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混杂与内在的镜像

2017-03-29陈尚平

摄影世界 2017年4期
关键词:框框景象运气

陈尚平

对我来说,摄影是一门“放框框”的艺术。我时常思考两个问题——如何在这个无边无际的世界里,放下你的框框,框住某个影像?而当你放下那个框框时,又如何产生一种创造性的、摆脱框框的观看?有时,明明是框住现实的一角,却可能创造出现实中所没有的意涵,一种因观看而产生的意涵。

另一方面,在我的认知中,摄影亦同时包含了对外的发现与对内的探索,是一种双向观看。透过摄影,我可以不断去观看外面的世界,看看生活中的人与环境,同时也可以探索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这样看世界。

而我就住在台北市中心,周边街廓四通八达,新鲜事在各个街角随时发生,只要走下我家的四楼老公寓,就进入一个庞杂的大城市,这正是一个我可以双向观看的地方,从事街头摄影,可说顺理成章,何乐而不为?

迷人的不确定性

一般而言,街头摄影是指在公共场域拍摄未经安排的景象。对善于分类的西方人来说,街头摄影还被分得更细。但对于分类与定义,我个人其实并不是很在意,毕竟我们创作,不能也不必是为了符合某种定义。

我喜欢街头摄影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其所具有的极大不确定性,那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也是其他类型摄影所没有的特点。街上的情况瞬息万变,前一秒与后一刻,人来人往,恒常变动。

我认为街头摄影所面对的不确定性还体现在解读层面。我们并非看到什么,都可以即刻“解码”,了解它的含义,并加以捕捉。世界充满繁复的灰色意义与感官夹层,在街上走动观看,会使我们迎向这些不熟悉的内容:某种浮动的巷尾气息,事物间交杂穿插的无厘头组合,某种人与人间难解的微妙关系,都会不期而遇地撞击我们的眼帘,带给我们冲击,却未必是我们可以立即标定的感受。这种不确定性,甚至会跨越拍摄当下,即使你将景象拍了下来,也未必就很清楚画面在说什么,只能回家细细品味。因此,摄影作为一种确知世界的工具,也可能在许多时候将我们引向不可知的世界,当你尝试解读眼前景象,不时也会意识到自己的有限与外在世界的广褒。

台北向內看

我曾认为台北不适合拍照,但那只是一時执念。出了门,不管往哪个方向走,东弯西拐、穿街过巷,其实都有风景可看。台北有它自己的杂、自己的乱、自己的逻辑,以及自己的莫名其妙;它既不光鲜亮丽,也不阴沉颓败,只要你不急着在其中寻找特定美感,它总能回报给你一些什么,看不完,也看不烦。

我早年在摄影上所受的影响,主要来自街头与纪实摄影,但当时我就感到,摄影者多半比较追求史诗式的关怀,或是乡野异地的人文探索,对都市中平淡无奇的日常活动却较少着墨。而这个领域,却是如今我密集从事摄影活动后,比较想探索的。

从2013年开始,我在台北街头陆续拍了十二万张照片,希望能透过我的观看,找寻这个城市一些难以言说,却又确实存在的影像气味。在拍摄时,我并不预设观点,也不寻求特定事件或活动,而是尽量让来到眼前的景象与我直接对应,并在这种对应的过程中,捕捉瞬间所见。希望我的作品里能呈现一个未被事先归纳所驯服的台北,也能呈现出与之摩擦交融、并在其中度过一生的、那些如我一样的台北人。

台北做为一个大城市,有它的丰富性,而所谓“被归纳过”的城市,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旅游指南,里头总想告诉你什么东西值得看、什么不值得看。而每个都市居民,也都有一张透过他自己的生活逻辑所绘制出的地图,那也是“被归纳过”的。

在拍摄时,我并不想进一步彰显他人所归纳出的台北特质,也无意跟随自己过去的印象,而是希望透过双眼,与这个城市重新磨合。这其中也并不包含一种搜奇的心态,想要告诉别人“这才是真正值得看的台北”,我只是想不带意见与批判地去看台北,简单地走过那日常的街巷角落。我相信,最平淡的现象中或许反而包含最多共相。

