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DV作品创作主题趋向研究

2017-03-29周世菊殷旭彪赵慧勤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7年1期
关键词:主题大学生

周世菊+殷旭彪+赵慧勤

摘 要 选择以历届“科讯杯”大学生影视作品大赛参赛作品为研究对象,找出当代大学生DV创作主题趋势,希望能为有效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提供帮助。

关键词 科讯杯;DV;主题;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1-0061-04

1 引言

DV作品概述 DV作品指的是创作者用数字摄像机拍摄的数字视频,经过后期编辑制作以后的数字视频作品,也称为数字电影。学术界一般认为,大学生DV作品产生的时间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末至2000年初,DV相关电子产品价格下降,部分在校学生开始拥有DV制作的成套设备,他们用DV记录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如拍摄校园风光、宿舍生活、集体活动等。此外,还有部分人创作了一些自编自导的微型电影,他们属于校园DV创作的发起者。

“科讯杯”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大赛概述 该大赛始办于2005年,比赛范畴由最初的师范院校学生扩充到全国高等院校学生,迄今已经成功举办10届。科讯杯的平台日益扩大且趋于国际化,更多港澳台与国际院校的大学生的参与,为大赛注入新鲜血液,大力促进了学术上的交流,成为高校学生优秀影像作品汇聚展示和思想碰撞的重要舞台。“科讯杯”影视作品大赛举办10届以来,每一届都会设立大赛的主题。如2009年非命题单元主题为“我青春、我探索、我相信”,命题单元的主题为“国际文化和睦年”。“科讯杯”大赛主题的设定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大学生DV创作的主题趋向。

2 历届“科讯杯”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分析

历届“科讯杯”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类型与主题分析

1)参赛作品类型分析。纪录片和艺术片占有较大比重,本文主要以这两类型DV进行主题分析。10届“科讯杯”大赛共有作品4295部,其类别分布比例如图1所示。

通过图1对“科讯杯”大学生影视作品大赛中所有学生参赛作品类型的数据和所占比例的统计可以得出:10届“科讯杯”中作品总数为4295部,其中艺术片(含剧情片)1707部,占总数的39%;纪录片1275部,占总数的30%;短片(宣传、广告、动画)517部,占总数的12%;命题单元483部,占总数的11%;实验片(观摩片)220部,占总数的5%;科普片66部,占总数的2%;海外作品45部,占总数的1%。

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纪录片和艺术片所占比例为69%,

大学生的DV创作主要集中在纪录片和艺术片这两个类别上,数量相对较大,内容也相对比较丰富和全面,对这两个类别的作品进行主题分析也可以较为全面地分析當代大学生关注的焦点和思想动态。因此,此次对大学生DV创作主题趋向的研究,选择历届“科讯杯”的纪录片和艺术片两大类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和总结。

2)参赛作品主题分析。

①关注情感生活。这类主题的作品取材主要集中在校园,如学习状态、宿舍生活、集体活动、校园爱情与友情、大学生各种心理状态等,描述青春成长的困顿迷茫与困惑等;也有跳出校园以外,深入创作者周围人的生活、家庭婚姻等。“科讯杯”大赛中这类题材的DV作品多数以讲述校园爱情和校园生活为主题,此类主题的特点是题材范围相对较狭窄,基本上聚焦在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和与他们密切相关的周围人或者事,抒发的几乎是局限在求学道路或者自己家庭内的感触,带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掌握话语权的渴望和自我表现与宣泄的热情。

以大学日常生活为主题的如第五届大赛中山西大同大学的参赛作品《二十元钱的漂流记》,以20元钱的流通为线索,采用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把大学生的各种生活状态与价值观描写得淋漓尽致。

②关注励志成长。励志类作品题材一方面来源于校园,另一方面来源于社会,传达的是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作品内容较注重事件本身;成长类的作品注重的是经历挫折和磨难之后人的精神世界的升华以及内心的一种从容淡定。之所以把这两类合并起来,是因为二者都具有催人奋进的积极作用。这类主题的作品有第五届纪录片《关于胶片那些事儿》、剧情片《我们可以》,第六届纪录片《赢在大学》《天桥》等。

笔者指导的第六届“科讯杯”大赛中获得优秀奖的艺术片《路寻》,时长19分41秒,属于励志成长类主题。故事讲的是邹强高考落榜,面对父母的期盼和自己的梦想,因无力承担而选择了逃避。他将自己放逐到远离家乡、喧闹繁华的城市的一个工地,在这里遇到了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吴刚,吴刚由于家庭条件所限而早早辍学出来打工赚钱。本片中着重刻画的是人物内心的成长,工地这个特殊生存环境影射了主人公内心世界中想与命运抗争的挣扎。

③关注公益事业。这里的公益事业包括呼吁环保、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呼吁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儿爱,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如第五届“科讯杯”影视作品大赛中获得最佳摄影奖的纪录片《老孙的梦想》、获得一等奖的纪录片《正在消失的家园》,第六届大赛中的《椅车》《湖殇》等,第十届大赛中的《用爱点亮生命》。只要每个传媒人都发出一点儿声音,世界将会发出洒满甘霖前春雷的声音等。

