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朗普忽悠能力大剖析

2017-03-29叶德圣

大科技·百科新说 2017年2期
关键词:阶层选民竞选

叶德圣

自从美国总统大选尘埃落定,特朗普就成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人物。政治学家、经济学家、评论家等等,都纷纷对他的胜选发表评论。

特朗普刚开始参选时,根本不被看好,甚至有评论家认为他去打NBA总决赛,也比赢得共和党的总统提名权更为可靠。结果出人意料,从一个完全不涉政治的局外人,到共和党总统提名人,再到总统候选人,最后当选总统,特朗普一路狂飙,迅速崛起,的确使全世界都感到震惊。

特朗普的胜选有多重因素,本文主要从他如何抓住大众内心,从而忽悠大众、取得成功来分析其胜选的原因。

自己人与外人

拂开竞选表面的热闹,我们来看看特朗普的竞选策略如何击中了美国人的内心。

首先,特朗普把涌入美国的移民称为“外人”,自然而然,那些在美国土生土长的绝大部分白人,以及中下层劳动人士、工人阶层就是“内民”。这样,提倡开放移民政策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希拉里无形中就成了“外人帮手”。

然后,特朗普使“内外有别”扩大到道德领域。当涉及恐怖活动、偷盗、抢劫等犯罪行为时,这些坏事常常与外来移民联系起来。于是外人圈子就被贴上了“坏人”标签,而内民自然属于“好人”了。另外,特朗普宣称民主党政府制定的贸易政策使美国制造业大量外迁,工作岗位流失,同时他们还提倡大量引进移民,这既抢占了本就不多的工作岗位,又引起许多治安问题。这种宣传再一次使民主党蒙上了“坏人”阴影。

最后,特朗普打起了身份牌。特朗普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美国人,短短20年时间积累了数十亿美元财富,一时之间成为美国人英雄情结的一种象征。各种场合下,他不断以“我们”代称美国人,以“他们”代称外来移民。那么,提倡移民政策的精英阶层也就成了“他们”那一帮。

于是,美国中下层白人、男性,以及工人阶层纷纷支持特朗普,并且形成了一种观念:我们是国内原住民,都是好人,但是他们那些外来移民进来,又抢工作又犯罪,致使整个美国不复昔日辉煌。

人类大脑对外来刺激是非常敏感的,要时刻警惕它是否有害,是否有损机体健康,这是生命长期演化的结果。于是在人类潜意识里,就形成这样一个工作机制:通常情况下,内部组织往往把外来刺激假定为一种生存威胁,而一旦确定,内部组织为了应对威胁,常常会团结起来,并在统一领导下有序应对,保护自己。

当美国普通民众纷纷认可特朗普时,就渐渐地团结在他身边。当特朗普聚焦工作岗位,限制移民,并提出“使美国再次伟大”时,就引起了普通民众的强烈共鸣,纷纷投票支持他,对希拉里和民主党说不。

两极分化,情感为先

自2016年美国总统竞选开始之时,美国选民就分裂成两个群体,彼此持强烈的反对意见。一个群体是美国中下层白人、男性工人、福音派和右翼保守派,他们支持特朗普;另一群体是移民、少数族裔、妇女和左翼自由派知识分子,他们支持希拉里。两个群体都声称,自己的观点才具备高尚道德,才是普世标准,应该在全国推广。

毫无疑问,这是美国政治上的两极分化。当站在不同立场时,这两个群体所持的观点又都是正确的,因为它们各由不同的道德动机驱使而成。那么这种情况下,一方如何赢得另一方的支持?一般人们认为应该靠辩论、逻辑推理证明自己观点,同时驳斥、贬低,甚至有时还用羞辱对方的方式。但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方式往往不靠谱,甚至可能会激化矛盾。

总统候选人发表大量演讲、辩论,让选民对其进行计算推演,然后作出利益最大化的合理决定,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毕竟选民不是冷冰冰的机器,相反他们是活生生的人。选民的选择通常是凭感觉的,首先是政党及其政策给选民带来怎样的感受,然后是候选人给他们带来怎样的感受。选民一旦拿定主意,很难改变已有观点。事实上这也是人们的共性。带着这种主观前提,人们主动获取信息,有时只是为了确认自己的观点,而与自己观点相左的信息则往往会被忽略掉。

这种心理认知过程被称为“确认偏差”。通过观察大脑神经影像,心理学家发现大脑皮层处理信息时,如果从己方群体的领袖身上获得积极信息,会更活跃;而如果从对方群体的领袖身上看到负面信息,也会更活跃。这意味着人们喜欢听到确认自己观点的信息,比如己方群体是“好人”,对方群体是“坏人”。

也就是说,选民更容易被情感所左右。特朗普在竞选中就擅长利用情感力量,比如他曾愤怒地声称要杀了那个第五大道上(纽约曼哈顿中心地带,代表美国精英)的某人,這种言语激起了选民的情感认同,纷纷投票给他。类似的例子,在2000年和2004年总统竞选中也出现过,就是被称为“弱智”的小布什连续赢得两届总统大选,靠的就是这种方法。

民粹主义的崛起

在全球化浪潮下,美国向全世界输出了文化、资本、价值观,同时也从世界各地输入了大量移民。调查显示,目前美国共有移民5300多万,其中包括大约1100万非法移民。这个数量并不重要,最关键的是移民在文化、经济上,给本地人带来的冲击。有时冲击过大,甚至影响了本地人的生存(如工作岗位被抢占),使之感觉到一种威胁。

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纷纷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于是中国、墨西哥等国依靠简单劳动的工人(如装配)和美国的高技能人才(如设计)纷纷从中受益。而在美国本土,依靠简单劳动的工人则失去了工作机会。

于是美国的平民阶层就感觉到了生存威胁。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们感到威胁时,其政治观点就会转向右翼(保守、传统)。另外,在竞选宣传之下,一旦这些人认为失业是由精英阶层制定自由贸易政策所致,他们就会反叛自己国家的精英,而一旦平民政治领袖承诺解决失业问题,他们就会大力追随。

特朗普反对开放移民,主张限制自由贸易。他曾站在底特律福特汽车工厂门口,威胁公司高管,声称胆敢把工厂搬迁至墨西哥,就对福特车加征进口重税。不论平民阶层失业是否真由自由贸易政策造成,至少特朗普的言论和作为赢得了他们的认同。特朗普就是典型的右翼保守派,他正好迎合民粹主义的崛起,收获了选民的选票。

综上所述,特朗普的胜选在于他准确把握住了美国民众的心理状态,从而击败了老牌政客希拉里而一举登上总统宝座。

猜你喜欢

阶层选民竞选
新联会聚合新阶层新能量
当“非遗”遇上“新阶层”
葡萄竞选记
另辟蹊径的《选民登记》
竞选班长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听奶奶讲当“选民”的事儿
竞选班长
不负当初对选民的承诺
大众富裕阶层如何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