我的专业背景虽为建筑与都市设计,拍摄时却无意从这些角度切入。建筑与都市设计的专业训练,会让我比较习惯从一种“治理”的角度去看城市,会想找问题,并设法处理问题、建立秩序;也会去看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系统架构,譬如台北的住商混合如何衍生出市街的现象等。但我的拍摄角度,则偏向于一种“接受”的态度:接受台北,不找问题,放掉优劣判断,也放掉好恶,直接去看都市表层的现象与活动,并在其中找出某种意思。我希望透过长期探索能深入台北的城市底蕴,挖掘出台北人丝丝缕缕的行为线索与环境态度,并找到自己独特的观看方式。

而我看到的台北,简单来说,整体井然有序、微观上却相当混乱。这是一种台北式的混乱,其中包藏着许多趣味。当年我曾觉得台北太丑太乱,不想在台北拍照,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个城市,竟会多花点时间留意它的混杂面,但也并无意颂扬混乱。

早期,我也拍了多年黑白照片,甚至认为黑白才是艺术,直到我置身于一些色彩斑烂的环境,譬如到印度旅行,才发现如果不拍彩色,好像活生生剥除了我对环境的某些核心感受,拍出来的东西,跟我的实际认知也有相当大的差距。于是,我认识到,黑白与彩色各有其表现特点,只是所表现的东西不同而已。现在,我的拍摄以彩色为主,因为台北带给我的感受,必须透过色彩来表达。可以说,台北的情境,在我内心是彩色的。

运气,是挣来的

若说摄影是“放框框”的艺术,那么街头摄影在我的体验中,则可以被定义为一种赌徒的艺术。面对某个场景,我们在极短时间内要同时掌握许多事情——解读意义、选择视点、框景构图、平衡光影色彩、预测人物动向等。但所有这些要素,即使你都意识到了,能否在最后一刻构成一张好照片,常常还得靠运气来催化。

有时,我在街上走了许久,却拍不到任何像样的东西,真正遇到少数“快门机会”时,却又阴错阳差错过了。但我觉得这也未必不好,因为它似乎在提醒我们,认为只要付出就该有相对收获,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期待。这种付出与收获的不对等,这种事不由人的滋味,其实有它的意思。往好处想,世界或许正是透过这种暂时的拒绝,在邀请我们继续跟它打交道!当年,我买了一本寇德卡的摄影集《流亡者》(Exiles),非常喜爱。那时我就想,若一生能拍出一本这样的摄影集,于愿已足。我数了数,那本书中总共也只有六十五张照片,也就是说,一辈子若有十年时间拍照,每年只须拍6.5张真正好的照片,而那也就是我的目标。

当然,要拍出好照片,除了运气,镜头后面观看者的意识还是必要前提。我曾读到英国摄影家马丁·帕尔(Martin Parr)的一句话:“运气是挣来的。(You earn your luck)”这话说得好,在许多情况下,摄影者除了需要感知与观看,也需要一点坚持,甚至是很多坚持,运气才会到来。这并不表示每个场景我们都要拍很久,但当机会到来时,多坚持几分、几秒,多按一二次快门,甚至只多投注一点意识,都会很有帮助。所以,运气并非不可跨越,也非完全操之在天。

当然,有时街头摄影的突发性与瞬时性让我们的思考往往来不及在那一二秒间介入,所以它常常接近于一种人们对眼前景象所做出的实时反应,而相机只是一个介质罢了。因此,我觉得通过街头摄影作品也可以认识一个人,甚至更加准确,如同一面镜子,因为拍摄者连伪装的时间都没有。当我们坐下来审视自己所拍摄的一格格档案时,只要你还保有一点客观性,便不难在格与格之间看出自己的状态:何所求、何所感、何所失、何所悟,自己的秉性与能耐,都显现在其中。

猜你喜欢

框框景象运气
运气
冬天的景象
框框
黑白键
框框
岂止是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