛。相较于庞大的创业竞赛参赛项目而言,能够脱颖而出的创业项目凤毛麟角。如何将项目转化为能够立足于市场的企业,通过创业竞赛实现创业项目的成功,是目前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最艰难也是最需要帮助的环节。
大学生是掌握一定科学知识、有专业特长并具有创造力的新青年,创业活动的创新应该聚焦在设计、研发等高价值环节和商业模式的改变。而在现实中,仍有不少创业项目呈现出低端创新的取向,如一些项目关注高校快递的代收代取服务,关注高校旧书回收,以及关注低成本小商品的转卖业务等。再如,不少创业团队关注大学生餐饮配送相关行业,尽管创业计划书中可行性分析、市场营销方案等有了较为完善的评估,但仍然显得过于乐观,对“美团网”“饿了么”等市场强势竞争者缺少分析。该类项目在包装后或许适合参加校园创业计划竞赛,但由于项目本身缺少开拓市场机会的“金钥匙”——项目科技含量、不可复制性程度、团队竞争优势等,落地的机会渺茫。一言以蔽之,创业项目的低端取向与创业竞赛的市场导向不足阻碍了大学生创业实践项目的良性发展。这其中的关键原因是大学生创业竞赛一直以来受“重赛轻训”错误理念的引导。带领大学生参加创业竞赛获得嘉宾建议、博得投资人青睐、摘得奖金奖牌固然重要,但高校更应该意识到创业竞赛并不是创业教育的全部,创业竞赛并不能简单代替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赛”是一部分,平时的“培训”与“教学”是更为重要的一部分。“训”和“赛”的长期分离必然导致学生专业知识疏浅、创业技能欠缺,不能有效地将创业项目与专业技能相结合,因而无法产生具有高价值、高科技特征的优质创业项目。
(三)配套薄弱致使创业项目市场转化难成规模
大学生参与创业竞赛需要经历项目立论、技能拓展、教师指导、企业家交流、投资谈判等多个环节。创业竞赛作为高校创业教育中的一环,其价值的最大化实现依赖于多个环节之间的协同。其中,创业项目的品质是前置条件,它决定着创业竞赛表现的水平与高度,而创业项目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引资落地是后续结果,也是创业竞赛的重要评价指标。由于创业项目本身品质因素而不能推向市场是一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是高校是否为创业项目的孵化与成长配套了足够的支持性资源。这种支持性配套资源自然包括:赛前有足够的创业理论与实战指导,包括创业比赛技能的培训,项目的成熟度与可行性、创新性;赛后学校和社会能够为创业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市场转化提供更多机会。
创业竞赛的前端是指大学生创业者的能力准备程度。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包括以下几个范畴:一是个人特质,即个人内在基本属性的一部分;二是技能和能力,即把某件事情做好的能力;三是知识和经验,即通过教育获得的事实、信息和才能,实际接触和观察到的事件,对一个主题的理论和实践理解[7]。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重要主体,应该为大学生提供相关能力培养的机会。创业竞赛的后端是指高校与社会协助创业者将创业项目落地的支持程度。大学生创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创业环境不佳,他们在创业资源、人脉和渠道等方面都无法和成熟创业者相提并论,需要社会为其构建一个相对有利和稳定的创业生态,政府、学校和企业都应该扮演好自身角色[8]。目前,大学生怀揣着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和回报社会的梦想,但同时绝大多数大学生也面临着融资难、政策优惠少和环境有待优化等难题。
三、推进大学生创业竞赛转型发展的策略
在未来的发展中,面向大学生的创业大赛应全面重视创业的多种价值(如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等),从多个维度破解创业项目低端化的难题,全链式推动大学生创业实践,将创业项目培育的终点从创业比赛落幕推移到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环节。
(一)理念引领:全面深刻理解创业教育内涵
首先,创业教育不是企业管理或商业教育的一种替代方案,创业教育在功能、合理性、标准、实践性等方面都有着与后两者本质上的不同。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能力与精神。其中,创业精神包括创业需求、冲动、冒险、耐性、抗挫折等心理素质。创业竞赛作为创业教育的一环,同样应该符合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针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不能仅仅关注短期效应,更应该是久久为功。
其次,对创业教育的理解规约着创业竞赛的价值取向。创业不仅仅是指创办企业,创业教育也不仅仅是创办企业的培训,更是对学生精神与价值观的影响。这方面,国外的相关做法值得借鉴,如国外高校纷纷开始从机构设置、课程开设、专业培养等方面探索社会创业教育,反观我国高校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和实践,大多还停留在创办企业层面[9]。因此,在创业大赛的导向上,高校应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以大赛为契机,拓宽社会服务的渠道。例如,高校可以通过创建新的社会企业深化大学与社会的联系,将解决社会问题的构想与创意转化为社会发展动力,进一步拓展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10]。创业竞赛举办方可以借鉴哈佛大学“来自校长的挑战”、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社会创业大赛、塔夫斯“十万美金社会创业竞赛”等的做法与经验,将旨在解决社会问题的社会创业计划纳入其中,以创业竞赛为平台,发挥研究型大学高端人才与一流研究资源的优势,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
