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中国民歌作品的发展
2017-03-29唐遥原
唐遥原
摘 要:当代中国,音乐界重新提起了民族歌曲作品的传承、变异和创新的话题。所不同的是从20世纪到21世纪这百年间,中国民族音乐作品的发展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由原来的地方土民歌走向今天所谓的艺术民歌。在这发展的过程中,音乐家们进行实地采风,深入考察研究,在忠实于原民歌旋律风格和音乐色彩的基础上,还加入更多的时代元素和创新思想,进行二度创新,形成一首新的民族歌曲作品题材,这就是今天所讲的“民歌新编”。
关键词:民族歌曲;再创作;新颖体裁;创新与发展
一、民歌作品的最早形式
民歌作品的起源:中国民族音乐界一般认为民歌作品起源于人类的劳动与生活。远古时代,人类处于原始的渔猎时期,在与大自然搏斗和集体劳动中,发出的呐喊声,劳动只余,愉快地回忆,模仿劳动情景,手舞足蹈地敲击石块,木棒,发出的欢快声,讴歌声,逐渐形成早期的民歌音乐。
二、近代新民歌的发展
(一)民歌进入新体裁
经历了1919年辛亥革命,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民歌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近代民歌对新音乐文化的创造(尤其是歌曲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许多新音乐工作者用民歌曲调填词,或依旧曲略加改编。创造了影响很大的佳作,形成了近代创作歌曲中有较大影响的一类民歌音乐风格的歌曲作品。如:反映爱国思想,要求个性解放的《满江红》,直接反映工农革命斗争的《北伐曲》,歌颂人民军队的《盼红军》等。这些作品由于较鲜明的时代特征而表现了与传统民歌不同的新品质。
2.近代新民歌的音乐多采用群众熟悉的本民族音乐(如传统民歌,曲调,说唱,器乐和部分古曲歌曲)填词或编配而成。这些新民歌以传统民歌音乐填词者为多,其填词歌曲的曲调不变或基本不变的一类,如《盼红军》。
(二)新民歌的过渡时期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劳动人民才真正得到尊重,中国民歌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反映人民新生活的民歌如春笋般涌现出来,不但体裁新颖,而且音乐格调更加活泼、热烈、开朗、欢快,充满了向上的激情和乐观主义精神,由于各个民族以往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有不少民族甚至尚无文字,民歌仍然是他们的主要艺术形式,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打都保留者“诗、歌、舞”相传的形式。
三、九十年代民歌作品发展的新时期——(创新时期)
(一)新的民族音乐艺术体裁(形式)
党和国家号召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提倡严肃高雅艺术,为我国的民族音乐艺术发展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动力,创造了有利的大环境。广大的文艺,教育工作者解除了思想隔阂和精神束缚,通过对外的交流学习和自身的学习深造,实践提高,给我国的民族音乐艺术展示了新的局面,迎来了一个创作上的深度、难度、创新,还是对延长声音的认识,技巧发挥作用上的深度、难度,表现上都突出了时代的气息,增添和发展了民族色彩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欣赏,也引起了世界音乐界的注重和赞叹。
(二)民族歌曲作品的二度创作
新时期民族声乐艺术首先是在演唱作品体裁的创作色彩上的变化和发展,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享受,原始的民歌小调、山歌、号子也不再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满足了不少人们的审美情趣,欣赏水平的需求,也不能使演唱者充分展示自己的演唱技巧,但民歌优美动听的音调素材,仍然吸引着人们。依据原来短小的山歌,小调改变创作的新歌曲必定大量涌现,也出现了一批年青有为的优秀作曲家,如:徐沛东、王志信、胡廷汇等。作曲家借助人们熟悉的原始民歌素材,运用现代的思维方式和作曲技法,把各种无声的音符倾注在符曲上,构成新的大型声乐作品。这些优秀的新民歌作品,时时闪现着原来民歌的韵致,是人听来耳目一新。尚德义的《今年梅花开》,于学友的《小白菜》,白诚仁的《苗岭的早晨》、今年来胡廷汇的《玛依拉变奏曲》等,这一大批作品都是我国民歌艺术宝库中的珍品,经过改变创作更加适合现代社会人们日益发展变化的审美情趣和欣赏水平,深受群众喜爱和欢迎,也让歌唱家能充分的展示自己的嗓音技巧和艺术水平。
四、作曲家及其改编的新作品
新民歌作品的先驱者——王志信:当我们翻开声乐作品集时,不禁会发现曾是一些耳熟能详的民歌小调变成了一首首曲式新颖的艺术歌曲。《蓝花花》、《桃花红杏花白》、《昭君出塞》一系列都是声乐必唱歌曲。
王志信的第一次嘗试:将陕北民歌《兰花花》改编为声乐作品,为民歌注入了新的生命。根据其对戏曲、合声、配器等相关内容的全面掌握,使之获得了业内人士的认可,并在第四届全国民歌大奖赛中引起轰动。后来搞教学的朋友都觉得此曲对教学的帮助很大,在民族声乐教材无序的情况下很及时,建议搞入系列。所以之后《兰花花》也很快出现在全国音乐学校的教材中。然后再将自己民族的精神、美德熔铸于作品当中,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几千年的优良传统与道德观念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是我们的优势和特点。
参考文献:
[1]李晓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湖南:湖南文化出版社,2001.
[2]中国民歌时代.山西:山西出版社,2001.
[3]肖常纬.中国民间音乐概述.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