④关注边缘人群、弱势群体。这类主题的取材来源有两类:一类是弱势群体,指的是社会上一些由于贫困或残疾而生活困难、能力不足的群体,有生理弱势和社会性弱势之分;另一类是边缘人,指被主流世界边缘化、受到社会忽视或排斥的散落人群。这类主题主要是呼吁社会给予这类人群更多的理解与关注。历届“科讯杯”大赛中这类主题的取材有老人、留守儿童、拾荒者、残障人士、贫困山区、农民工、城市中的小商贩、麻风病人、艾滋病人、刑满释放人员等。

⑤关注人文地理、文化遗产。这类主题作品的题材来源大致有4类。

第一类是物质文化遗产,作品一般是用镜头记录古代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以及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城、古街道、古村镇等,以此来表现蕴藏在这些可见的实物后面的悠久历史文化,寄托怀古的情思,如第八届的作品《江北古城——诉说岁月的痕迹》《云龙山》等。

第二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对各种流传至今的口头传统和表述、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以上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的记录,赞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同时对一些传统工艺和一些地区与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在社会现代化发展的今天面临后继无人的窘迫现状表现出深深的担忧,呼吁人们不要被现代化吞噬了传统文化,如作品《掌间故事》《潮州木雕》等。

第三类是记录少数民族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提出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对他们原有生存面貌的传承与保护的问题,如《翁丁》《惠女》《土家记忆》等;

第四类只是单纯的地理风光片,记录幽美绮丽的景色,让人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当地人文风貌。这类题材的历史文化意味不是很重,如《走近青海湖》《云中歌》。

⑥关注社会现象。现代社会的发展就像一架高速运转的机器,而生活在这个机器中的人的生存状态也日益发生着变化。这个主题主要探讨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人的心理状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对于一些特定事物的看法、某些观念的改变与之呈现的状态。与之相关的作品有第九届的纪录片《山村夫妻教师》,真实地反映了在四川省南充市一所偏远山村小学,周建波、陈蓬珍夫妇在一座民国5年修建的破旧校舍里坚守了23年的事实,表现了他们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对一份信仰的坚守。

参赛作品主题趋向分析:以纪录片和艺术片为例

1)艺术片主题趋向。通过对历届“科讯杯”大赛中所有艺术片的主题类型进行统计和计算,得出艺术片主题类型比例圖如图2所示。

通过图2可以看出,艺术片中的主题数量和比例分布依次为:主题1——关注情感生活的作品799部,约占总数的48%;主题2——关注励志成长的作品277部,约占总数的17%;主题3——关注公益的作品85部,约占总数的5%;主题4——关注边缘文化、弱势群体的作品110部,约占总数的7%;主题5——关注保护文化遗产、地理民俗人文风貌的作品49部,约占总数的3%;主题6——关注社会现象的作品352部,约占总数的20%。

艺术片中各个主题数量分布存在较大差距,主题1生活情感类的作品占总数的48%,达到艺术片总数将近一半,励志成长类与社会现象类次之。这个强烈的对比表明,大学生在DV艺术片创作时更乐于选择记录或虚构故事来表现周围的生活和感情,创作艺术片使大学生的主体个性得到很大的释放;但同时也带来弊端,如果一味追求强调自我表现,将目光局限在自己周围的小圈子,所创作的DV作品难免流于肤浅,失去本应该有的震撼力和现实意义,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纪录片主题趋向。通过对历届“科讯杯”大赛中所有纪录片的主题类型进行统计和计算,得出纪录片主题类型比例图如图3所示。

通过图3可以看出,纪录片中的主题数量和比例分布依次为:主题1——关注情感生活的作品142部,约占总数的13%;主题2——关注励志成长的作品138部,约占总数的13%;主题3——关注公益的作品143部,约占总数的13%;主题4——关注边缘文化、弱势群体的作品195部,约占总数的18%;主题5——关注保护文化遗产、地理民俗人文风貌的作品371部,约占总数的35%;主题6——关注社会现象的作品88部,约占总数的8%。

纪录片中各主题数量分布相对较为均匀,主题5——关注保护文化遗产、地理民俗人文风貌的作品比例相对较大,为35%,占到纪录片总数的三分之一,主题1、主题2、主题3、主题4所占比例相差无几。这表明在纪录片的创作中,创作者更加趋向于跳出自己的生活圈子走出校园去关注社会,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3)综合主题趋向。历届“科讯杯”参赛作品艺术片和纪录片的各主题所占数量和比例综合统计结果如图4和图5所示。

观察图4和图5可以得出结论,“科讯杯”国际大学生影视大赛的作品主题主要集中在6个方面,数量由高到低依次是:主题1——关注情感生活的作品941部,约占总数的35%;主题5——关注保护文化遗产、地理民俗人文风貌的作品420部,约占总数的15%;主题6——关注社会现象的作品440部,约占总数的16%;主题2——关注励志成长的作品415部,约占总数的15%;主题4——关注边缘文