因此,除了在商业创业领域有所建树以外,我国高校应积极关注大学生公益创业、绿色创业竞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创业观。一方面应积极引导大学生通过创业项目的开发实现个人价值,而非仅仅为了获得某些奖项,另一方面应引导更多的学生从事关注社会问题的创业活动,关注农民工心理、农村教育、空气污染、水资源浪费等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通过创业形式破解社会难题,培养“心中有爱、肩上有责、腹中有墨”的社会创新型人才,为国家进步和全球治理贡献大学生应有的智慧与能力。
(二)竞训协同:重视学生在创业大赛中的能力建构
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建构与提升是创业竞赛和创业教育的重要目标。创业竞赛不仅是检验大学生是否具备足够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为大学生创业素质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以赛促教、以赛促学,面向全体学生扎实做好赛前培训工作,不仅仅是撰写创业计划书,更应该发动学生深入开展市场调研,掌握一手资料,为识别机会和挖掘商机奠定基础[11]。“竞”与“训”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共同帮助大学生创业者建构创业活动所需的各种能力。
高校应着力从多个方面促进大学生创业者的能力发展。第一,高校应明确创业大赛的市场导向性,创业项目的评判应坚持以市场机会为标准,以市场分析为重点,以市场对接和落地培育为导向,总而言之,创业大赛不应只停留于“纸上”。第二,高校应大力推行基于创新的创业实践,鼓励学生利用自身优势,投身于知识创业与科技创业,培育出更多高成长性项目,优秀的创业项目自然能够“招蜂引蝶”,吸引到足够的市场资源。第三,高校创业教育需融入更多市场力量,增加更多的仿真模拟与体验学习环节,使学生更加熟悉真实的社会环境,了解市场动态并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强调创业计划过程中的市场扎根分析,并牢牢把握“技术优先”与“商业运作”两个重点。
(三)“瞻前顾后”:全链式推动创业实践与成果转化
前期质量保证、后期持续支持以及创业大赛三者共同构成了创业项目发展的链条,推动创业大赛的健康发展,因而应构建全链式的创业实践,而非孤立地举办创业大赛。全链式创业实践应该以创业竞赛为中心向前向后延展,向前应在“创业点子”“创业计划”等阶段训练大学生两方面内容:一是创业者素质,包括意识、思维、知识、技能等方面,也包括贯通技能(transversal skills)。竞赛是创业者综合素质的体现,不论项目优劣,创业者都需要在竞赛中体现出思维的敏捷、对创业领域相关知识的把握等。二是创业项目本身。创业项目是创业竞赛的主要竞争内容,这方面的训练在大学生低年级时期应关注创业思维和创意的产生,因为创业竞赛应该关注创业点子的训练。此外,高校应为大学生的创业项目提供相应的培训机会,如创业计划书的撰写、创业规划、创业团队组建等,而且整个培训过程应覆盖整个企业生命周期,尤其应凸显大学生创业的关键环节。
后期应更加关注优质创业项目的落地问题。虽然大学生是创业项目落地的主要责任人,但高校和社会应为其提供一定的配套支持,包括政策、基金、平台等。例如,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应该落到实处,包括灵活学制政策、创业补贴政策、场地提供与税收减免等;创业实践基地应该得到充分的利用,如创业园、创客空间等。此外,高校还应借助创业竞赛平台实现与投资行业建立长期稳固的合作机制,破解大学生创业者在吸引投资上的“玻璃天花板”难题。
四、结语
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开拓性素质的人才,以适应全球、终身和全民创业时代的挑战。创业竞赛通过选择、操作、论证、消化、提高等多个步骤,促进学生的创业意识、知识技能在实践中得到提升与融合,实践证明,创业竞赛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毋庸讳言,创业教育的价值观应该从狭隘的创办企业转向全面创业,创业教育的目标应该从带动大学生就业向提升大学生素质转变。基于此,高校创业竞赛应在科学的价值理念与行动路线的指引下不断向前发展,回归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价值理性。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5-05-04)[2017-02-19].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2] 南京大学2015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EB/OL].(2016-01-08).http://njnu.jysd.com/news/view/aid/85560.
[3] 徐小洲,梅伟惠,倪好.大学生创业困境与制度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15(1):45-48,53.
[4] 丁三青.中国需要真正的创业教育——基于“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7(3):87-94.
[5] 辛越优,倪好.论创业教育的文化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重庆高教研究,2016(4):9-14.
[6] 眭依凡.理性捍卫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94.
[7] REZAEI Z M,HOGAN M O,REILLY J,et al.Core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 and their interdependencies:in sights from a study of Irish and Iranian entrepreneurs,university students and academics[J].International entrepre neurial management journal,2017,13(1):35-73.
