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空间增长效应评价方法一以重庆市为例

2017-03-29朱猛赵万民李云燕朱艳王梅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2016年6期
关键词:城市空间城市规划评价

朱猛 赵万民 李云燕 朱艳 王梅

摘要:在城市空间快速增长背景下,开展城市空间增长效应评价研究,有助于解决城市空间增长中出现的问题,可为确定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制定空间发展政策提供依据。城市空间增长效应评价方法旨在定量、客观地判断城市空间增长过程中要素配置与运行是否合理、高效和公平。笔者建立了结构配置效应、经济配置效应和公平配置效应3个方面的评价体系,通过目标法对城市空间增长效应进行评价,得出空间增长效应评价函数。以重庆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重庆市2004-2013年间的城市空间增长效应总体呈上升发展趋势,结构性、公平性趋好;合理配置效应和经济配置效应波动显著,反映出城市建设面临的用地结构优化、用地效率提升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空间;增长效应;评价;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TUP84.1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4764(2016)06-0113-08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镇化平均以每年1%的速度和1300万人次的规模向城镇聚集,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最具影响力最显著的事件之一。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城市空间的快速增长:一方面,城市面貌和基础设施的改善日新月异;另一方面,城市空问增长过程中也出现土地利用粗放、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约束凸显等问题,使城市空间增长的研究成为当前中国城市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科学问题之一。在城市空问增长的研究中,如何评价城市空问增长效应,关乎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确定城市空问发展战略、制定空间政策的依据之一。

城市空问增长是建设用地扩展与开发强度增大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已有研究来看,对城市用地扩展和扩展效应的研究较为广泛。城市用地扩展的研究着眼于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用地模拟预测等内容,主要利用GIS、遥感技术对城市空问形态归纳与定量测度,并通过元胞自动机(CA)模型、多智能體(MAS)模型等技术对城市用地扩展进行模拟;已有对城市空问扩展机制的研究,探讨了自然条件影响、社会经济驱动、制度变化等对城市扩展的影响。关于城镇扩展中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问题,部分学者以单位城市用地产出衡量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也有研究对于城市用地扩展的生态效应或总体综合效应进行评价,采用的方法一般是通过建立指标体系,利用数量模型进行多因素、多因子评价。综合以上内容,已有研究大多侧重于城市建设用地扩展指标分析,缺乏对城市开发强度和城市建设量的关注,在关于城市建设用地效应的评价方法中,也因为缺少关于城市建设强度和建设量的具体指标,其评价内容和指标选取也难以反应城市空问增长效应的多维度综合信息。

城市空问增长效应是指城市空问配置过程中,由于空间在各种生产、生活、公共部门(不同城市用地类型)之问的使用功能划分,所呈现出的城市空间的使用状态和产生的综合效应。在以往城市空问扩展效应评价的基础上,笔者强调城市空问增长是城市用地扩展和开发强度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评价指标中引入开发强度和城市建设量的评价指标,构建城市空问增长效应评价方法。

为了判别城市空间要素配置与运行是否合理、高效和公平,建立了结构配置效应、经济配置效应和公平配置效应3个方面的评价体系,通过目标法对城市空问增长效应进行评价,得出各种效应评价函数与总评评价函数,并以重庆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

1.城市空间增长效应评价方法

1.1城市空间增长效应评价的目标及原则

城市空问增长效应评价包含结构配置效应、经济配置效应和公平配置效应3个方面:结构配置效应反映城市空间在各种不同类型城市使用部门分配的结构合理性;经济配置效应反映城市空问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经济效益;公平配置效应反映不同类型城市空问在各种使用方式、使用人群中的公平性。

城市空问增长效应评价目标是通过甄选反映结构配置效应、经济配置效应、环境配置效应的一些典型指标,通过某种分析方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并通过构建评价函数计算各效应层以及总评得分,从而定量地客观地反应城市空问增长过程中的3种效应以及总评结果,为城市空间布局决策提供依据。

1.2城市空间增长效应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空间增长效应评价的指标选取采用目标法,在结构配置效应、经济配置效应、公平配置效应下,将3种效应细分为多个可以反映该效应的目标,再对每个目标甄选反映该目标的多个评价指标。

城市空间结构配置效应反映城市总体功能布局情况,决定着城市职能的有效发挥和城市功能能否高效运行。城市空间增长过程中的结构配置效应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反映在城市增长过程中城市用地、城市人口和建设量的变化速率;另一方面,反映在城市空问增长过程中各种类型的建设用地构成的比例关系。城市空间增长中的空间配置效应分为空间增长速率的合理性和空间配置构成的合理性两类指标。