化、弱势群体的作品305部,约占总数的11%;主题3——关注公益的作品228部,约占总数的8%。

总体统计的结果依然是关注情感生活的作品数量上占优势,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大学生关注度最高的依然是生活与情感。

主题趋向结果与原因分析 对纪录片和艺术片的主题分别进行分析与综合对比,得出来的结论是大学生更乐于用艺术片来表现生活和情感,用纪录片表现地理民俗、人文风貌、文化遗产、公益、边缘弱势群体等与社会联系比较紧密的题材。这个结果是意料之中的。

“科讯杯”大赛中的艺术片类型比较广泛,包括剧情片、宣传片、风光艺术片、电视散文等带有一定艺术感觉和明显个人情感的作品。通过对历届大赛中作品的大量观摩,笔者发现其中数量较多的是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剧情片。剧情片的特性就决定了它表现的一定是生活和情感故事,也最能将创作者的主体思想和创作个性发挥到极致,这也是大学生偏爱剧情片的首要原因。

而纪录片的核心就是真实,丧失了真实就丧失了纪录片的意义,它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在提炼生活素材的过程中尽量不做过多的变形,在保证真实的基础上对素材进行艺术加工处理,目的是用事件的真实来引发人们的思考。纪录片的这种特性就决定了它所表现的内容更多偏向于客观真实,情感类作品在纪录片中的比重必然不会很大。

图4和图5得出的综合结果可以看出,关注生活和情感的主题占了总数的38%,在6个主题中所占比重较大。出现这种集中表现一个主题的现象并不是偶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艺术创作属于创造性的劳动,其创作的源泉是现实生活,作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家对艺术创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DV作品属于影视艺术的一种新的表现方式,取材同样来自生活。而作为创作主体中比较独特的群体,大学生处于人生一个特定的年龄层次,生活在一个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因此,他们的DV作品必然打上了他们特有的年龄和生活环境的鲜明烙印。大部分大学生的阅历相对来说比较少,大学校园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给了他们心智成熟的天独厚的土壤,他们摆脱了沉重的升学压力,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自己的生活和人生,这就使得生活和情感成为大学生首要感兴趣的主题。对于情感和生活,他们也更具有发言权,这类话题体现在作品中也更容易操作。

2)从社会背景来讲,当今大学生面临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一些学生“毕业意味着失业”,或者就业已经远远不如过去理想,在学历贬值的今天,大学生由过去的天之骄子变成了现在的迷惑困顿。大学相对宽松的环境使得他们多年的壓力瞬间释放,处于一种管制较少的真空状态,很大一部分人找不到生活的重心,于是很多时候他们的内心感到无所适从、迷茫困惑与无助,生活中或多或少会掺杂一些颓废情绪。DV给了他们对这种成长问题和生活状态进行表达和发泄的出口,他们用DV记录对爱情的憧憬迷恋,4年大学生活的迷茫、困惑与选择,朋友之间难能可贵的友情,面对社会和家人给予的希望与就业压力的浮躁、颓废、成长与反思。

数据从另一个角度表明,当代大学生有相当一部分人将目光投射到自己的生活圈子,过于关注自我、过于纠缠于个人情感,没能把眼界放开到社会的层面,视野和胸怀相对比较局限。作为大学生,需要从校园中走出来,走向社会,培养和加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作品应该多关注倡导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题材,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些积极的励志成长事迹、社会公益爱心事业上来。

3 结语

本文通过对历届“科讯杯”大赛参赛作品主题进行分析与总结,从而对大学生DV作品的主题发展现状与趋势及其影响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可以确定的是,DV创作在大学生这个具有青春活力的群体中具有持续鲜活的生命力,DV作品是大学生自我表达的重要载体,反映出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精神面貌。同时,DV作品是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影视文化形式,加之网络的助推作用,DV作品中所传播的信息和主张的精神也会在校园中产生广泛的影响,那些主题思想健康、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作品对大学生具有积极的教育和引导作用。因此,通过DV作品主题了解从而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愈发重要。

参考文献

[1]郭艳梅.谈当前大学生DV创作的变革与创新[J].品牌:理论,2011(1):14-20.

[2]李要师.网络传播中的大学生DV[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3]帅志强.探讨大学生DV创作特征与发展路径[J].东南传播,2010(4):27-31.

[4]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郑坚,杨清鑫.校园DV创作潮流解析[J].东南传播,

2007(9):25-30.

[6]Pavlovi I, Markovi S. The effect of music background on the

emotional appraisal of film sequences[J].Psihologija,2011(6):85-91.

猜你喜欢

主题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浅谈中国侠文化背景下的武侠电影
《风雨哈佛路》的主题评析与文化解读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岩井俊二的青春片摭谈
近十年武侠电影主题的新探索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