[8] 王传毅,黄显惠.学术资本主义下的大学创业生态系统构建[J].现代教育管理,2016(1):54-58.
[9] 倪好.高校社会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与实施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1):62-67.
[10]金津,赵文华.美国研究型大学顶级创业大赛的比较与借鉴[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10):79-85.
[11]王占仁,区玉辉.香港中文大学创业教育的实践创新与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2016(12):57-59.
(责任编辑 张海生)
University Entrepreneurship Com petition:Roles,Dilemma and Strategies
SHI Chenhui,NI Hao
(College of Education,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28,China)
Entrepreneurship competition is the initial form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hina,and an organic part of the whol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After almost20 years’development,entre preneurship competition gradually becomes the crucial par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 spring board of excellent entrepreneur project,and a typical example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for th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Meanwhile,one-sided understanding towards entrepreneur ship education ideas leads to the utilitarianism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mpetition while less to the training,in which poor equipment makes students’projects even harder to achieve marketization.To solve the problems,guided by the green development concep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the coordination of competition and training is taken as the path,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the entrepreneur practice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achievement,in order to return to the value rationality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or the student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ntrepreneurship competition;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social entrepreneurship;coor dination of competition and training
G649.21
A
1673-8012(2017)04-0064-06
10.15998/j.cnki.issn1673-8012.2017.04.008
2016-12-29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国家重大课题项目“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VIA150002)
施晨辉(1979—),男,浙江温州人,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团委书记,博士,主要从事高校学生管理和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倪好(1991—),男,浙江湖州人,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联合培养博士生,主要从事比较高等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施晨辉,倪好.大学生创业竞赛:角色、困境与策略[J].重庆高教研究,2017,5(4):64-69.
format:SHIChenhui,NI Hao.University entrepreneurship competition:roles,dilemma and strategies[J].Chongqing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2017,5(4):6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