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脾约”

2017-03-29周艺梦

东方教育 2016年24期
关键词:伤寒论黄帝内经

周艺梦

摘要:“脾约”一词首见于《伤寒论》第179条:“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然后又在其第247条说“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难,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过去解释脾约为“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时,实际与《内经》的思想相悖。今通过对《内经》以及《伤寒论》的仔细研究,对其本意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脾约、伤寒论、黄帝内经

“脾约”一词首见于《伤寒论》第179条:“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然后又在其第247条说“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难,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过去解释脾约为“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时,经研究,《内经》原文无“脾約”一词,“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实为胃中本身有水谷津液,无需脾再返传滋润。即与《内经》的思想相悖。今通过对《内经》以及《伤寒论》的仔细研究,对其本意进行了探究。

《伤寒论》中“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难,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趺阳脉为足阳明胃经之动脉,在此“趺阳”用仲景三部诊法解释为“胃气”,浮主气有余,涩主阴不足。仲景释病机为“浮则胃气强”,是指脾胃之气有余,常概括为脾胃对饮食水谷之消导运化功能。脾胃两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胃主受纳,主运化,脾气主升,胃气主降,二者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以及水谷精微的输布。胃之阴充则胃降正常,胃气降则糟粕方得下行,脾之阳裕则脾升始健,脾气升则精气才能上输。饮入于胃,必经脾的吸收、转输作用上输于肺, 其清中之浊者, 在肺气的肃降作用下,经三焦水道,下输膀胧而为尿。若脾气有余,则为胃行其津液亦多,即津液升多,必然使体内水液流行加快,故小便数。又脾过于为胃行其津液, 则胃肠之津液不足 , 加之气有余便是火 , 亦必耗伤肠胃之阴, 于是胃失柔润 , 胃气降少致使糟粕难得下行。则大便坚粳。

“涩则小便数”,可从两方面理解,一者气有余必耗伤津液,阴必不足,二者小便数更致阴虚,阴虚则脉涩,“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如前所述,由于胃气强,阳有余,小便数,阴不足,必然导致大便坚。最后言“其脾为约”,指出此即脾约证,乃由脾升有余,胃降不足,脾胃之气热有余 , 阴津不足而致。

《素问·经脉别论篇》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这条解释了饮入胃之后的传输过程,水液饮入胃以后, 游溢布散其精气,精气从胃上输到脾,再由脾将精气在上输到肺。水饮并非上归于肺之后再下输膀胱,而是饮入于胃之后可以直接下输膀胱。

从这段经文看,水饮入胃之后,能否走上归肺,抑或走下至下焦膀胱,主要在乎胃与脾的功能。若胃气充足,则能“游溢精气”,使水饮能上输于脾,相反若胃气偏虚,则难以“游溢精气”,水饮只能透过“通调水道”而下输膀胱。

“脾约”多解释为“脾之转输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致肠燥便结者”,或“胃肠燥热,损伤津液,使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致大便秘结”,两者意思基本相同,均是指由于胃中燥热,制约了脾,而脾不能传输津液至胃中以滋润胃燥,故便秘。

此说法虽然像似来自《黄帝内经》,实与《内经》的思想相悖。“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一句,语出《素问·太阴阳明论篇》,原文云:“帝曰:脾病而四支不用,何也?岐伯曰:四支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此条说的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是胃中无病,胃腐熟水谷而产生水谷精气后,由于脾病,脾不能将精气输布至四肢,因而生病。同篇继续解释:“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藏六府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藏府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此条明确的指出,是脾藏受气于阳明胃,“脾为胃行其津液”的意思是指脾将胃的津液输布至四肢。

《素问·厥论篇》云:“帝曰:热厥何如而然也?岐伯曰;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阴气虚则阳气入, 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荣其四支也”,酒入胃之后,出现“络脉满而经脉虚”,是由于“脾主为胃行其津液” ,加上“酒气盛而慓悍”,酒入胃后迅速被脾为其散布精气,因而出现“络脉满而经脉虚”。

以上三段《内经》原文,均非指“胃燥而需要脾传输津液至胃”,而是与前述《经脉别论篇》的“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的过程一样,是“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的本义,指脾病而使胃中所产生的精气、津液不能透过脾而输布。进而言之,从生理上是胃的精气传到脾、脾再散精,而不是脾将津液反过来传给胃,胃中本身有水谷津液,根本不需要脾再返传滋润。主流对 “脾约”的解释,虽然运用了《内经》的文字,却意义相反,是对《内经》思想的误读。

参考文献:

[1]王庆国.《伤寒论选读》[Z].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7

[2]云正华.“脾约”是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吗?[J].吉林中医药,1986-06-30.

[3]李宇铭. 论《伤寒论》“脾约”之意(上)[J]. 辽宁中医杂志,2012,01:84-85.

[4]聂云,尚莉丽.《伤寒论》脾约证浅论[J]. 中医药临床杂 志,2012,24(9):826-827.

[5]李照国.黄帝内经·灵枢·[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猜你喜欢

伤寒论黄帝内经
论《太一生水》的“生命生成论图式”特征
半夏泻心汤与小柴胡汤关系之辨析
仲景通阳利水法治疗小便不利刍议
刘炳凡《伤寒论》教学录音资料数字化保存及应用研究
养心的境界
《伤寒论》恶寒症探微
《黄帝内经》“酒伤”理论析要
《伤寒论》重言词医理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