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3D技术构建三位一体语文课堂
2017-03-29闫爱民
闫爱民
摘 要 巧用3D技术,尝试将3D思维植入语文课堂,通过以小见大、身临其境、画中有话的立体形式,构建“三位一体”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 小学语文;3D技术;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1-0026-02
1 前言
3D技术家喻户晓,好莱坞大片、动作巨制也更倾向于用3D技术进行展现,因为其表现形式更加立体、生动、真实。倘若将3D技术、3D思维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呈现也会更加立体、生动、真实,有效弥补教材文字的局限性和教师言语的片面化[1]。同时,动态、全方位的教学呈现方式,符合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兴趣趋向,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求知渴望,对于知识体系的搭建也更系统。
本文探讨小学语文课如何利用3D技术立体呈现课堂教学,侧重描述声音、影像、卡通等元素的協同作用。希望通过3D技术与3D思维的应用与渗透,为语文课堂带来更多惊喜与生机,构造“三位一体”的语文课堂,并以此深化信息技术与学科发展之间的优化与整合,提高语文课堂的现代感,促进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2 巧用3D技术构建三位一体语文课堂
以小见大,声音展现词语深意 经典的文章由作者精心推敲的字、词、句搭配而成,每一个遣词造句都蕴含着复杂的情感,特别是在古人的文言文诗词中,寥寥数语却饱含深意。然而在小学阶段,学生对于古文的理解稍显吃力,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既让他们走进古人的世界,又不失乐趣体验呢?教师可以结合音频与PPT进行综合呈现,将“躺”在课本里的文字活跃起来,更让学生的思绪得以开放。同时,通过对关键字词的“玩味”,也有助学生对通篇文章思想感情的感悟[1]。
《但愿人长久》教授的是苏轼的《水调歌头》,这首诗歌堪称苏东坡的经典旷世之作,流传至今,也被著名歌手王菲翻唱为名曲,取名正是本课的题目“但愿人长久”。在小学四年级阶段让学生独立完成对文言文的解析确实稍有难度,尽管《水调歌头》篇幅短,但苏轼的每一个遣词造句、意境描绘和情感表达的复杂之处都超越了学生的阅历与理解。特别是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被广泛运用于表达思念之情,而“婵娟”的含义最初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作者要这么表达?学生看着课本很难有准确的理解。
借助王菲的《但愿人长久》演唱会视频,营造立体化的情境,点燃学生的热情,并引导学生品味她婉转深情的歌曲。在这个以信息技术为背景的教学情境中,视听变得更加立体,有效丰富了学生的视听体验,强化了他们对作品的理解与感悟。学生听后纷纷抒发自己对作者思家之情的共鸣,并且得知这首歌经常在中秋佳节被传唱。那么,通过对作者描写背景的理解,学生猜测“婵娟”在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月亮”,月亮是中秋节的象征物,这里的“千里共婵娟”表达了作者希望即使与亲朋分隔千里,也可以在中秋这天共赏同一轮明月。通过音频有针对性地对“婵娟”这个词进行情感剖析,以小见大,促进学生对诗歌整体的深入了解。另外,借助流行歌曲的辅助教学,学生背诵起《水调歌头》就更为简单且保持长久记忆,对学生知识的积累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身临其境,影像打通情感共鸣 为什么学生喜爱观看3D电影?因为3D电影将2D静态的画面通过特殊技术实现人物、动作的动态化,仿佛观看者与电影中的人物处在同一个世界,甚至伸手就可以触碰到电影中的事物。如果课堂也能实现这样的效果,不仅可以降低教师的教学难度,而且可以更为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仿佛把学生带领到课文所处的时代,让学生与作者零距离接触,在真实的情境对话与场景演练中实现情感共鸣。比起教师在课堂滔滔不绝,学生对这种方式更易接受,也更有利于进行知识的自主建构[2]。
《虎门销烟》讲述了林则徐代表政府正面对抗帝国主义并销毁200万斤鸦片的历史事件,这是错综复杂、内忧外患的情势下的一个壮举。处在和平年代的学生,对于当时清朝时局缺乏了解,他们理解起林则徐的爱国爱民精神与无所畏惧的魄力稍显片面。如在一个情境演练环节中,学生的表现便得以看出他们的理解并不透彻。教师提问:如果你是林则徐,你会怎么销毁鸦片?学生无实物表演,有的嬉笑,有的面无表情,动作随意。教师再问:大家试想,林则徐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他会做什么样的动作?学生依然一头雾水,此时播放电影《鸦片战争》关于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片段,影片虽然陈旧,但背景音乐的悲壮渲染和电影基调的沉重铺垫震撼了学生。当影片播放结束,学生回答了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林则徐销毁鸦片的动作是“撒、抛、倒”,而不是只有“倒”,这和文章中的描述是一致的。
通过影片形象的呈现,学生体会到鸦片数量之大、官民对鸦片的憎恨之深!电影观看完毕,学生再次进行角色扮演,表现出自己正在硝烟现场的感觉。由于理解了时代背景,走进作者及林则徐的内心世界,他们表演起来深情严肃,动作有力,惟妙惟肖!可见,信息技术有着渲染氛围、强化情感的优势作用,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巧妙地利用它创造3D情境,让教学更加立体、形象,具有生命力。
画中有话,卡通激起拓展想象 动画片、卡通人物是小学生所喜爱的形式,因此在教学中穿插卡通、漫画等元素,有助于学生拓展想象,巧借学生的空间智能与图像识别能力帮助他们有效地理清文章脉络,并通过想象提升对知识进行举一反三[2]。
对《维生素C的故事》,在课堂用PPT贯穿使用一组漫画展开教学,每幅漫画的主题分别为:“海上凶神”降临船队→含泪弃病号于荒岛→返航发现被弃船员还活着→将奇迹告诉医生→研究发现维生素C。本组漫画情节环环相扣,与文章内容极为吻合。在漫画中,学生发现哥伦布由十分沉重的心情到噙着眼泪、越来越沉重,到最后的又惊又喜,漫画虽然是静止的,却形象描绘出哥伦布及其船员的行为与情绪变化。学生也从这个漫画故事中得到科普,原来日常所见的维生素C是这么来的,正是因为它的作用之大才使得遗留的船员得以幸存。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组漫画都是没有文字标注的,但是学生可以凭借对画面的理解,说出维生素C发现的整个过程。为了让学生的理解更加多元与直观,设置一个环节,即为漫画配上文字,假设自己是文章中的角色,以其口吻标注出旁白。在还没有阅读文章时,学生标注的文字基本与文章相符,他们的这种想象力让人感到惊喜。同时,可以启发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并在班级里进行讨论。
3 结语
总之,3D的D是Dimensions的缩写,简单地理解,就是长、宽、高三个维度。信息技术日趋发达,结合电脑、多媒体技术进行授课并非难事,关键在于教师教学方法和思维方式的与时俱进。在硬件设备完善的前提下,教师要注重提升学科水平,树立“三位一体”课堂教学思维,带动学生进入知识体系,进而主动进行知识的自我建构。
参考文献
[1]房艳萍.小学语文教育中的“3D”艺术探讨[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4(Z2):123.
[2]杨霞.让语文课也3D起来!:儿童戏剧语文课堂的立体建构研究[J].课外语文,2015(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