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利用传统文化引领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2017-03-29尹洁
尹洁
摘 要:传统文化在我国社会以及历史发展进程中有其自身独特的魅力,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教育资源。在文化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人才培养模式的单一造成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尤其是传统文化教育较为弱化,影响了德育教育的效果。因此,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以传统文化为引领的德育教育,对促进其自身全面发展、推动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传统文化为出发点,重点探讨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教育教育融合,并辅以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的实践经验与具体做法,以期为同类院校提供借鉴。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事关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此背景下,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主力军的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必然面临着如何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进一步增强对高校使命的认识,强化立德树人的责任担当,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一历史的命题。而要解决好这一命题,传统文化在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引领作用就凸显重要。
一、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明历史绵延五千年的产物,从未中断,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可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教育资源。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以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因此通过传统文化引领来进行大学生德育教育对于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尤其是传统文化教育较为弱化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引导以及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需要,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发展较为迅猛,但其人文素质教育特别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弱化甚至缺失也是不争的现实,严重地制约着人才的健康成长,甚至背离“人的全面发展 ”的教育目标。具体表现为:第一,应用型人才培养因注重实践,使得学生轻视人文,缺乏高尚道德指引,行 为不文明,精神空虚,较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对其他人、集体以及社会问题的关注不够,没有责任感。第二,应用型人才培养专注专业学习,使得学生未能全面拓展能力,人格品质不健全,社会适应力较低。第三,应用型人才培养因缺乏对价值观的系统学习和体会,使得学生的价值观念庸俗化,人文价值较模糊,学生重物质轻精神,重利轻义,缺乏文化修养,科学上、学术上独立思考能力不足,逆境及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低,缺乏创造性和创新精神。
(二)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感
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通过传统文化引领来进行德育教育能够使大学生继承与弘扬民族精神,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使其最终建立社会责任感。高校大学生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肩负民族的重任,首先必须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活的文化,是我们的民族精神的体现,是中国文化大厦的基石,其内涵丰富多彩意蕴深厚,是民族的象征。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大学生来说,这种民族精神和价值观,急需要在高等教育阶段得以加强,从而树立正确的思想理念、价值信念,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气质,进而形成健全人格,并为最终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奠定基础。
(三)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学生激发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自古至今演变过程的核心思想、基本价值原则和生活方式是中华民族迎接各种生存挑战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记忆力的基本形式,也是我们获取智慧与能力的重要渠道。这是今天的大学生在学习各种文化的时候应该汲取的智慧,学习不应仅仅局限于专业领域,还要扩大视野,力求文理皆通,学贯中西。同时要善于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增强生存的智慧与能力。学习越多,历史底蕴就会越深厚,才可能有創新,解决问题的智慧、办法也就越多,面对挑战时也会更沉着,更有信心。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越多,大学生应对各种复杂的事情,便会多一些从容,多一些理性。
二、湖北工程学院的实践探索
湖北工程学院是由湖北省人民政府举办的一所工程特色凸显的地方性、教学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校坐落于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孝感市,中国唯一一座以孝命名的地级城市,中国孝文化之乡,因东汉孝子董永卖身葬父,行孝感天动地而得名。孝乃人伦之始、众德之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与命脉,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湖北工程学院多年以来,立足中华孝文化资源,履行文化传承创新使命,以孝切入,进行大学生道德教育,走出了一条以孝敬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之路。
