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水桥下

2017-03-29沈火全

微型小说选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天水轮船张家

◎沈火全

天水桥下

◎沈火全

锦溪镇的北端是一个“漾”,“漾”是什么?是比湖小、比水塘大的一片水域。漾的南岸是轮船码头,漾东、南分叉成两条河:往南便是锦溪镇的市河;往东是北界河,北界河上有一座高大而精致的石拱桥—天水桥。桥的北堍是观音堂(合作化以后改成了粮店),紧靠着观音堂,临水一片粉墙黛瓦的民房;桥南堍是一幢砌着高高围墙的宅院,新中国成立前这里是区公所,以后,归房管所分配,挤进了二十来户居民。小水和母亲便住在这里。

区公所里的住户没有一家有钟表的,他们也不需要钟表,码头上客轮的汽笛每天准确地为他们报时:小镇的客船每天一班往来苏州,早上5点出港,下午4点到港;两班往来昆山,上午7点出港,11点半到港,下午1点出港,5点到港。每每听到汽笛声,码头边的人家便知道几点了,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一丝不乱。逢台风轮船停航,主妇们便乱了方寸,不知什么时候该做饭了。

到了暑假,天水桥下是小水他们的天堂:上午掼宝、打弹珠,下午捉知了、打陀螺。等到一身汗水一身泥,苏州班轮船进港的汽笛一响起,学生王一声呼啸,噼噼啪啪沿驳岸齐刷刷雁行一般飞到轮船码头,扑通下馄饨似的到漾里游泳。一直要到昆山班回港,才像一群灰鸭子似的上岸回家。

那时,除非年节,平常日子乘轮船来往小镇的无非是开会的干部、看病的百姓和跑供销的投机倒把分子等等,乘客并不多,上下码头都是熟面孔。那天,苏州班到港,小水和伙伴们跑向码头时,发现从客轮上下来一位陌生老人,胖乎乎的甚是高大,有趣的是老人手里还提着一个盖着包袱巾的竹篮。等到小水游泳回家,换了裤衩,到天水桥上吹凉时,却发现桥北堍,张家好婆门前河埠的树荫下,放着一张藤椅,坐着的正是刚才客轮上下来的老人!老人也看到了桥上略显惊诧的小水,笑眯眯地用蒲扇向小水摇了摇,打了个招呼。就这样,小水算是镇上老人认识的第一个朋友了。原来老人是张家好婆的亲家,小水听张家好婆称他为大先生。

大先生到小镇以后,每天除了有时到镇上逛逛,其余时间几乎总是静静地坐在河边看书、写字。小水发现大先生写字真特别:用握毛笔的姿势写钢笔字!藤椅旁一张杌子,杌子上一壶茶。镇上人走过尊他一声“大先生”,他便笑眯眯地回个礼,也不多说话。有时,看书累了,便望望河边的景致:北界河东去西走,市河里北来南往的各式木船,穿梭而过,时不时碰了、撞了,船上人吴侬软语的埋怨声、吵架声都透着一股浓浓的乡情,毫无凶意。大先生看着此景,兴奋之情油然而生,不时显出孩童般的欢娱。

有一次河里摇过一条草船,草船上三个妇女:船头坐着一个撑篙的,船尾两个在摇橹。坐在船头的阿嫂一身印花蓝布衣服、花边布裙流苏带,头上红色菱形的包头布,穿得特土气。大先生眯着眼睛看着,直到草船消失在视野外,然后对小水说:“你回家问一问妈妈,有没有这船上阿嫂穿的衣服。”小水嘴里应着,心里却不屑地想:大先生也真是的,要这乡下女人的衣服干啥?

傍晚,小水回家和母亲说了大先生要的衣服,妈妈听说以后,摇了摇头:“这样子的衣服,镇上是难寻的,要么让你三姨在乡下找找看。”小水的三姨在小镇旁一个村里插队。娘俩正说间,隔壁陈阿婆端着饭碗就过来了:“啥?啥?大先生要衣服,要啥个衣服,问我呀!你晓得咯,我啥个衣服没有?”陈阿婆新中国成立前在上海做过“阿婆”,“阿婆”就是女佣。她在做阿婆时,东家太太穿不了、不想穿的旧衣服,大多送给了她。以前逢年过节,陈阿婆还十三点兮兮地穿出来掼浪头。“文革”一开始,便吓得把衣服锁进箱子,但是,她老觉得这么好的衣服锁在箱子里实在作孽,于是,每逢三伏天,她总要兴师动众地在院子里搭好草帘子,一件一件拿出来晾晒,然后倒贴茶叶、菜苋、袜底酥请人家喝茶,听她讲在上海做阿婆辰光,吃的大菜、穿的绸缎、住的洋房、坐的汽车。

如今,她听说大先生要老辰光的衣服,立即劲道十足,连忙回家翻箱倒柜,拣了两身充满霉味的旗袍送到张家好婆家里。

但第二天,张家好婆就把旗袍送了回来,婉言说:“大先生要的不是这种城里人穿的好衣服。”陈阿婆显得很失落,嘀咕道:“大先生真是不识货,这么好的料子,这么时髦的款式,竟然不要,反倒要乡下人的土布衣裳!不要拉倒!”

过了几天,三姨到镇上开支青大会,把好不容易找到的一身蓝印花布衣服带了出来。吃过晚饭,妈妈牵着小水去张家好婆家给大先生送衣服。张家好婆招待了茶水,告诉小水妈妈,大先生已经回北京了。张家好婆看了看衣服,对小水妈说:“我想,这套衣服大先生该是喜欢的,明天,我想办法给大先生寄过去。”算起来大先生在锦溪才住了七八天时间,怎么就回去了呢?小水看着衣服感到有点遗憾。

过了十年,小水才知道,大先生名叫沈从文。

猜你喜欢

天水轮船张家
天水婶与两岸商贸
张家塬村村歌
码头和轮船
轮船
秀秀台
重返丝绸之路—从天水到青海湖
《天水之镜像》
山河初妆,天水成碧
只对你有感觉
海鸥为什么追着轮船飞