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团员全员化高校团建工作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7-03-29甘伟李海燕

青年时代 2017年6期

甘伟+李海燕

摘 要:团员意识是团员应具备的基础性素质,是团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本科院校扩招、高校团员全员化,导致高校大学生团员意识相对薄弱、团员身份认同感不强、团员积极性不高和态度不端正缺乏责任感等诸多问题。通过调查分析安徽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生的团员意识,提出以创新强化团员意识的新途径——“多元团建—组间互动”模式,调动团员积极性,推动团建工作的有效开展,进而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团员意识。

关键词:团员全员化;团员意识;“多元团建—组间互动”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高校团员全员化发展趋势,高校大学生的团员比例逐年增增加。青年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在价值观多元化和思想文化激烈碰撞的今天,部分青年大学生团员意识淡薄、理想信念淡化、团员意识日益缺失。鉴于此,高校也在不断探索对青年团员们进行思想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目前,许多高校对团的基层组织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并积极探索有效的建设模式。本文基于对安徽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校团员意识的调查分析,试图探索提高青年大学生团员意识的有效途径。

一、团员意识的定义

“团员意识”是我们梳理和研究的核心词汇,厘清团员意识的内涵,对于帮助青年大学生认清团员身份、提高团员意识,并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国外尚无针对高校大学生团员意识方面的研究,国内对高校大学生团员意识的研究多見于政策性文件和活动总结,鲜有系统的、规模化的论文报告和理论著作。多数研究者对于团员意识这一概念进行了梳理,贾世琦[1]、陈琳[2]、武永乐[3]认为认为团员意识是团员特有的,在观念上自觉形成的区别于一般青年的意识,是团员在团内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思想基础和行为准则。赵晶[4]认为团员意识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团章的基本要求形成的,团员在团内和社会生活中区别于一般青年以及团组织区别于其他青年组织的思想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称。张业振[5]等认为团员意识是团员在观念上自觉形成的区别于一般青年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综上所述,本文总结出团员意识是指在观念上自觉形成的、区别于一般青年的意识,是团员在团内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思想基础和行为准则,并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广大优秀青年为基础,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原则,以团章的基本要求为准则的集体意识。

二、团员意识现状调查

为划好青年团员成长起跑线,把好新生团建的“入口关”,提高新生团员意识,本文以安徽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6级441名新生为调查对象,对新生团员意识进行了相关调查,本次调查网上共发放调查问卷441份,涉及7个专业,回收417份,有效问卷407份,有效率92.3%。调查发现,团员意识存在不少问题。经管学院新生团员共435名,占总人数的98.6%,基本达到团员全员化,可见共青团是一个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组织。

(一)团员意识淡薄、身份认同感不高

问卷数据显示,高达69.43%的同学对团组织性质了解程度一般,23.17%不了解,可见很多团员并没有意识到“共青团员”是一个肩负历史使命的光荣称号,更没有意识到自己身为共青团员的责任和义务,只有在催缴团费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是共青团员,更不用说团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发挥。在对17个低年级团支书的访谈中发现,大多数团支书并不了解“三会两课一制度”,甚至不清楚团支书的全称和职责范围。

(二)入团动机模糊,缺乏动力

在入团动机选项卡中,辅导员要求、同学跟风和自愿加入,分别占总人数的39.45%、23.21%和22.34%。可见,超过半数的学生入团时并未对共青团组织有清晰的认识,随大流,缺乏主动性。部分团员并没有经过团组织的考察,甚至不清楚入团的基本条件。未能严把“入团门槛”导致了团员比例失控,先进性不足。

(三)团组织建构单一,缺乏活力

经济管理学院共有团支部31个,团小组170个,团员数量居学校前列。但目前学院团建形式比较单一,仍然以班级建团为主,班级建团模式占所有团建模式的 98.5%,其他如学生社团建团、活动建团等团支部建设模式仅占1.5%。团支活动形式化、节日化、旗帜化严重,团员参与积极性不强,各级团支部呈现“等安排、凑活动、胡任务”的工作机制,缺乏创新活力、主题鲜明、常态化的团支活动支撑。根据对50个班级团小组的访谈发现,43.23%团小组成员认为团支活动没什么意思,一两次还好,久了就缺乏新鲜感。在问及平时怎么开展团支部活动时,超过半数团小组组长表示等辅导员和团支书通知,或者团小组踏青、聚个餐带着团旗和班旗拍照即可。

