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考核方式
2017-03-29刘昕
刘昕
摘 要:随着高职计算机教育的深化,考试方式的改革面临的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就当前高职计算机基础考试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给出作者的一些改革思路。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考试;高职计算机
目前,计算机是各行各业不能离开的办公工具,计算机的应用水平是学生就业的首要条件。在高职院校的基础课教学中,《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大部分高职院校设立的必修课。内容包括一般的办公文档处理,电子表格和演示文稿等内容。这些内容基本涵盖了我院各个专业的专业课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
然而,由于受限于教委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统一规划要求,以及其他课程考试模式的经验照搬到计算机考试方式上,让学生在应试目标的限制下无法充分发挥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目的。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课程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考核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的矛盾
目前大多高职教育中的计算机基础内容都与各种计算机证书考试的内容一致,为了与高职阶段的教育取证要求相吻合。有些职业学院干脆就是拿国考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教材或劳动部计算机考试证书培训教材来做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统一教材。这种处理方法目的性很明确,就是为了学生考取证书,在毕业之前取证就业。但是忽略了不同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计算机取证考试之间的差别,造成学生通过计算机基础课虽然取证,但应用能力仍然很低的结果。
(二)课程内容无法适应不同专业不同地域学生的问题
高职生源的分布比较分散,有些学院基本以偏远地区生源为主,致使一部分学生入学后根本没有计算机基础,如果和发达省份的生源相比,接受起来需要更多的时间,但这样面临教学进度不好掌握的问题。而且各个专业在基础中应用的侧重点不同,如会计专业主要对excel应用较多,营销专业对PowerPoint应用要求交多,这些区别特点在应试的教材中无法体现出来,造成授课内容总是无法贴近实际应用,各个专业对软件的应用内容侧重点也无法体现出来,在考试过程中,也无法体现出这些区别。
二、思考和尝试
本人从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已经十几年了,在教学过程中也曾想在某些方面做过一些调整和教学改革,包括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在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上也有一定的思考和尝试。
(一)调整考试评价结构,注重应用能力在考核中的比重
由于高职这个阶段本身就是注重操作能力的培养阶段,所以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在各行各业中更应该体现出他的操作能力优先的特点。但教委对取证又有要求,所以可以把取证阶段的教学内容放在期末考试阶段,因为取证考试一般都有一个冲刺培训的过程,在取证之前或者说期末考试之前,把这部分内容作为重点教学,也能达到取证的目的。要把大部分的教学内容放到前期的计算机基础内容的教学中,并且在学期总评中把基础内容教学部分的分值要大于取证期末考试所占比例。
经过多年的教研和实验总结,验证实践能力方面的教学内容在考核成绩的六成,期末取证方面的内容占总评成绩四成比较合理,经过三年以上的实验,效果还是相当明显的,学生上课对实践内容有兴趣,课堂教学的参与性多了,上机操作的主动性强了,到了期末考试前我会根据平时的记录当面给每个学生计算平时成绩的得分。
(二)不同基础,不同专业,在教学中用不同案例来侧重重点
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考证还是必需的,然而我们如何既能保证学生的考证成绩,又能保证学生掌握真正的实践技能,这的确是个难题。这不仅需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重新设计,同时也需要对试题的命题也要加以调整。
确定在平时考核内容中体现实践内容的方向后,针对本校各个专业的特点,我院计算机教研室准备了对不同专业的考核内容。实践内容的的考核成绩占总评成绩的60%,分四次考核完成計分,考核内容分别为理论基础,word应用,excel应用,PowerPoint应用四部分。按照教材中教学进程的分布,从基础(包括Internet应用内容)到ppt的制作,也涵盖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主要内容。但不同专业考核内容不同,例如文秘专业对文档处理要求较高,所以我们安排word考核内容较难;会计专业对excel应用要求多一些,所以在excel方面增加难度;对于营销专业的特点,增加PowerPoint的考核内容,这样侧重,解决了不同专业对应用能力的需求。针对入学前计算机应用能力差别不同的问题,我们在开学对学生情况做初步了解的情况下,在业余时间组织基础差的同学参加额外的理论补习,使这些学生能按照教学进程顺利的完成学业。同时在期末以后,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取证考试,达到应用能力和取证两不误的效果。
对于高职阶段的计算机基础课考核,既要兼顾考生的应用能力评估,又要使学生通过取证过程中应试内容的教学,两者要权衡利弊,合理的把这些内容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对考核过程方式的合理性要求就更加突出了。但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考核的最终目标是增加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掌握扎实的计算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