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小组“一对一”交流的实效性
2017-03-29张行军
张行军
【摘要】 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关注并积极采用.东台苏东双语学校六年课改形成了“导学、自学、交流、展示、反馈”的小组合作交流的新课堂教学模式.在课改推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提出:小组交流要注重交流效果,要注重“一对一”交流,教者要巡看学生交流的情况,有些课堂学生交流效果差,出现少数学生不参与交流的现象,应当制止.笔者在六年的课改中发现提高小组“一对一”交流的实效性是课改的关键,在本文中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 小组;交流;实效性
一、组建合理的“一对一”小组
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要根据学生的性别、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认识水平、学习能力、交往能力等情况合理搭配,形成一個既具有差异又有一定共同目标的集体,让小组每位成员都有参与进步的机会,都有体验成功的空间,都有良好的协作心态.根据小组原则以7人左右为宜,分组应合理搭配学优生、中等生和学困生.一般以2个学优生、3个中等生和2个学困生为主要原则.例如,根据考试成绩以蛇形分布将全班学生分成6个大组,然后,根据以上提及的分组原则对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对调,最后,根据组内情况编上1—7号.在这样的小组中的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强弱,学习成绩有高低,学习方法有异同,学习交流时,可以做到相互影响,取长补短,使他们在学习中各有所得,从而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识.这种分组非常适合数学教学,在教学中学生结合自身的特点达到“人尽其能”的目的,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再回到自主学习,这是“一对一”交流不可省略的过程.
二、组织实施“一对一”交流
小组实施“一对一”交流是新模式课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行之有效的一个环节,它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了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学生在独立完成学习案后,课上小组交流时,留5-10分钟给学生.
1.独立思考,纠查错因,学困生先用1分钟快速浏览学习案,重点关注错题,独立查找错误原因,并纠正错误,同时,把要交流的问题告诉“小教师”;
2.同伴互助,交流反思,此环节由基础好的学生带领基础薄弱的学生进行交流,对学案上学困生不能掌握的基础知识点进行探究,基础好的学生力所能及地帮助基础差的学生解决知识点上存在的问题.
例如,“三角形内角和”一课中,7号:在△ABC中,∠A ∶ ∠B ∶ ∠C=1 ∶ 2 ∶ 3怎么求∠A的度数.1号:你知道∠A+∠B+∠C=180°吧,为什么?7号: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1号:我们知道了∠A、∠B、∠C的比例关系,可以设方程来做.7号:哦,我知道了.1号:那么如果∠A=2∠B=3∠C又该怎么做呢?7号:同样也设方程来做.在这个环节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一对一”中基础好的学生担当“小教师”的角色.课堂上由“小教师”们把知识一一呈现,让“小教师”起带头羊的作用.
三、组织评价“一对一”的效果
小组“一对一”交流的目的是让每一个个体在课堂中都有成功的体验.为此,教师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必须聆听各小组的交流过程,以检查各小组合作的状态和学习成果,适时进行指导与评价.另外,对小组的“一对一”交流的效果评价应该以小组为单位,因为这样学习的结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例如,从每节课的交流展示中,评选最佳课堂之星、最佳小组;从每一次阶段性检测中评选出最佳进步小组、最佳学习小组等.这样评价的目的是,帮助提高学生对“一对一”交流的投入程度、对小组做出的贡献和学习效果进行客观的反思和自省,以帮助他们自觉调节学习行为,优化学习方式,提升认知水平和认知品质.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把问题进一步细化,以具体题目形式出现,把小组进一步细分成“一对一”两名学生结对,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个性化学习,学生也更容易获取知识,无形中提高了课堂效率.当然,在实施小组“一对一”交流时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如,怎样把握时间,怎样更有效地交流与评价,这一切需要不断进行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