三、“多元团建—组间互动”模式

新时代高校共青团工作被赋予新的内涵,如何创新团建新模式和教育活动,加强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提高团员意识教育的有效性显得越来越重要。传统团员教育活动定期化、规模化、强制性,虽保证了团员意识教育的覆盖面,但被动式的接受,学生积极性不高,易产生抵触心理,使团员意识教育活动流于形式,效率甚微。

同时,青年学生个性化特点和高等教育弹性学制、学分制,导致传统共青团工作组织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共青团工作新要求。因此,开展团教育的活动,要考虑如何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基于此,本文试图摒弃传统团员意识教育模,探索以“多元团建—组间互动”模式组织团员活动,提高大学生团员意识。

(一)党团联建,多元覆盖

安徽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团委基于团员意识的调查结果,结合学院“团员基数大、专业性质强、专业活动多元”特点,提出“党团联建、多元覆盖”团学服务的团建模式。

充分利用“党建带团建”,实施团建工作创新。依托各年级学生党支部,与学院团委、学生会组织相互协作,努力实现团的组织全覆盖。在形式上采用“灵活设置、重点突破、分类指导”的方法,开展“班级团建、网络团建、宿舍团建、活动团建、社团团建”等多种建团模式,实现纵横交错的立体覆盖。积极利用“互联网+”思维,结合青年学生沟通、交流、联络和聚集的新方式,大胆探索和创新各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有效载体和途径。

1.班级团建为基础

班级团建是我院团建的基本模式,在团员教育和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我院共有学院二级团总支一个,班级团支部37个,1650余名团员,团员比例为95.34%。因此加强对班级团支部见着和管理,尤其是加强对班级团委干部的培养和教育,对学院团员意识教育意义重大。

2.网络团建为窗口

建立学院精品网站(青春风采、我看团汁等),创建和完善学院团委、学生会和各班级团支部官方微信、微博、QQ,创新新媒体团建工作,实现资源共享、思想共融。同时学院团委结合专业特色,原创学院杂志《经济学人》宣传团学工作。

3.宿舍团建为补充

我院学生数量大,共有学生宿舍552个,而学生宿舍建团目前空白,未在团员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学生宿舍作为日常生活和學习的重要节点,相对稳定,因此有必要使宿舍团建成为学院基层团建的有益补充。

4.活动团建为亮点

活动团建具有灵活性、可控性、趣味性等特点,抓住各类学生活动为契机建立临时的团组织,如以财税精英大赛、创意营销大赛、虚拟金融交易大赛、校园财会大赛、职业规划暨创业大赛、理财规划大赛、大学生生涯规划大赛、职场之星大赛和“挑战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专业特色赛事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围绕具体活动项目设立临时团支部。

5.社团团建为特色

我院团委目前辖设经济学会、创业协会、新雷锋青年志愿者协会、职业规划与发展协会和自行车运动协会五大学生社团,涉及全校17个院系2350名学生,学生社团建团是我院基层团建的今后发展的特色和重点。学生社团建团是在学生社团中建立团支部,以结合社团协会活动为特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活动为重点,引导团员青年成长成才。

(二)立体团建,组间互动

根据学院31个团支部,370个团小组,创新推进“立体团建,组间互动”团学工作方案。学院团委根据学院年级、专业分层建构特点,在原来扁平覆盖、条块管理的基础上,突出基层团组织的枢纽功能,强化民主集中制原则,搭建以“学院团委——基层团支部”为主线,各支部团小组为纵深,开展“纵向层级化、横向自主化、学院一体化”的立体式组织格局。利用“立体团建,组间互动”模式,充分调动学院、班级和团小组层级资源,开辟青年活动的新阵地。以不同年级、专业团小组为主导,以班级文化特色为依托,通过定期开展范围内的组间青年活动联谊,扩大团小组的互动范围,调动青年团员参与团学互动的积极性。

团员意识是抽象的,积极探寻大学生乐于接受和参与的团员活动模式——“多元团建—组间互动”,引导青年大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团员意识。总之,“多元团建—组间互动”模式是基于院情探索的一种比较新颖的团员教育管理形式,还在不断探索过程中,只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通过“实践——总结——再实践”,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最终促进青年团员教育与管理工作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贾世琦.高校团员意识教育长效机制途径探析[D].内 蒙古师范大学,2011.

[2]陈琳.当前高校团组织增强团员意识教育方法探讨[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11(01).

[3]武永乐,常 燕飞.新形势下增强大 学生团员意识的教育途径与实践——以燕山大学里仁学院为例[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3).

[4]赵晶.高校团员意识引领途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09).

[5]张业振,田祥茂.关于高校大学生团员意识现状的调查与思考——以湖北民族学院和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为例[J].青年与社会,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