(一)建立机构,推出读物,打造孝文化研究和传播的各种载体
2007年,学校设立了全国高校首家专门研究孝文化的学术机构——中华孝文化研究中心,配备了专职研究人员。中心现已成为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近年来,承担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社科基金、省教育厅孝文化研究系列项目70余项。先后推出了《中国孝文化概论》(2012年,人民出版社)、《中国孝文化知识读本》(2014年,湖北人民出版社)以及《中国古代孝论文选注释》、《中外学者论孝文化名城建设》、《孝文化文艺新作》、《新二十四孝》、《当代学者论孝》以及《中国孝文化与当代社会》、《多维视野中的中华孝文化研究》、《孝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海玉潋——孝德与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孝坛金言——中外学者论孝文化与现代文明》、《孝文化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等系列孝文化宣传教育著作等数十部计500余万字。《湖北工程学院学报》还创办了国内高校学报首家“中华孝文化研究”专栏,自2006年起,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人文社科学报特色栏目,2014年成为教育部社科司共建特色栏目。2015年,受孝感市的委托,学校组织专班创作完成《中华孝道歌》系列作品,由《孝廉歌》、《孝德歌》、《孝诚歌》和《孝亲歌》等组成。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丰厚的孝文化精神大餐。
(二)举办孝讲堂,搭建大学生的学习平台
学校2007年开办“向善向上从孝敬父母开始”大学生道德讲堂,邀请谭之平等孝老敬亲全国道德模范、国际知名孝文化学者做报告,每年举办讲座20余场。自2003年起,学校把孝德教育融入到新生入学教育中,从2011年开始,将孝德纳入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让中华优秀孝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学生中开展“颂经典赏民乐品香茗”孝文化经典诵读活动,以孝文化经典作品为诵读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弘扬中华优秀孝文化。学校开设了《说孝》大学精品视频公开课,2013年12月,《说孝》视频公开课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大学精品视频公开课。学校建立了全国高校首家中华孝文化专题网站,开展网上孝德教育,中央电视台四套“走遍中国”栏目对此予以了重点报道, 在2014年度湖北省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成果评选中,该网站被评为“十佳专题网站”并荣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奖”。学校将优秀孝文化作为“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中国梦”精彩课堂视频选题的主题,在校园网展播。中华孝文化研究中心专家多次应邀做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文明网话孝义、弘孝德。学校十分注重搭建孝文化国际交流学习平台,从2007年开始,连续多年举办国际孝文化研讨会,让大批学生参与其中并在孝文化学术交流活动中受到熏陶和教育。
(三)开展孝实践,搭建大学生的修行平台
2009年学校分别与湖北省监狱管理局、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石河镇、湖北省孝昌县、云梦县等签订了中华孝文化研究与实践教育合作协议,建立了“孝德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大学生到监狱、社区、学校和农场等宣讲孝文化,接受孝教育。举办“孝行月”,开展“在‘微孝行动中成长”敬老助老服务活动和“青春与感恩同行”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通过探访离退休职工、去福利院看望老人、扶老人过马路、给父母师长发慰问短信、写感恩书信等方式开展“微孝”活动,评选校园孝敬之星。学校把弘扬中华优秀孝文化作为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组织学生回到家乡开展各地孝民俗文化资源状况、孝德传承情况调查,引导学生从家中行孝开始,践行孝道。学校注重把孝文化元素融入校园建设之中,形成“春晖湖”、“明德楼”、“孔圣广场”等孝文化教育系列载体,使一批又一批的学子在求学的路上怀德尚美,感恩报国。
(四)树立孝典型,搭建大学生的示范平台
学校每年在在校学生中开展评选“春晖学子”系列活动。“春晖学子”是湖北工程学院学生的最高荣誉,知孝行孝是当选的基本条件,全校学生投票参与评选,每年评选一次。学校不断推出“身边的感动”,发挥示范效应。2011年7月,我校新技术学院电子信息专业2009级学生田强为远在上海的一位12岁白血病患者两次捐献骨髓,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数十家媒体进行了集中报道,田强被誉为“90后最美大學生”。学校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学习“懂得感恩、勇于担当、奉献爱心”的田强精神,从点滴做起,修为德行,回报社会,奉献祖国。学校还不断发掘“背父资教”的何家坤等校友中的孝行典型,用校友的孝行事迹激励学生。
三、结语
由此可见,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充分借助新技术新媒体平台,以传统文化为引领,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使学生真正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才能履行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和职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01).
[2]张师帅.论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8 ):56—61.
[3]刘海珊,董志.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16,12(49):41—42.
[4]李细玉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探微[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4,05(35):11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