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几点思考
2017-03-29刘茹
刘茹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更新,高校和学生越来越重视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已作为必修课进入大学课堂。本文以武夷学院《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例,对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高校 职业生涯规划 课程建设 就业服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2-0241-01
高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让学生在校期间就知道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并且学会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职业发展路径,对学生成功就业、稳定就业,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意义重大。
一、《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现状
武夷学院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学生的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业指导等相关课程,设有就业指导中心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研室。自2008年开始,学校将职业生涯规划课设为必修课,所有学生必须修够本门课程的学分才准予毕业。担任课程教学任务的大多是本校的辅导员,学工队伍和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
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体系建构缺乏总体规划和科学指导
自2008年以来,学校将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案,逐渐加大了课程建设力度,但是由于教育资源有限,职业指导师资缺乏等原因,课程体系建构缺乏总体规划和科学指导,在课程内容设置、有效授课方式等方面缺少系统的研究和深入的探讨,尚未形成统一的思想和清晰的思路。如大部分院校一样,并没有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内容分步实施,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淡薄,对课程重视不够
目前,在校大学生自我认知缺乏和职业规划意识淡薄的问题普通存在,大部门同学对自己职业生涯没有全面思考和明确定位 。很多同学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是毕业或工作以后才需考虑与付诸行动的问题,日常并不注重相关知识的积累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大部分在校生,尤其是低年級学生并没有职业规划的概念,更不用说进行自主性职业规划了。所以对于课程,大多数同学并没有特别重视,而是抱着可有可无的心态去面对,得到学分成了最终目的,上课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三)教学效果受到硬件辅助条件和教师自身水平的影响
学校在2008年曾购置了专业的职业测评软件,后因数据维护、经费管理等实际原因停止了使用,目前还没有一套系统的测评工具,基本职业测评多由学生在网络上完成,因为版本差别,测评结果缺乏可信度,并且教师不能监督学生完成测试并帮助学生准确分析结果,对测试情况和结果缺乏必要的掌握,难以形成有效的反馈。课堂教学围绕理论知识展开,以学生完成一份职业生涯规划书为结束,学生的参与度较低。
三、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效果的途径
(一)从多方面入手,引导学生重视职业生涯规划
学校应着力强化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培养,通过入学教育、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方面,引入学业规划,职业规划的理念和方法,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全职业生涯规划认知,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准确地认识自我,了解自身的兴趣爱好以及能力特点等实际情况,结合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行业现实的分析,激发他们职业生涯规划的愿望帮助大学生主动制订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
(二)合理安排课程时间,注重课堂教学改革
尝试将课程结合各年级、专业的特点进行全程化指导,即将课程内容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或模块,由相应的职业指导人员全程指导和监督,相应的学分也均分到大学四年来实施。如,大一结合专业教育开展职业启蒙,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学科特色和行业就业形势,初步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和技能;大二学习职业规划理论,帮助学生了解职业,认识自己,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业和职业规划;大三开展就业通识教育,普及就业政策、就业流程和求职择业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自主择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四开展就业实战训练,通过实战模拟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了解招聘流程和企业需求,提高简历制作、求职面试等就业能力。
(三)建设课程保障体系,提供个性化咨询服务
学校须提高职业规划教育在高等教育改革及学校转型发展中的地位,加大课程建设的资金和人力投入,组织有效的课程改革研讨,科学地构建课程体系。设立职业指导的咨询机构,接待学生咨询,帮助学生进行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论证、方案的调整,帮助学生树立信心,鼓励学生朝着既定的目标勇敢前进。
参考文献:
[1]王立,张浩玮,曾俊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现状及改进[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3):44-45.
[2]马洁,佟丞.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困境与转型[J].教育与职业,2014(14):88-90.
[3]曹荣,陈东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问题及举措[J].继续教育研究,2013(2):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