城市空问增长经济配置效应反映了城市经济增长与城市空间增长之间的关系,能够反映城市经济发展模式是否合理,可作为判别城市空间增长中的空间配置经济性的重要依据。城市空间增长经济配置效应细分为直接收益和间接收益两个目标。

城市空间增长的公平配置效应反映了城市空问在全市居住人口范围内被公平合理分配的程度,例如公共绿地的使用、公共道路等公共设施使用的公平情况,例如居民购买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公平情况,从公平性上反映了一个城市空问配置是否合理。城市空间增长公平配置效应分为社会公平和用地公平两类指标标。

城市空间增长效应评价的指标体系的构成如表1所示。

1.3城市空间增长效应评价方法

1.3.1评价方法设计合理的评价方法首先能够综合各项评价指标,并对城市空问增长合理性进行评估,同时,能够给出一个定量数值直观反映评估结果,能够从评价结果中易于找出障碍性因素和解决对策。

为满足以上目标,城市空间增长效应评价方案为:首先,构建各个指标的评价函数,通过设定各个指标的标准值得出当前城市各个指标的评价值;然后,利用层次分析法得出各个效应、目标、指标的权重系数。结合指标的评价值不仅可以得出城市空问增长结构配置效应、经济配置效应、公平配置效应的评价值,同时可以得出城市空间增长合理性的总评价值。

1.3.2指标实际值的无量纲化评价模型由于评价体系中各指标所代表的物理涵义不同,因此,存在着量纲上的差异,需要对每个指标的实际值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综合评价体系无量纲处理的基本思想为假定指标的实际值和指标的评价值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实际值越趋近于标准值时,其评价值越大,实际值越远离标准值时,其评价值越小。实际指标的变化将引起评价指标相应比例的变化。考虑土地供应每个指标在理想情况下均对应一个标准值(或称理想值),取每个指标值与该标准值的比值作为无量纲处理的结果,也作为该指标的评价值。

1.3.3目标权重确定城市空间增长评价体系第1层为效应层,共有3个效应;第2层为目标层,共有6个目标;第3层为指标层,共有19个指标。因此,适合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每个效应、目标、指标的权重。

2.重庆市城市空间增长效应评价案例

2.1案例概况与指标获取

重庆是中央直辖市、中国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国家中心城市,幅员面积8.24万km2,截至2016年6月底,重庆市辖24个区、10个县、4个自治县,户籍人口3375万人,常住人口2 991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9.6%。

重庆是中国长江上游地区唯一汇集水、陆、空交通资源的特大型城市。近年来,伴随重庆市重要基础设施建设,以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铁路保税物流中心为主体的水、空、铁全面开放格局基本确立,以长江黄金水道、渝新欧国际铁路等为支撑的向东向西国际贸易大通道全面形成。

以往研究所选取的案例多为单一中心城市,且多为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由于城市空问配置是省(直辖市)范围内统一配置,包含各种不同规模的城市,单一城市的评价结果难以显示总体城市空问配置效应。鉴于此,该案例的研究范围包括重庆市38个区、县和自治县,所选取的指标为重庆直辖市的总体指标,

2.2标准值的确定

2.2.1指标的获取评价指标中部分数据通过查阅历年统计年鉴和建设指标获取,如各类用地比例、人均建设用地、恩格尔系数、建筑总量等指标可以直接获取。部分指标无法直接获取,需要通过计算获取,如城市用地规模增长弹性系数是通过查阅历年城市建设用地和非农业人口,二者增长率之比即为城市用地规模增长弹性系数;再如工业用地地均产值增长率是查阅历年城市工业用地面积和工业产值获得历年工业用地地均产值,然后进一步得出工业用地地均产值增长率等。

2.2.2标准值的确定标准值的确定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通過查阅相关规范,如c2城市建设用地人口密度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规定人口密度标准为95 m2/人,换算成10526人/km2;二是采取国际、国内通用的标准值,如c1城市用地规模增长弹性系数选用国际标准1.12作为标准值;三是采用同类城市的相关经验值作为依据,如:c10人均GDP增长率、C12人均工业总产值增长率以2012年中国副省级城市对应的平均值为标准,经计算分别为12.6%、17.57%;四是根据重庆市实际情况所取得标准值,如c1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规定不小于10m2,选取重庆市2004-2013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最大值17.41m2作为标准值。

