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新课程下的高中历史课堂导入

2017-03-29王晓辉

学周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

王晓辉

摘 要:导入是否生动、有趣,是否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关系着一节课成功与否。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导入方式有很多,包括复习导入法、情境导入法、设疑导入法、材料导入法等,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高中历史;复习导入法;情境导入法;设疑导入法;材料导入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8-012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8.083

被誉为“德国教师的教师”的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教的东西感兴趣。”如何让学生对“你教的东西感兴趣”,愿意上你的课,这需要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上下功夫,认真研究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各个教学环节中课堂导入部分是首要环节。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可见,课堂导入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课堂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一种行为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实践多次证明,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时能否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为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尝试了几种课堂导入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引”到“入”精心设计,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将对“复习导入法”“ 情境导入法”“ 设疑导入法”和“ 材料导入法”逐一进行介绍。

一、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法,是一种基于已有经验、知识基础之上,通过教师引导,由已知引向未知的导入方法。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因势利导地引出新课内容。这种导入法注重前后知识的关联,对于构架整体知识体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着独特的作用和良好的效果。此种导入法是基于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推出新的知识,符合高中生的一般认知规律,不但在过渡方法上比较自然流畅,而且学生易于接受,从而保障了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以《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一课为例,本课内容与上一课紧密衔接,上一课以对“凯恩斯主义”的介绍结束,本课即说明“二战”后凯恩斯主义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种种具体实践。因此,我通过回顾上一课的内容顺势引入新课,同时提出问题:“凯恩斯主义的基本主张是什么?”“在‘二战以前,与凯恩斯主义相一致的经济政策是否有成功的先例?有什么影响?”解决这些问题,既能够使学生巩固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又便于教师讲述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的具体内容。

又如《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课,由于上一课已经涉及到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阶段,因此导入时我先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在学生分析思考“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原因”的基础上,引出“在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如何”“为什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及稍后的几年里,中国的民族工业会出现一个短暂的繁荣时期呢”等问题,进而水到渠成、简单自然地过渡到本课教学。

二、情境导入法

情境导入法,是一种通过设置具体的、生动的环境,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开始时就置身于某种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之中,在形象的、直观的氛围中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历史情境,帮助学生感知具体形象,形成历史表象,掌握历史知识,并通过具体场景的体验,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比如在《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一课的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用历史图片展示历史故事《单膝跪还是双膝跪》,边让学生观看图片边给学生讲述这个发生在清朝乾隆皇帝和英国特使马嘎尔尼之间因为礼仪之争而造成的外交趣闻,引导学生走入历史情境,感受历史事件的过程,融入到历史情境中,然后顺势提出问题:“同学们思考一下,乾隆皇帝在礼节上为何如此傲慢?他这种傲慢的态度将会给中国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学生在解决了这个问题后,便会初步了解“康乾盛世”的时代背景和因为统治者夜郎自大而造成的中国落后挨打的深远影响。

又如,在讲授《五四爱国运动》时,我给学生播放视频:巴黎和会上“中方代表顾维钧精彩驳斥日方代表牧野男爵”的精彩片段,让学生体会到巴黎和会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极大希望与失望,明确“弱国无外交”的道理。通过这种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的心理落差,发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公理何在”“正义何在”,从而在一开始就为本课的教学奠定了爱国主义的基调。

实践证明,结合相关的影视、图片资料创设情境,能使学生更好地感悟历史,理解教学内容,学会迁移知识,解决问题,达到情感的升华,从而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三、设疑导入法

设疑导入法是一种以认知的冲突方式設疑,造成强烈的感情色彩,构成悬念的导入方法。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在课堂伊始就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形式多样并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回忆、联想、预测。如何设置疑问,我的理解是分成小步子来走。而怎么分,分多少步呢?这需要我们先摸清学生的学情。因此,教师要深入细致地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的限度来适当设置问题,因为问题设置过于简单,会造成知识的重复,问题设置过于复杂,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比如在讲《新航路的开辟》一课时,我重点抓住“新航路开辟”这几个字,设问:

(1)开辟新航路是开辟和沟通到哪儿的航路?

(2)原有的航路途径哪儿?

(3)为什么要开辟新航路?

(4)新航路由谁开辟,怎样开辟的?

(5)新航路開辟后,会产生什么影响?

又如教学《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一课时,我先由上一课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引出本课早期殖民活动的有关内容,然后设置问题导入:

(1)为什么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海上探险的急先锋?

(2)同在大西洋沿岸的荷兰、英国分别通过什么手段进行殖民活动?为什么要通过这种手段?

(3)为什么它们的活动都属于早期殖民活动?“早期”又指什么?

(4)这些殖民活动对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和资本主义发展有什么影响?

这些问题的设计环环相扣,紧扣主题,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并使他们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求知兴趣点,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四、材料导入法

材料导入法是在已有的史料的基础上,通过对原始史料的再加工,引用或节选与教学相关的内容,创设新问题来为教学工作服务的一种导入方法。材料分析是考查学生历史认知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高考能力的基本要求。学生对于新材料既有新鲜感,又具有挑战性,因此在阅读时注意力会非常集中。学生通过认真阅读、分析,逐一解决相关问题,回答问题的方式可以自主完成,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实现,形式灵活多样。这种方法,既能够锻炼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又能够提升学生的组织归纳能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

比如在讲《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时,先展示两则材料:

材料一:(20世纪初)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

——民国河北《元氏县志》

材料二:毛泽东说过:“中国封建社会内部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有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

请思考:根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自然经济的特征是什么?根据材料二,分析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有哪些?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是什么?

通过几则通俗易懂的材料,设置几个简单的问题,很容易把学生的主动性调动起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材料导入法简单、直接,针对性也强,有助于锻炼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五、结语

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历史课的导入语,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而导入的设计不是千篇一律的,方法多种多样,我们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特点、不同学生的认知能力来巧妙设计。只有这样,高中历史教学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庾昌洋.浅谈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课堂导入[J].成才之路,2010(30):69-70.

[2] 赵焕超.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J].科技创新导报,2011(10):159.

[3] 岳晓杰.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导入策略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

[4] 褚志丽.以“导”抢占课堂“先机”——浅谈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导入[J]. 内蒙古教育,2015(5):15.

[责任编辑 房晓伟]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地图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选考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随想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高中历史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
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