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语乡镇的语言文字观

2017-03-29陈美蓉

青年时代 2017年6期

陈美蓉

摘 要:从孟华《文字论》阐述的言文关系出发,对粤语乡镇的言文关系和文字使用情况进行考察。考察得出:在粤语乡镇,语言和文字是不同的世界。语言是低级的,文字是高级的。劳力者尊敬文字的出色掌握者——劳心者、劳智者。在文字使用方面,粤语乡镇用字情况复杂,有不规范简化现象,易造成同形字混淆。有些简化,更是在不了解本字的情况下进行,容易破坏汉字的理据。

关键词:粤语乡镇;言文关系;不规范简化

·进入消费社会,我们举目就能看到、竖耳就能听到广告。这些广告携带着大量的文字,而这些文字几乎来自印刷。就连春节手写春联的传统,也遭受印刷的排挤。这些印刷汉字,方正,划一,但失去了不少趣味。回顾汉字演变史,我们发现小篆是大篆的省简,隶书是小篆的变革,简体是繁体的简化。虽然每一次演变,都对汉字文化造成破坏,但是汉字省简、抽象化的趋势不可阻挡。而且,官方规范的汉字有吸收民间字体的特点。鉴于此,我们考察粤语乡镇的语言文字观和文字使用情况,希望对进一步规范和简化汉字有点帮助。

考察地点为西冲村,常住人口六百多人。居民全是汉族,本地话属粤方言。西冲村设一小学,在校生六十左右,教师上课多用本地话,书面语言使用汉字。

一、粤语乡镇的言文关系

(一)乡镇语言和文字习得

观察儿童的语言和文字习得,我们发现:儿童两三岁,不用刻意学和教,就能开口说话。而要让儿童识字写字,却不是这么简单。必须通过识、读和写,从视觉、听觉和动作上对文字进行强化,才能使儿童对文字有所习得。相比母语习得和文字习得,我们意识到,前者是自然习得,后者是非自然习得。

以2000年为界,在此之前,西冲村儿童一般要到七岁才进学校学习文字。在此之后,村民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在儿童学龄前购买识字卡片和识数图贴。若以三岁为准,2000年后出生的儿童比之前的儿童提早四年接触文字。此现象反映村民渐渐重视文字教育。

(二)乡镇特殊的社会角色——礼生

我们认为,乡镇居民对礼生的尊重,实为对文字的敬重。

乡镇有三种角色受村民尊重,一是村干部,二是教师,三是礼生。“礼生,又称赞礼生、主礼生,或者称之为主祭、礼先生、先生,有些地方甚至直呼其为‘喊礼的。他们是中国传统礼仪、信仰生活中一種重要的仪式主持人。他们参与神明崇拜、祖先祭祀、婚嫁丧葬等礼仪实践,其中尤在祭礼中最为突出。”其实当今礼生的活动范围有所缩小,他们主要参与婚嫁丧葬和乔迁等礼仪实践。村民对礼生的要求有二,一是识字,二是懂礼。“因此,识字等文化能力在民间信仰者那里,无形中就会成为礼生之卡理斯玛的重要构成……其次,精通礼仪是礼生之卡理斯玛的另一重要来源。”刘永华曾总结,能撰写祭文、恰当地吟唱、执行仪式、诵读祭文,另外,还要会“捡日子”,是礼生所需的资质。当今对礼生的要求,也相对简化,主要是写来帖和执行礼仪。从礼生的别称(先生)可知:在民间,礼生与教师享有同等地位和相同特征——知书达礼。从礼生的报酬中我们明了,相对在婚嫁丧葬和乔迁中的其他人员,礼生享有最丰厚的报酬。

这就引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礼生在乡间享有尊荣?礼生之卡理斯玛两大来源,什么是主导?正如李向平和李思明《信仰与民间权威的建构——民间信仰仪式专家研究综述》一样,我们认为文字的掌握是主要原因。根据观察,在婚嫁丧葬和乔迁中,礼生主要坐在礼房,接受亲朋好友的礼金并在礼包上写明来处。这写,除了写明来处,还要写一手好字。在乡镇,村民“不懂写”其实是“写不好、写不漂亮”的意思。据村支书,西冲村文盲率并不高。所以,我们完全认为村民对礼生的尊重,其实是对文字的尊重。吕叔湘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中提到有些村民敬惜字纸,并认为其中原因是对文字和纸的发明的铭记。韦伯曾指出古代的文字具有巫术性,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就是巫者的杰作。这些都能为我们的结论做证明材料。