2.3计算结果与分析

2.3.1指标体系权重数值在计算指标体系权重时,由于城市空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更重要的目标,而经济配置指标更多表现为近期经济效益,因此,在定义城市空间配置效应时,结构配置效应和公平配置效应显著优先于经济配置效应。采用前述层次分析法得出效应层、目标层、指标层的权重数值,见表4。

2.3.2效应的评价结果分析及相应的建议

1)结构配置效应较好,近年来呈上升趋势

重庆市2004-2013年城市用地结构配置效应评价得分折线图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2004-2007年结构配置效应得分总体下降,在2007年达到最低值,2008-2011年间结构配置效应小幅波动,自2012-2013年,结构配置效应得分连续上升,在2013年达到最大值。

同时,人均住宅面积增长率平均得分仅为40.11,反映出该指标的稳定性较差,城市住宅用地和住宅总量的供应波动较大。

2)经济配置效应波动较大,且总体得分水平较低

重庆市2004-2013年经济配置效应评价得分折线图见图2。总体图线表现出经济效应波动较为明显,2004-2006年,经济效应得分上升较快,并在2006年达到最大值,2008年继续下降致较低点,2009-2013年,波动幅度相对较小。

从具体指标来看,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比例权重最高,但是得分平均分值仅69.01,说明重庆市城市用地结构中,公共服务设施的比例应该进一步提高;

从经济配置效应的结果来看,说明城市空问经济配置效应受到经济环境和经济政策的影响较为显著。国家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和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于城市土地出让和工业产值造成的影响,直接反应在城市空间的经济配置效应变化过程中;经济配置效应指标的显著波动,反映出重庆市经济发展受到土地出让收入和基础设施投资拉动的影响依然较大。

3)公平配置效应稳步上升,呈现出良性发展趋势公平配置效应评价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重庆市在2004-2011年期问公平配置效应得分基本上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反映出城市建设过程中公共设施建设取得了良好效果。

从具体指标可以看出,居于前3位的指标为人均公共服务设施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人均道路面积,其得分分别为74.82、61.05、59.02,在过去10年中,虽然相关指标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限于重庆市山地城市的用地特征和建设的难度较大,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人均道路面积指标仍然较低。

2.3.3总评结果重庆市2004-2013年城市空间增长效应总评如图4所示。从图4可以看出,2004-2007年期间,城市总评得分呈现小幅波动,并在2007年达到最低值。2008-2013年,重庆市总评价得分呈现总体上升趋势,在2013年达到最高。

从总评的结果来看,重庆市城市空间增长效应演变趋势的主要特征和存在的问题有:重庆市城市空问配置效应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表现出城市建设10年间空间资源配置的结构性、公平性趋好,城市建设水平和管理水平有明显的提升;合理性配置效应呈现小幅波动,说明在城市土地供应过程中应该进一步协调各种用地类型的比例;经济配置效应波动较为显著,反映出城市建设用地效率需要进一步提升,尤其是需要进一步提升工业用地的用地效率;公平性指标趋好,但有一些具体指标偏低。

针对重庆市城市空间增长效应评价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进一步优化城市建设用地配置比例,重视公共服务用地的供应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同时,要保持合理的人均住宅面积增长速度,避免过快或过慢增长。

2)在后续城市发展中,应该致力于摆脱经济增长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逐步提高工业总产值,保证地均工业用地产值能够稳定增长。

3)在后续城市建设中,应当保持当前的公共绿地的建设进度,同时,进一步重视城市公共绿地系统和道路系统建设,逐步提高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人均道路面积指标。

3.结论

作为对城市空问增长效应评价的一种探索,笔者基于以往建设用地扩展效应,通过增加反映开发强度的指标,从城市空间增长的结构效应、经济效应和公平效应3个方面构建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通过重庆市的具体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重庆市2004-2013年城市空问增长效应函数,反映了重庆市城市空间增长效应的演变趋势和存在的问题。城市空间增长效应评价是区域社会、经济、生态综合作用的结果,笔者仅着眼于有限的指标,如何将更多要素和信息有机融入到城市空间增长效应综合度量评价中,构建更加完善的评价方法,是城市空间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该研究未来的主要方向。

猜你喜欢

城市空间城市规划评价
浅谈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
中国元素在城市空间中的运用研究
区域特色文化与城市空间的景观语言生产
冯小刚电影中的城市空间与身份认同
《城市规划评价及其方法:欧洲理论家与中国学者的前沿性研究》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对我国当前城市规划中公共参与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