在乡村社会,每个人都是多种手艺持有者。一位村民,可以是农民,可以是木匠,也可以是水泥匠。一位教师,他的社会角色并不单一。在学校他是教师,在家他可以是农民,可以是木匠,退休后他也可以是水泥匠。同样,礼生也不是单一的社会角色。在婚嫁丧葬和乔迁中,他是礼生;在平日,他就是普通村民,一样种田,一样建屋。在乡村社会,社会分工是不明显的,保持一定的自给自足状态。正是这种环境使文字的出色掌握者——教师和礼生脱颖而出。想想看:村民甲能建屋,我也能,没什么出奇。但礼生能写一手好字,我不识一字或者写得马马虎虎,这就制造了距离。你能我不能,这就产生了敬重。这就是乡镇语言与文字的距离,也是语言对文字的敬重。

(三)乡镇大学生的光环

我们认为,乡镇居民附加在大学生上的光环,折射了他们的文字观。

在村里,村民夸儿童聪明用的词是“识字”,如“你看看梁某,几识字”。也就是,乡间以识字多寡来判断孩子的聪明程度。更是文字与知识和智慧挂钩,而语言,因普遍被忽略。作为“识字”多的代表——大学生,是乡间的自豪和骄傲。除了他们掌握文字外,还有一些原因:

一是物以希为贵。到目前为止,西冲村只有四名大学生。二是从小学到大学,每次升学村民见证了考验,分享了胜利。三是大学一般设立在大城市,大学生来往于本地与外地,返回时携带大量新鲜信息。四是村民认为大学生毕业后享有稳定、轻松和高收入的工作。

“知识改变命运”,因大量知识都以文字形式保留,也可以理解为“文字改变命运”。在乡镇,更是奉此为真理,村民认为识字等于聪明和改变生活。当大学生的行为有违这种认定时,我们听到的指责常常是“读坏书”。

综上所述,在乡镇,语言和文字是不同的世界;语言是低级的,文字是高级的。劳力者尊敬文字的出色掌握者——劳心者、劳智者。文字和语言是分离的,正如孟华所说“中国的现实要求一种言文分离的二元符号结构”。

二、乡镇文字使用情况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粤语乡镇手写字体非常丰富,现举几例加以分析。

(一)“玻璃”之“玏”。“璃”字《说文解字》没有收录,查看典籍,发现“璃”有“瓈” “離” “” “黎”等字形。《博雅》:琉璃,珠也。《韵会》:玻璃,亦西国宝。《玉篇》:玻瓈,玉也。《广韵》:玻瓈,宝名。由此可见,“琉璃” “玻璃”最初与玉石有关,“璃”“玉”是形符 “离”是声符。形声字 “璃”写成“玏”,将声符改笔画少的“力”。但这与“玏(瑊玏)”冲突,不符合汉字发展需求。

(二)“馄饨”之“云吞”。“馄饨”古为“餛飩”,又作“餫飩”。“饨”音[thun],今人多误成[tun],杨庆蕙主编的《现代汉语正误辞典》收录了此条。两广人叫“馄饨”为“云吞”,“云吞”广州话读为[w?n th?n],与“馄饨”有语音对应。而且 “吞”为送气音,是 “饨”的正确对译。由此可见,“云吞”是“馄饨”在两广地区的音译字。

(三)“原价”之“”。《说文》:“厵,水泉夲也。”段玉裁注 “从灥出厂下。厂者、山石之厓巖。會意。” “原”本是会意字,然“”错将“原”作形声字,将声符 “泉”改笔画少的“元”。由此,“”是对本字的错改。

(四)“停放”之‘仃。《说文》 “停,止也。从人亭聲。特丁切”。按《说文》,“停”为形声字。有些学者认为,“停”是“人止于亭”,会意字。将 “停”写为“仃”对形声字“停”造成了破坏。“停”为送气音,“仃”为不送气音。且又与“仃伶”之“仃”混淆。此简化字不可取。

我们认为粤语乡镇用字情况复杂,有不规范简化现象,易造成同形字混淆。有些简化,更是不了解本字,容易破坏汉字理据。所以,在义务教育阶段,强调对汉字系统准确的学习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孟华.文字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

[2]孟华.汉字:汉语和华夏文明的内在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

[5]周祖谟校.广韵校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